阿里要走102年 阿里的工程师能走多远?zz

发布时间:2009-9-28 20:45    发布者:f.luo
关键词: 阿里 , 工程师
很高兴看到阿里云的成立。这意味着阿里已经把对互联网技术的投入提高到了的战略高度。过去经常听工程师抱怨阿里不是一家技术公司。现在再没有理由可以这样抱怨了。但是要实现这个战略,没有技术储备是不行的。招聘和培养工程师显然是目前集团各子公司同时面临的一个令人头痛的难题。
由于曾经在硅谷工作过,我常想,为什么硅谷有这么多40岁以上的工程师,而国内30岁以上的就已经寥寥无几了?为什么硅谷的工程师的技术寿命可以这么长?为什么他们可以不浮躁,不急功近利呢?阿里要走102年,阿里的工程师可以一起走多远呢?
在国内,有2-3年工作经历的工程师就可以算有经验的了。工作了5年以上的工程师往往会考虑向管理岗位转型,或者向业务转型。中国目前处于高度发展的阶段。很多企业缺乏管理人才,工作5年就被提吧为干部很正常。但留下的后遗症是30岁以上的优秀技术人才极度缺乏。
在硅谷,5年以下工作经验的人都算是初级的。一般高级工程师需要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架构师一般需要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这还不算上大部分硅谷的工程师都有计算机硕士学位。毕业的时候一般已经是24,25岁了。再工作10年,35岁才升为架构师是非常正常的。然而,公司里的架构师有限。其实大部分 40岁的工程师仍然在一线工作,比如写程序,做测试,进行项目管理等。
美国硅谷是计算机人才集中的地方,也是创业公司群集的地方。在硅谷,从只有几个人到几十个人的创业公司比比皆是。他们的共同梦想就是经过几年的奋斗,通过技术的创新,再次缔造像英特尔,苹果,思科,甲骨文,雅虎,Google,Facebook等这样的神话。即使创造不了神话,也可以通过IPO或者被收购的途径创造财富。在这样的环境中,公司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同样是非常大的,但为什么仍然有大量的工程师“无动于衷”,仍然从事着技术活儿呢?
我认为有两个主要原因。
一个是外因。在美国,管理岗位的待遇和技术岗位待遇相差不大。特别在崇尚技术的硅谷,经理的地位并不比工程师高,甚至更低。比如架构师在公司里的重要性往往要超过经理。因此管理岗位的“诱惑”并不大。在这样一种技术氛围中,走技术路线很正常。
但是即使在这样一个技术环境中,硅谷对管理人才依然需要。当工程师表现出色时,也有很多机会转成管理岗位。然而相当一部分工程师会主动放弃这样的机会,而继续干他们的技术活儿。这就是内因在驱动了。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的本质区别是,前者面对的是系统(软件,硬件等),而后者面对的是人。系统问题再难,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一般都可以解决。越难的问题,解决之后越有成就感。而人的问题,有时候看似很简单,却解决不了。是人,总要有头疼脑热,生病的时候。是人,免不了产生情绪,从而影响工作。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就会有摩擦。简单地讲,系统会按照事先设定的逻辑运行,是死的,因此往往可控,可规划。而人是活的,不是输入几条命令就可以控制的,而是需要沟通,需要感情的。因此,大部分硅谷的工程师很“聪明”。他们主动选择“简单”地工作。白天好好地工作,晚上好好地生活。何必去“自寻烦恼”,转做管理呢。
其实不光是硅谷的,其它地区的工程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性格特点,追求简单,追求完美,思维方式上比较理性和逻辑性,看问题比较趋向于非黑即白。这样的性格非常适合做技术工作,可是我们中国的工程师有时候偏偏看不到自己的这个特点。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工程师希望向管理方向发展是非常正常的。但问题是为什么和怎样?我碰到过不只一个工程师告诉我,希望转做管理的原因是担心今后年级大了,技术能力跟不上了。我觉得非常可笑。这就好比是一个士兵说:我杀敌本领不行,不适合上战场,那就让我做军官吧。一个没做过士兵的元帅肯定不是好元帅。其实做技术和当兵毕竟不同,不是靠体力吃饭的。年级大点往往是优势。
我觉得走技术路线对工程师性格的人是一条捷径。如果能静下心来仔细钻研技术,一定能在某个方面做得比别人好。这里的关键是好奇心和耐心。在今天这样的信息时代,找到答案并不是一件难事。难就难在有没有好奇心和耐心去找。比如,Java程序员天天都用到String这个类型。但有没有想过为什么 Java语言里有String和StringBuffer两种字符串类型,而不是一种?有没有去看过String和StringBuffer的源代码?再例如,天天做网站和HTTP打交道,有没有看过HTTP协议?有没有尝试过不用浏览器,wget等工具,而用最原始的telnet方式来访问网站?看看这 HTTP的头里到底是什么东东?在我面试过的工程师中,做过这几件事的人不到5%。
一旦了解得比别人深,就容易看到问题本质,产生信心,激发乐趣。这时候你的解决方案就比别人漂亮,逐渐建立起了影响力,成为了“专家”。因此公司里的疑难杂症会主动找上门来。你就比别人得到了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机会,从而更快地提升能力。一旦进入良性循环,你的进步就比别人快,但付出的却不一定比别人多。这时候你已经走上了捷径。
在技术人才极度缺乏的中国,在众人盲目追求管理岗位的那点虚荣的今天,如果你的性格是工程师类型的,走技术路线其实是非常适合的。如果你才毕业,那你是最幸福的。你可以给自己制定3个甚至4个五年计划。例如5年打基础,10年变专家,15年国内知名,20年世界闻名。如果你已经奔三或者三十出头,那你快成熟了,但离开花结果还早呢。不信你看看下面几位我们都熟悉的人。
拉里-沃尔(Larry Wall)33岁时出版了《Perl语言编程》一书。之前他是一个系统管理员。
互联网之父温特-瑟夫(Vint Cerf)在发明TCP/IP时,已经35岁。
万维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在37岁时才发明了万维网(WWW)。
丹尼斯-里奇(Dennis Ritchie)的《C程序设计语言》一书出版时,他37岁。
Java之父詹姆斯·戈士林(James Gosling)40岁时才因为发明Java而成名。
苹果公司创始人之一史蒂夫?沃兹尼艾克(Steven Wozniak)在今年年初以首席科学家的身份加入一家创业公司,研发基于高速闪存技术的存储。他如今已经59岁了。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4490-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老郭 发表于 2009-9-28 21:35:08
中国和米国的情况大不一样。我看到的有以下几点:

