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供电入门知识

发布时间:2010-2-6 21:51    发布者:bakedham
关键词: 以太网供电
2003年6月以太网供电 (PoE) IEEE 标准的发布已成为因特网协议 (IP) 设备发展的有利条件。通过以太网同时提供专用设备所需的 13W 的电源和数据,从而降低了进入的门槛,进而使非常昂贵的解决方案变得可行。对诸如IP 摄像头、无线接入点或IP 电话等设备的基础设施的安装已变得如同在冲模 (punch block) 中截线一般简单。本文将以一种简单直接的方式讲述 PoE 的基础知识。

PoE 硬件可分为两种类型:为以太网链路提供电力的设备以及用电设备。为链路提供电力的设备我们称之为供电设备 (PSE) ,用电设备 (PD) 的名称也同样非常好理解,即消耗以太网链路上电力的设备。本文将二者相互结合分别对 PSE 和 PD 做了最佳评估。

乍一想,以太网供电似乎是一项微不足道的技术。标准电话在相同配线中同时提供电源和数据已有一百多年了。但是,对于以太网来说,在人们想为其添加电力之前,其已经有非常大的市场保有量。如果给现有的以太网线缆施加电压,那么所有已部署的每一台设备都可能会遭到损坏或破坏。为了避免这一缺陷,撰写该标准任务小组开发出了一种保护该设备的措施,从而可以向该设备施加电力。

向链路施加电压之前,由 PSE 来完成检测程序。PSE 通过使用至少两个低压和限流电平对链路进行检测,查找 PD 的特殊签名(其为 25KΩ 的电阻斜率)。这些信号应介于 2.8V~10V 之间,且不具备提供高于 5mA 电流的能力。在一定的条件下,该标准只需要两个测试探针就可将无效签名变成有效签名。当前最佳的实践采用了三个(有时为四个)独立的探针信号,这是标准所允许的探针信号数量。

如果 PSE 成功地检测到一个 PD,然后其可能会向链路供电。如果 PSE 没有向链路供电,那么其必须在 400ms 内再做一次同样的检测,或一直运行该检测程序。一旦向链路成功供电,则 PSE 必须对链路进行监控,以确保既不会发生过电流事件又可满足 PD 所需电力的供应。过电流的出现几乎可以肯定要么连线出现了故障,要么 PD 出现了故障。然而,由于用户为 PD 缚上了一个本地电源或将 PD 与链路断开了,PD 可能不再需要电力。PoE 无法弄清楚到底 PD 是与链路断开了还是“不需要”供电了,但最终结果都是一样的,PSE 将不在为该端口提供电力。

除了检测对 PD 的供电以外,PSE 可能还会通过一个称为“分类”的程序试图询问 PD 还需要多少电力。虽然规范标准未对此做出要求,但大多数 PD 均提供了有用的分类信息,大致将其分为:1/4、一半或满功率运行的设备。PSE 利用这一信息对其电源进行高效分配。

在线缆的 PD 端,情况几乎是一样的。当 PD 检测并输入 2.7V~10.1V 电压时,其必须与一个 25KΩ 的负载相连。如果 PD 的输入范围为 14.5V~20.5V,那么 PD 将与一个恒流负载相连,该负载会显示出 PD 所消耗的电量。请注意,通过该电流负载报告分类信息为可选项。但是,当前市场上的每一款集成的 PD 芯片都支持该特性,且报告的信息都非常有用。一旦输入端口的电压范围介于 36V~42V 之间,PD 电源将开启;输入端的电压回落至 36V~30V 时,PD 电源将关闭。与 PSE 不同,在 PD 中没有跟随状态连续性的要求。PD 是一个纯电压驱动型函数。

现实应用和对其进行设计的工程师一定很关心以下问题,如:浪涌保护、噪声抗扰度以及辐射频谱。但是,IEEE 规范不包括某些隔离要求,不能将它们和终端设备目标市场的安全要求相混淆。这些要求大大超过了 IEEE PoE 规范的范围,且其他规定和要求对此做了说明。IEEE 规范不要求 PSE 满足限功率电源的要求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外。

利用现有的集成电路,硬件设计人员摆脱了此处所述的 IEEE 规范所有细则的束缚。本文应该提供了足够的信息,以使设计人员对其实施的新型 PoE 技术应用更加放心。

参考信息

* IEEE PoE 标准规范可以登录 http://standards.ieee.org/getieee802/802.3.html 查询。
* 如欲了解有关 PoE 解决方案的更多详情,敬请访问:www.ti.com/poe

作者:德州仪器 (TI)公司 Michael McCormack

作者简介

Michael McCormack 现任TI PoE 产品的业务开发经理。除负责其产品外, Michael 还担任IEEE Std 802.3af 草案的编辑。目前,他负责管理IEEE 802.3ah 任务组,该任务组将对IEEE PoE 标准做出修订。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8231-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