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触控面板中应用的电容式触摸芯片

发布时间:2024-5-14 09:23    发布者:liao775a
关键词: 手机触控屏 , 触控面板 , 电容式触摸芯片 , 触摸芯片 , 触摸IC
手机触控屏(Touch panel)又称为触控面板,是个可接收触头等输入讯号的感应式液晶显示装置,当接触了屏幕上的图形按钮时,屏幕上的触觉反馈系统可根据预先编程的程式驱动各种连结装置,可用以取代机械式的按钮面板,并借由液晶显示画面制造出生动的影音效果。
49.jpg
不管是传统的四线电阻触摸屏还是TOUCHLENS结构,以上手机只能单点触摸,不能满足丰富 的触摸动作体验,火热的多点触摸技术促使电阻式触摸屏的进一步发展。在电容屏大行其道的今天,电阻式触摸屏解决方案以其固有的简单、低成本,支持多种输入介质(导体、非导体)的优点仍然占据市场的一席之地,和电容式触摸屏解决方案相比,耐久性和多点触摸是电阻屏的两大软肋,但是其中的一个技术难题-多点触摸,已经有所突破,下面对目前电阻屏多点触摸应用进行阐述。 当前电阻式多点触摸技术可大致分为数字矩阵电阻DMR、模拟矩阵电阻AMR及五线多点电阻MF三类。
触摸按键根据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工作原理。从工作原理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电阻式触摸按键和电容式感应按键。电容式触摸按键的原理是通过人体的电感电容来检测手机的存在。如果你有一个手指,它会感应到一定的电流,所以你可以操作遥控器。简单来说,当人体靠近电容按键时,人体产生的电流耦合到静电电容上,按压的电容值达到较大。此时,变化的电容值会传输并转换信号,使电容信号转换成控制信号,从而实现控制遥控器的功能。
电容屏是一块四层复合玻璃屏,玻璃屏的内表面和夹层各涂一层ITO,外层是只有0.0015mm厚的矽土玻璃保护层,夹层ITO涂层作工作面,四个角引出 四个电极,内层ITO为屏层以保证工作环境。当用户触摸电容屏时,由于人体电场,用户手指和工作面形成一个耦合电容,因为工作面上接有高频信号,于是手指 吸收走一个很小的电流,这个电流分别从屏的四个角上的电极中流出,且理论上流经四个电极的电流与手指头到四角的距离成比例,控制器通过对四个电流比例的精 密计算,得出位置。
电容式触摸屏的特点:
1触摸手机全新概念和感受,触摸面板与手机机壳表面完全平整,结构密封、防灰尘、反应速度也挺快。
2手写顺滑、手感舒服、屏面清洁、外观漂亮;材质过硬,不容易破碎。
3厚度比传统触摸屏更薄,对于结构设计颇具优势。对于这些特点。
4亚克力面板厚度可以调节,更柔软,寿命可以延长很多。
GT308L.png
由工采网代理的韩国GreenChip 电容式触摸芯片 - GT308L是应用于商业和工业控制领域的触摸芯片,使移动电子设备更轻薄、续航更久、成本更低、显示效果更好。
GT308L通过接收主板发送的信息,并将信息进行模拟数字处理和算法处理形成指令,再通过控制输出电压调整液晶分子的偏转角度,从而达到控制屏幕显示效果的目的。原有的系统架构因为显示与触控芯片是分离的,这可能会导致一些显示噪声的存在,而TDDI由于实现了统一的控制在噪声的管理方面会有更好的效果。
可以做电容传感有8个通道下绿色触摸3TM发动机运行。多亏了这款划时代的GreenTouch3TM引擎,应用程序将会更强大和无问题的EMC, EMI, H/W变化,电压干扰、温度漂移、湿度漂移等。特别是,它不产生任何问题的CSEFT噪声环境发生在任何触摸应用程序。
GT308L提供8LED驱动和16步调光控制器。OUT1~8引脚可用于PWM输出,用于LED调光控制。这是非常经济的解决方案,当LED反馈之所以需要是因为LED控制没有额外的材料成本。对于触摸输出结果,可通过I2C1:1直接输出接口实现被使用。I2C接口可能是有用的MCU IO或应用程序中的连接器资源不够。
电容式触摸芯片 - GT308L特性:
①供电电压范围宽:2.5V ~ 5.0V
②智能灵敏度校准
嵌入式GreenTouch3TM引擎
④嵌入式CS, EFT增强核心
⑤极低的功耗(正常备用:140 ua (@3.3V)正常备用:160 ua (@5.0V)
⑥两种类型的接口支持(1:1直接输出模式;I2C接口模式)
工采网作为国内工业品批发供应商平台,所有产品均来自于原始生产厂商直接供货,给用户提供高效的技术支持和原厂的质量保证及售后服务,价格优惠欢迎新老户客咨询热线获取更多更详细的电容式触摸芯片产品信息。
在触摸领域,韩国GreenChip便是佼佼者之一。了解更多关于韩国GreenChip触摸芯片的技术应用,请联系133 9280 5792(微信同号)
13392805792.png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856956-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