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商不会告诉你的处理器多核的真相
发布时间:2012-3-8 18:12
发布者:李宽
进入2012年以后,越来越多的新处理器即将到来。英特尔将推出针对PC和服务器的新平台,ARM将正式宣布64位架构,很多ARM合作伙伴也会推出各种Cortex内核处理器。这些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无疑是好消息,我们急迫地希望以同等甚至更低的成本和功耗实现更好的性能。 目前,内核数量,更具体地说CPU内核数量在业界非常重要。增加内核数量可以在避开单内核过热的情况下提高整体性能。增加内核数量也为产品的对比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基准。 尽管内核数量不能直接转换成实际系统性能,但绝大多数消费者无力或者也没兴趣理解处理器的技术规格。消费者只需要一种理解产品不同的简单方法,比如哪款更新或者哪款能在特定价格下提供更高性能。 就这方面来说,简单的数字确实最利于理解。双核比单核更好,2GHz比1GHz更好。这样听起来或许简单很多,但In-Stat的消费者调查显示处理器并不是绝大多数消费者挑选电子设备时的首要考量,不过它确实有助于比较两款相近产品。 不幸的是内核数量真的不能反映性能。英特尔在PC处理器上采取重新实现虚拟内核(超线程)的策略代替单纯增加内核数量,提供与两倍物理内核数量同等甚至更好的性能。 德州仪器也在移动设备上采用低性能、高性能内核结合实现更高效的处理器设计。这种组合非常有效,以至于德州仪器的处理器IP授权方ARM也发布了一种名为Big/Little的内核组合策略,能组合指令集兼容的低性能内核和高性能内核,用于未来的半导体合作伙伴。 现在有些内核可以一个顶两个甚至更多,而且同处理器的内核可以不同(异构),但整个解决方案却比同构多核更好。困惑么?下面还有更棒的。 GPU内核也迈向多核 目前,只有CPU的内核才会计算内核的数量。只计算CPU的内核数量很不合理,因为现今电子产品中绝大多数的处理器都归类为片上系统(SoC)解决方案。 单核或多核CPU只是整体设备或处理器性能表现的其中一个功能结构。在图形用户界面和高质量多媒体内容繁荣的当今,CPU内核很多时候并不是决定处理器性能或用户体验质量最核心的内核。对用户体验产生更大影响的是那些处理音频、视频和图形的内核,以及这些内核与处理器其他内核、功能模块如存储器的连接方式。 因此今天一款普通的智能手机至少有两个CPU内核,通常有内核专门处理音频和视频,还有几个GPU内核用于2D和3D图像处理。此外,每个GPU内核都和数个处理器内核相连,处理器内核中含有数百个着色器(shader)。即使这些内核只含有很小的功能模块,也可以称之为内核。 因此,我们数内核应该怎么数?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 处理器厂商最明确也最合理的解决方案就是采用业界的衡量标准,为整个处理器或者系统数出最合理的数量,然而这对于消费者也太复杂了。 处理器厂商和设备OEM厂商都会遇到这样的尴尬。他们需要一起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来进行性能、价值和创新度的方面的沟通。 现在,我们还局限在内核数量和频率这样的技术层面上。然而2012年,对每个人来说计算内核数量将会变得更困难也更模糊。我们记得的仅仅是设备的数字代号,没有实际意义,也没有办法进行精确的比较。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