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电子加速转向中国OLED材料供应链:成本压力与技术竞争驱动合作深化
2025年06月17日 15:07 发布者:eechina
据韩国媒体KIPOST及多家行业消息源披露,三星电子正与多家中国OLED材料企业展开深度谈判,计划首次将中国供应商纳入其核心显示材料供应链。这一战略调整源于三星在高端芯片制造成本攀升、OLED面板技术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下,寻求通过供应链多元化降低综合成本,并应对来自中国本土企业的市场挑战。成本压力倒逼供应链重构
行业分析指出,三星电子近期面临两大核心成本压力:其一,用于Galaxy S26系列旗舰机的Exynos 2600芯片采用2nm GAA工艺,但目前良率仅约50%,远低于70%的商业化标准,导致单片晶圆成本飙升;其二,三星显示部门长期依赖美日韩供应商采购OLED材料,但中国厂商凭借技术突破与成本优势,已具备替代潜力。例如,中国企业在Red Prime、Green Host等关键材料领域实现量产,部分材料价格较国际供应商低20%-30%。
KIPOST援引消息人士称,三星显示部门正评估向中国厂商采购发光掺杂材料(GD/RD)、空穴注入材料(PD)等核心组件,以应对苹果iPhone 17系列、三星Galaxy Z Fold7等高端机型对OLED面板性能与成本的双重需求。若合作落地,三星或将在入门级机型(如Galaxy M/F系列)中率先采用中国材料,并逐步向高端产品线渗透。
技术突破与市场格局重塑
中国OLED材料企业的崛起为三星合作提供了技术可行性。据UBI Research《2025 OLED发光材料报告》,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面板厂商采购的OLED发光材料金额首次超越韩国,尽管全年市场份额仍以三星显示(39.8%)、LGD(19.9%)领先,但京东方(13.1%)等中国企业正加速追赶。
国内企业已实现多项技术突破:
莱特光电:Red Host材料完成国产替代,Green Prime材料进入量产测试;
奥来德:OLED终端材料批量供应国内面板厂商,拟募资2.4亿元新建PSPI材料生产基地;
夏禾科技:实现绿光掺杂(GD)、红光掺杂(RD)等材料商业化量产;
萃英化学:专注氘代OLED材料,可提升屏幕发光效率与寿命。
此外,京东方、维信诺等企业投建的高世代OLED产线进一步拉动材料需求,为本土供应商提供规模化验证机会。
战略调整背后的行业博弈
三星的供应链转向亦反映全球显示产业格局变化。过去,三星通过技术封锁与专利壁垒限制中国厂商进入核心供应链,但近年来中国企业在OLED专利布局、材料研发上取得突破。例如,三星显示曾因专利纠纷排除京东方作为OLED面板供应商,但此次材料合作表明其策略转向“技术共享换成本优势”。
行业专家指出,若三星与中国材料商合作落地,或引发连锁反应:
加速国产替代:中国OLED材料渗透率有望从2025年的约15%提升至2029年的30%以上;
倒逼韩企降价:三星采购策略或迫使美日韩供应商下调材料价格;
技术标准融合:中国厂商可能深度参与三星下一代OLED技术路线图开发。
未来展望:合作风险与机遇并存
尽管合作前景广阔,但三星仍面临技术风险。例如,OLED材料需与面板产线高度适配,中国厂商需通过三星严苛的可靠性测试。此外,地缘政治因素(如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可能影响供应链稳定性。
不过,市场普遍认为,三星的转向将为中国OLED材料产业注入新动能。据TrendForce预测,2025年全球OLED材料产值将达28.2亿美元,中国企业有望通过技术迭代与成本优势,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更核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