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终于承认:中国未来最赚钱的产业—健康产业、治未病产业

发布时间:2017-3-29 13:36    发布者:hsap04
关键词: 健康产业、治未病产业
马云终于承认:中国未来最赚钱的产业—健康产业、治未病产业
下一个能超过我的人,一定出现在健康产业里。
导读

国家开始发力,推出各种相关政策,包括《健康中国2030》、《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等,重点提出打造“健康中国”发展目标,全面提升健康医疗水平,积极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健康是群众的基本需求,我们要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打造健康中国。
1

2016年中国医药行业大数据:
慢性病患者超过2.6亿人

据国家卫计委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现有慢性病患者已经超过2.6亿,由慢性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占到总疾病负担的近70%,而造成的死亡占到了所有人口死亡的85%左右。慢病整逐渐威胁着中国人的健康:35岁至65岁的人群逐步进入慢病;超重和肥胖、血脂异常和脂肪肝、高血压发病率持续上升;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

各种慢性疾病,将在未来的十年内以爆发式的速度,迅速扩散到每一个家庭。
影响慢病的主要社会决定因素包括工业化、城镇化和老龄化。

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的马云也多次说过,中国未来5年将面临三大癌症的困扰:
一是肺癌,因为空气污染、家装污染等,以后肺癌将逐渐增多;
二是胃癌,由于中国城市的水源的严重污染,饮水质量的问题将会增加胃癌的患有率;
三是肝癌,因为中国面临的最大食品安全隐患,将会导致更多的人身患肝癌。
2

三十多年是人们生活方式
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


垃圾食品上位,“精致”致病
近三十多年来,人们几乎只吃精致的米面,甚至把一些垃圾食品当做主食。
而三十多年前,多数家庭因为粮食供应问题只能以地瓜、南瓜、土豆、芋头等作为主食。
所以,三十多年前很少有人得肠癌,也很少有人得糖尿病。

这种看似“富裕生活”时代无关紧要的“颠倒”,大面积地导致人、人的系统器官组织的“退化”,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人们要么不运动,要么又过度运动
中国人连传统的武术(包括太极拳等)都很少再涉及,那是最佳的运动方式,是人类对大自然瑰宝的最佳运用之一。
3

健康的关键在于治未病

从某种程度上说,医院更适合用于急性病的抢救,而不是慢性病的处理。为了拓展业务,医院也开始开设治未病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引进高端体检设备,扩充健康管理服务。
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同时也带动了私人体检机构和健康管理机构的发展。为了提高竞争力,像美年、慈铭、民众、蓝卡等连锁体检机构,应用国内首台功能医学检测设备HRA健康风险评估系统,开展定制化的健康管理服务,5分38秒检测人体220项系统功能指标,评估健康状况,早期筛查癌症、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根据筛查结果,给出针对性的体检方案,既简化了检测流程,又为后期定向干预创造了先决条件。

通过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来减少或延缓慢性病发病率,不仅促进全民健康,也进而降低医疗费用。
4

未来健康事业,将是人人需要的事业

真正从事健康领域的每个人,都将为社会提供帮助,成为人们的福星。新的模式正在形成,成为传统医疗的补充和部分替代。现今走在前面的人,将是未来的主角!

1、慢病死亡占疾病死亡率的70%,但这些都是可防、可控的;
2、中国居民素养水平将达到20%,2008年是6.68%,提升空间巨大;
3、2020年健康产业市场总额达8万亿,占GDP比重将达到6.5%。

周立波曾调侃地说过:“今天不养生,明天你就养医生,今天不保健,明天你就进医院。”

赵本山大叔也曾经说过:“保健的钱要大胆的花,因为那是花的将来送医院里的钱。”

其实很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死于没有很好的保健意识和健康观念。
没钱人病不起,中国大部分穷人都是用前30年的身体去换取钱财,而在后30年用钱来买命。

很多人都在生命的最后一年花光子毕生的积蓄,有的甚至还负债累累。因为没有一个正确的健康观念,最后的结局是:“钱没了,人也没有了”,有的还给后人留下了巨额负债。
健康无价,坚持治未病,把自己挡在去医院的路上!


09f86383da2d7fc6214c9de33e177198.jpg
bf9a37f6b720009f8014fabb2e15b600.jpg
447136ece478a4e14fbb87c38ef8eb9b.jpg
535ccd64f8dbeef0dde0db867bcf8f36.jpg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358862-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