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期待的5G,能否造就一个“黄金十年”?

发布时间:2017-12-25 09:51    发布者:eechina
关键词: 5G技术 , 5G网络 , 5G通信
来源:无际通信

  当地时间2017年12月20日,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举行的3GPP RAN第78次全会上负责管理基站标准的3GPP终于正式签署了5G标准的首个规范文档(5G NR standard)。

  在此之前,全球范围内多家运营商、设备商便已积极开展5G技术相关的实验研究。而现在,首版的标准定下来了,全球范围内的5G相关的研究、部署便有了一个明确、统一的方向。而随着该标准的冻结和发布,苦苦等待的设备商、运营商们也终于见到了5G技术商用的影子。

  ||| 移动通信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

  而对于5G网络的建设,中国移动可以说是非常积极的。中国移动提出:关于5G网络建设,2018年要在全国5个城市开始规模试验,2019年实现预商用,力争2020年实现规模商用。

  其实积极布局5G网络建设的并不仅仅中国移动一家,全球范围内有实力的运营商都在紧抓5G建设。而这一切都要从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作用说起。

  3G时期,总共拉动了1万亿元的投资和消费。其中运营商进行网络建设投资4000亿元,用户购买手机、上网卡等3G终端的消费约合4000亿元。另外,视听等3G信息服务业创造消费约合2000亿元。

  到了4G时期,2015~2017期间,三大运营商建设3年投资约合4385亿元人民币,而根据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显示:4G商用以来,每年拉动社会消费和投资超过1万亿元。

  而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5G安全需求与架构白皮书》显示:2030年,5G网络将带动我国社会总产出16.9万亿元,经济增加值6.5万亿元,创造就业机会1950万个。

  在直接贡献方面,5G将带动总产出6.3万亿元,经济增加值2.9万亿元,就业机会800万个;在间接贡献方面,5G将带动总产出10.6万亿元,经济增加值3.6万亿元,就业机会1150万个。

  同时华尔街著名投行Jefferies(杰富瑞)预估,三大运营商将在7年内累计投入1.2万亿元人民币进行5G网络建设。

  从上述数据便可以看出,从3G到5G运营商投入的网络建设资金越来越多,但同时也在更大程度上拉动了社会投资与消费。而从比例上来看,与产生的总体经济量相比,运营商的网络建设投入的占比是呈下降趋势的。

  ||| “信息高速公路”的升级

  1992年,参议员、前任美国副总统阿尔·戈尔提出美国信息高速公路法案。1993年9月,美国政府宣布实施一项新的高科技计划――“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旨在以因特网为雏形,兴建信息时代的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使所有的美国人方便地共享海量的信息资源。

  该计划直接推动了美国在其后二十来年的经济发展,包括:Amazon(1995年)、Google(1998年)、Facebook(2004年)在内的一大批美国互联网巨头企业,都直接或间接地受惠于该计划。

  从3G网络通信技术的普及开始,世界便由“互联网时代”开始迈步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与之相应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定义也开始从宽带领域扩展到了移动宽带领域。

  而自2007年以来,我国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的飞速发展,也与3G网络的建设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5G时期的移动网络建设就像真正的高速公路建设一样,是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这已不仅仅是运营商之间的行业内竞争,5G建设的博弈,层次更高、成果更加丰硕,同时产生的两极分化效果也会更加明显。

  ||| 5G的重要性,就像蒸汽机之于工业革命

  曾经有人说,“5G的重要性,就像蒸汽机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当时的大多数人们,更多的认为这是一种夸张的修辞手法。

  但是随着这一年多以来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物联网等技术及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与普及,5Giii才猛然意识到,前辈的话绝对没有一丝夸大的成分。当4G时代,互联网经济、技术便能够发展地如此迅速。等到比4G强上数倍的5G技术真正到来的那一天,没人可以准确地预料出相关技术、产业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而5G技术便是能够撬动这部机械开始运行的“杠杆”。

  由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组成的庞大“机械”,再配上名唤5G的强力“引擎”,只怕是“快似风云”都不足以形容其迅速,其动力亦足以拖出一个“黄金十年”。

  5G的重要性,更甚于蒸汽机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521289-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