1. 米国人工作是出于兴趣,中国人工作是为了生计。

米国人在大学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寻找自我。米国大学生平均换3次专业。最后发现一个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就干这个了。有个别的,像比尔盖茨,发现没必要读书了,就直接去工作。而中国人呢?大学毕业了还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好多人大学是玩过来的,没有利用这四年的时间去寻找自我。

当然,这不全是年轻人的错。我们的教育系统有问题,家长、社会对年轻人的期望有问题。这个就不多说了。

2. 中国和米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米国是个成熟、稳定的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正处于快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阶段。在这个阶段,每个机构、每个人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角色,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所以浮躁是在所难免的。

3. 中国的市场环境和米国不同。在中国销售产品,产品的技术含量、产品的质量往往并不是第一位的。市场销售策略往往更重要。好的产品不一定能成功,不好的产品也可以通过某些途径销售出去。所以,管理工作比技术工作重要,管理人员的待遇也当然比技术人员强。

4. 中国根深蒂固的官本位传统或许仍然起作用。当官、管人,这是最体面的事情。国人还不太习惯不同岗位平等的合作。

不过,米国人喜欢做技术的也越来越少。米国传统清教徒的自律、勤奋、自强精神正在消亡,而享乐和放任的风气越来越流行,这也是米国主流精英群体所忧心忡忡的。

老子说,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事物的自然发展就是这样。我们没必要去指责什么。要承认和接受事物发展的规律。

评分

参与人数 4积分 +23 收起 理由
f.luo + 4 老郭不愧是老郭,说得有理。
lelee007 + 3 毕竟是留洋博士,佩服
原野之狼 + 6
一朝成名 + 10

查看全部评分

McuPlayer 发表于 2009-9-28 21:47:03
赞同老郭的观点
sherwin 发表于 2009-9-28 22:00:07
老郭说到根子上了,呵呵
一朝成名 发表于 2009-9-28 22:09:16
环境造就的,没有办法……
什么51单片机 ARM linux。
领导一句话: 我要了。。。。。。
钱就赚了,反之。。。。。。。。

甭管是ms、intel造的东西都白搭
f.luo 发表于 2009-9-28 22:25:46
老郭的话让人茅塞顿开!
一朝成名 发表于 2009-9-28 22:31:36
我们需要真正的市场经济
sherwin 发表于 2009-9-29 12:15:42
楼上说的对,其实我们一直都是在玩“政治经济”,看看我们的大学课程就知道啦,嘿嘿!
原野之狼 发表于 2009-9-29 14:52:03
老郭的唯物主义观点非常值得肯定和赞赏。
最后一句画龙点睛,呵呵~

“事物的自然发展就是这样。我们没必要去指责什么。要承认和接受事物发展的规律。”
wangkj 发表于 2009-9-29 14:57:49
McuPlayer 发表于 2009-9-29 16:39:21
“唯物主义”有些环境下是贬义词,被Party用烂了
老郭以条理化的分析见长,跟唯物主义风牛马不相及
freepcb 发表于 2009-10-5 09:19:27
长见识了,都是高人啊.
杜晓 发表于 2009-10-8 17:20:38
老郭前辈,是高高人吧、、。。
terrysun 发表于 2010-1-6 21:04:50
国内是唯利是图!
步从容 发表于 2010-2-9 12:58:37
“在中国销售产品,产品的技术含量、产品的质量往往并不是第一位的。市场销售策略往往更重要。好的产品不一定能成功,不好的产品也可以通过某些途径销售出去。”不只在中国,甲骨文的挨立训说过:Great marketing with medicore product beats great product with medicore marketing everyday!

回复2楼老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