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在智能家电中的触摸感应芯片

发布时间:2023-10-8 13:54    发布者:liao775a
关键词: 智能家电 , 电容式触摸芯片 , 触摸芯片 , 触摸IC , 触摸感应芯片
智能家电就是将微处理器、传感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引入家电设备后形成的家电产品,具有自动感知住宅空间状态和家电自身状态、家电服务状态,能够自动控制及接收住宅用户在住宅内或远程的控制指令;同时,智能家电作为智能家居的组成部分,能够与住宅内其它家电和家居、设施互联组成系统,实现智能家居功能。
121.jpg
智能家电和传统家电的区别,不能简单地以是否装了操作系统,是否装了芯片来区分。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对智能二字的体现上。
首先是感知对象不一样,以前的家电,主要感知时间、温度等;而智能家电对人的情感,人的动作,人的行为习惯都可以感知,都可以按照这样感知做一些智能化的执行。其次是技术处理方式不一样,传统家电更多是机械式的,或者叫做很简单的执行过程。智能家电的运作过程往往依赖于物联网、互联网以及电子芯片等现代技术的应用和处理。是应对的需求不一样,传统家电对应的需求就是满足了生活中的一些基本需求,而智能家电所应对的消费需求更加丰富,层次更高。
所以,智能家电与传统家电的不同在于智能家电实现了拟人智能,产品通过传感器和控制芯片来捕捉和处理信息,除了根据住宅空间环境和用户需求自动设置和控制,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习惯进行个性化设置,另外,当智能家电与互联网连接后,其也就具备了社交网络的属性。另外,智能家电,还可理解为物联网家电。
随着技术的发展,触摸感应技术正日益受到更多关注和应用,与传统的机械按键相比,电容式触摸芯片寿命长、功耗小、成本低、体积小,持久耐用,不需要对现有的程序做任何改动。具有外围元件少、成本低、功耗少等优势。电容式触摸按键可以穿透绝缘材料外壳(玻璃、塑料等等),准确无误地侦测到手指的有效触摸,并保证了产品的灵敏度、稳定性、可靠性等不会因环境条件的改变或长期使用而发生变化,并具有防水和抗干扰能力。
电容式触摸芯片内部集成高分辨率触摸检测模块和专用信号处理电路,以保证电容式触摸芯片对环境变化具有灵敏的自动识别和跟踪功能。电容式触摸芯片还必须满足用户在复杂应用中对稳定性、灵敏度、功耗、响应速度、防水、带水操作、抗震动、抗电磁干扰等方面的高体验要求。为方便用户在应用中可对触摸键的灵敏度进行自主控制,电容式触摸芯片还特设置了灵敏度控制位。
触摸芯片在生活中已经越来越多见了,随着工业、智能门锁和家电领域市场的需求持续稳定成长,电容式触摸芯片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GTX312L.jpg
工采网代理的电容式触摸芯片 - GTX312L此芯片内建稳压电路供触摸传感器使用,稳定的触摸效果可以应用在各种不同应用上,人体触摸面板可以通过非导电性绝缘材料连接,主要应用是以取代机械开关或按钮,此芯片可以独立支持12个触摸键。
内建稳压电路功能,低速采样率 8Hz 的睡眠模式下:典型值 4.5uA,提供 8 个直接输出独立端口,支持I2C接口输出,具有选项选择有效键大输出时间大约为 80Sec,上电后需要 0.5Sec 稳定时间,在此期间内请勿触摸按键面板,所有的功能触摸无效,自动校准,当所有按键在一段时间内没有被触摸到时,芯片系统重新校准时间约为 4.0Sec
工作特点:
1、供电电压范围宽:1.8V ~ 5.5V
212通道智能锁专用触摸芯片
3、稳定的人体触摸检测,代替传统直接接触按键及开关
4TSM12更强的抗干扰性能,可以抗住特斯拉线圈干扰,ESD 8KV
5、提供“寄存器写入锁定”功能、中断功能
6、智能灵敏度校准,灵敏度可以在外部CS电容调节和程序来调节
7待机电流10uA左右
8封装:QFN-32L
应用于:⑴广泛消费性产品:如智能门锁、电磁炉、微波炉、洗衣机、电冰箱、电子称、电子表、玩具等消费性产品;⑵可完全替代所有传统的按键及开关。
GTX312L芯片PIN TO PIN 替换TSM12可在有介质(如玻璃、亚克力、塑料、陶瓷等)隔离保护的情况下实现触摸功能,安全性高,也可以直接触摸金属部件(如金属台灯、长臂灯、金属按钮、镀金属外壳等等)应用电路简单,外围器件少,加工方便,成本低。
ISweek工采网国内知名电子元器件供应平台,汇集了来自各地的高品质工业科技产品,所有产品均自原始生产厂商直接供货,提供样品和测试板,强大技术支持团队是您方案开发坚实后盾!
在触摸领域,韩国GreenChip便是佼佼者之一。了解更多关于韩国GreenChip触摸芯片的技术应用,请联系133 9280 5792(微信同号)
13392805792.png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842554-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