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jiamin123321的个人空间 https://www.eechina.com/space-uid-125975.html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定做特殊材质O型圈

已有 522 次阅读2016-10-28 16:06 |个人分类:进口O型圈| 特殊材质密封圈定做

进口O型圈、泵用橡胶O型圈。
    由于其形状十分简单,因而制造容易,成本低廉,使用方法简单,安装、拆卸方便,更为突出的优点还在于O形圈具有良好的密封能力,使用范围很宽。静密封工作压力可达100MPa以上,动密封也可达30Mpa。适用温度为-70~300℃,可满足多种介质的使用要求。因此进口O型圈在泵的设计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密封圈安装在沟槽和被密封面之间,有一定压缩量,由此产生的反弹力给予被密封的光滑面和沟槽底面以初始的压缩应力,从而起到密封作用。当被密封的液体压力增大时,进口O型圈的变形也随之增大,从而传递给密封面的压力也增大,密封的作用也增大。这就是进口产品具有良好密封能力的原因。
    虽然密封可靠,但如果不注意使用条件,也会发生泄漏:
1)沟槽尺寸超差,尤其是深度尺寸过大时,安装后压缩变形量不足而影响密封能力。一般进口安装后压缩变形量应在18%~22%之间,截面尺寸大时压缩相对变形量较小,而截面尺寸较小时压缩相对变形量则较大。
2)公称尺寸与实际安装尺寸相差太多,造成压缩变形量不足而产生泄漏。
3)在安装时,由于密封面的进口没有光滑的倒角或倒圆而将进口O型圈划伤而产生泄漏。
4)材质不适用于密封介质而被侵蚀后失效。
5)使用时间太久后老化变质,弹性降低后而失效,所以在设备大修时一般都将更换。

 O型圈的几种成型工艺

1模压成型常用模压方法来制造某些形状复杂如皮碗、O型圈密封的橡胶制品,借助成型的阴、阳模具将胶料放置在模具中加热成型。 

2注压成型用于较为复杂的橡胶制品,像轮胎胎面、胶管、金属丝表面覆胶需要用注压成型的方法制造。它是把具有一定塑性的混炼胶放入到挤压机的料斗内在螺杆的挤压下通过各种各样的口型也叫样板进行连续造型的一种方法。压出之前胶料必须进行预热使胶料柔软、易于挤出从而得到表面光滑、尺寸准确的O型圈
3、压延成型适用于制造简单的片状、板状制品。它是将混炼胶通过压延机压制成一定厚度和一宽度的胶片的方法叫压延成型。有些橡胶制品如轮胎、胶布、胶管等所用纺织纤维材料必须涂上一层薄胶在纤维上涂胶也叫贴胶或擦胶,涂胶工序一般也在压延机上完成。纤维材料在压延前需要进行烘干和浸胶烘干,目的是为了减少纤维材料的含水量,以免水分蒸发起泡和提高纤维材料的温度,以保证压延工艺的质量。浸胶是挂胶前的必要工序目的是为了提高纤维材料与胶料的结合性能。

O型圈发白(喷霜)的主要原因      
1)O型圈配方设计不当: 
 饱和喷出:常见于硫磺,促进剂,活性剂,防老剂    
 迁移喷出:常见于加工助剂,迁移性防老剂.抗静电剂    
 生成喷出:常见于硫磺硫化体系中促进剂并用反应生成物   
 反应滞留:常见于有机过氧化物硫化体系低分子物质过量   
 应力喷出:常见于无机填料:如碳酸钙    
2)O型圈工艺操作不当 
 混炼不均造成分散不良,局部超过饱和度     
炼胶温度过高,使配合剂局部过量    
称量不准确(多称,少称,漏称,错称)     
硫化温度过高,高分子降解造成喷霜     
硫化温度过低,造成反应不完全而发生的欠硫喷霜    
硫化时间不够,造成欠硫喷霜    
喷洒的脱模剂或洗模水操作不当,造成橡胶表面发白现象 
3)O型圈原材料质量波动
因产地材质不同、制法不同、工艺不同、批量不同原材料有很大差别,生胶的合成工艺:聚合温度,催化剂,合成单体等的差异,引起溶解度的不同.纯度、水分、灰分、pH值、物理性能等发生变化 
4)O型圈储存条件差 
温度:配合剂在橡胶中的溶解度一般都是随着温度的升降而升降 
时间(压力\湿度):橡胶储存时所受的压力、周围空气的湿度以及时间对配合剂的溶解度也有影响,一般情况下影响不大[6]。但是,如果压力较大,受压部位 橡胶中的配合剂就会形成晶核,析出于橡胶表面,形成喷霜;如果空气的湿度过大,橡胶中极性大的配合剂对生胶(非极性)的作用减弱,配合剂溶解度下降,从而 导致喷霜;储存时间越长,橡胶表面喷霜越明显,由于储存环境中空气的温度和湿度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不同,并且差别较大,极易造成配合剂的溶解度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喷霜。    
5)橡胶老化 
橡胶老化大都导致硫化胶完整的均衡的网状结构发生破坏,从而也破坏了橡胶体系内各种配合剂与生胶分子以及配合剂之间的化学的或物理的结合,降低了配合剂在橡胶体系内的溶解度。因此,那些局部处于过饱和状态的配合剂便会从橡胶中游离析出,形成喷霜。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