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跟踪|工业信息化引领新型工业化步伐

发布时间:2023-10-10 14:34    发布者:中服云
关键词: 新型工业化 , 中服云 , 信息化 , 工业化

以下文章为工业新风向原创


9月23日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了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将引领中国走向更高水平的工业发展。
工业信息化作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具有哪些关键技术?

新型工业化有很多特征,为什么信息化总是备受强调,反复被提及?笔者认为工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所以信息化是验证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最基础也是最直接的特征。
以两化融合推进新型工业化,要求我们辩证的理解双方的关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首先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新型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不单单是工业化的延续,它更强调知识、科技、绿色和创新等要素的融合。旨在打造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充分配比的产业体系。想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依赖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这也是我国工业发展的新要求!


信息化如何带动工业化?
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改善工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的响应能力。
比如在制造业中,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型技术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革新生产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帮助企业减少资源的浪费。这种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过程,可以让工业企业更具竞争力,更适应新型工业化的要求。


工业化如何反哺信息化?
可与预见,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大型企业对信息化技术要求将会更高,趋于平台化的横向综合分析治理;传统中小企业以离散型生产制造为主,更趋于纵向垂直的数字化、自动化的生产工艺优化,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这无疑需要信息化技术服务商充分了解工业制造领域的各个生产环节,不断提升研发能力和应用创新水平,为信息化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技术一、物联网技术
工业物联网是实现工业信息化的基础支撑,使工业领域的各个方面更加智能化、高效化和可持续化。
可以广泛应用于智能工厂的各个环节,企业将传感器和设备与云平台连接,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和分析。通过分析设备传感器数据来预测设备的健康状况,提前进行维护,避免生产线停机。同时,可以优化供应链,实现自动化的库存管理和物流控制,确保生产物料的及时供应,减少企业的库存成本。


关键技术二、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技术
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技术是企业实现工业信息化的里程碑。使用AI和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完成整个生产制造流程的生态闭环。
在产品设计环节,通过分析历史数据模拟产品使用环境,帮助企业完成产品设计改造。在制造环节,监测生产线上的设备运行状态,提前预测设备故障,并安排维护工作,自动调整生产计划,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在客户维护环节,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回答客户问题,减少了客户服务工作量。还可以使用AI来分析市场趋势和消费者行为,帮助企业调整营销策略,提高产品销售和市场份额。


关键技术三、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顾名思义它是互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延申,是企业实现工业信息化的重要抓手。
工业互联网的目标是将数字化信息与实际工业物体(例如机器、设备、生产线等)全方位连接,以实现不同维度产业链的智能化生产和管理,这一思路与工业信息化的最终目标相同。
企业可以过工业互联网技术实现不同生产厂商之间设备的连接和数据共享。实时调整不同生产链的能源分配,打破各个生产环节的沟通壁垒,改进生产方式、提高效率,助力工业信息化的实现。



中服作为国内工业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商,致力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及工业APP的研发和服务。依托自动数据采集获取技术+数据分析价值挖掘能力,经过十多年的打磨形成了以工业物联网为基座的四大产品体系:物联网开发平台、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机加生产监控系统、智能楼宇集成系统。
中服云的数字化解决方案覆盖了从数字化底座到智能化生产再到生产环境的整个范围。服务行业涉及水务、煤炭、石油、化工、电力、高校、医院、地铁、铁路、机场、建筑、汽车等多个维度。
通过深度融合业务层和物理层,为工业企业提供了实时数据分析、设备远程监控、质量控制和供应链优化等关键功能。为工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持,推动着新型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中服云核心产品

1、中服云物联网开发平台
2、中服云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
3、中服云机加生产监控系统
4、中服云智能楼宇系统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842856-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