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推出Loihi 2和全新Lava软件框架,携手更多合作伙伴推动神经拟态计算进一步发展

发布时间:2021-10-8 17:30    发布者:eechina
关键词: Loihi , 神经拟态 , Lava
第二代研究芯片采用了预生产版本的Intel 4制程工艺,可增长至100万个神经元,并新增开放软件框架,以加速开发者创新和商业化进程

英特尔第二代神经拟态研究芯.jpg
英特尔于2021年9月推出其第二代神经拟态研究芯片Loihi 2,支持新型神经启发算法和应用,同时提供更快的处理能力,更大资源密度和更高能效。(图片来源:英特尔公司)

今天,英特尔推出第二代神经拟态研究芯片Loihi 2以及用于开发神经启发应用的开源软件框架Lava,标志着英特尔在先进神经拟态技术上不断取得进展。

英特尔神经拟态计算实验室总监 Mike Davies 表示:“Loihi 2和Lava软件框架从多年来使用Loihi的合作研究项目中收获洞察。第二代芯片极大地提高了神经拟态处理的速度、可编程性和容量,扩大了在功耗和时延受限的智能计算应用上的用途。英特尔正在开源Lava,以满足在实践中对软件融合、基准测试和跨平台合作的需求,并加快商业可行性的进程。”

神经拟态计算借鉴了神经系统科学取得的洞察,开发出功能更类似大脑的芯片,追求在一系列边缘应用中实现能效、计算速度和学习效率的数量级提升,包括从视觉、语音和手势识别到搜索检索、机器人和约束优化问题。

迄今为止,英特尔及合作伙伴已展示了机械臂、应用神经拟态芯片的人造皮肤和嗅觉传感等应用。

关于Loihi 2:该款研究芯片整合了过去三年使用第一代研究芯片的收获,并充分利用英特尔制程技术和异步时钟设计模式的进展。
•        Loihi 2的进步使该架构得以支持新型神经启发算法和应用,提供高达10倍的处理速度 ,实现每个芯片最多有 100 万个神经元的高达15倍的资源密度 ,并同时提高能效。得益于与英特尔技术开发团队的密切合作。Loihi 2采用了预生产版本的Intel 4制程节点,这凸显出Intel 4制程工艺的良好进展。与以往的制程技术相比,Intel 4制程节点采用的极紫外光刻(EUV)技术简化了布局设计规则,使Loihi 2的快速开发成为可能。
•        Lava软件框架满足了神经拟态研究社区对通用软件框架的需求。作为一个开放、模块化、可扩展的框架,Lava将允许研究人员和应用开发人员在彼此取得的成果上进一步开发,并集中到一组通用的工具、方法和函数库中。同时,Lava能够在跨越传统和神经拟态处理器的异构架构上无缝运行,实现跨平台执行以及与各种人工智能、神经拟态和机器人框架的互操作性。开发人员无需使用专门的神经拟态硬件即可开始构建神经拟态应用,并且可以为Lava代码库做出贡献,包括将其移植到其他平台上运行。

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科学家Gerd J. Kunde提到:“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一直在使用Loihi神经拟态平台来研究量子计算与神经拟态计算之间的权衡,并在芯片级上实现学习流程。这项研究显示了脉冲神经网络和量子退火路径在解决硬优化问题上一些激动人心的等效性。除此之外,我们还证明了之前被认为无法在神经拟态架构上实现的反向传播算法(训练神经网络的基本构建模块)可以在Loihi上高效地实现。我们的团队很高兴能够借助Loihi 2芯片继续进行这项研究。”

关键突破:Loihi 2和Lava为研究人员开发并塑造新的神经启发应用提供了工具,用于实时处理、问题解决、适应和学习。显著的技术亮点包括:
•        更快、更通用的优化:Loihi 2更出色的可编程性将帮助解决更广泛的艰难优化问题,包括从边缘到数据中心系统的实时优化、规划和决策。
•        持续学习和关联学习的新方法:Loihi 2改进了对高级学习方法的支持,包括了各种反向传播算法(深度学习的主力算法)。这扩大了适应性和数据高效学习算法的范围,使低功耗设备能支持这些在线学习算法。
•        可通过深度学习进行训练的新型神经网络:Loihi 2中的完全可编程神经元模型和广泛的脉冲信息传递,为各种可在深度学习中进行训练的新型神经网络模型打开了大门。早期的评估表明,与在原始版本的Loihi上运行的标准深度网络相比,在准确性没有降低的情况下 ,Loihi 2 上每次推理的运算次数减少了 60 多倍。
•        与现实世界的机器人系统、传统处理器和新型传感器无缝集成:Loihi 2通过整合更快、更灵活和更标准的输入/输出接口,解决了Loihi中客观存在的一处局限。Loihi 2芯片将支持以太网接口,与更广泛的基于事件的视觉传感器实现无胶合集成,同时Loihi 2芯片还拥有更大的网状网络。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775750-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 Microchip视频专区
  • PIC64GX 64位四核MPU
  • 全新32位dsPIC33A DSC的主要特性和功能介绍
  • 新产品!PolarFire® SoC Discovery工具包——探索RISC-V®和FPGA技术的低成本方案
  • 10BASE-T1S以太网的应用开发培训教程
  • 贸泽电子(Mouser)专区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