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组扫描的PLC开关量采集方法设计

发布时间:2010-8-20 10:43    发布者:lavida
关键词: PLC , 采集方法 , 开关量 , 组扫描
1 引 言  

plc是近四十年发展起来的现代工业控制技术,由于它把计算机的编程灵活、功能齐全、应用面广等优点和继电器系统的控制简单、使用方便、抗干扰能力强、价格便宜等优点结合起来,并且其本身具有体积小、功耗低、性能稳定等特点,因而在工业生产过程控制中的得到了广泛应用,被称为现代工业自动化的三大支柱(plc、 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之一。  

对于输入输出点数比较少的系统可以不需要接口扩展;当点数较多时,需要进行输入输出扩展。不同公司的plc产品,对系统总点数及扩展模块数量都有限制,当扩展仍不能满足需要时,就不得不使用网络结构,这既增加了系统的复杂度,也提高了系统成本。  

针对大量开关量信号输入的问题,以日本三菱公司的fx系列plc为例,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组扫描输入的plc开关量采集方法,借助于输入接口板,可以实现多个开关输入信号接入plc单个输入点,使用这种方法,对输入点数较多的控制系统,可以节省plc的输入点数,提高plc的信息采集效率效率,对降低控制系统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2 硬件设计  

对于工业现场中经常会用到的开关、按钮等开关量信号,通常按照图1的配线方法接入plc的输入点,该方法以com端作为所有开关量输入信号的公共端,每一个开关或按钮接入一个plc的输入点。  


  
图1 常用开关量信号接入方法  

为解决大量开关量信号输入问题,利用信号扫描原理,设计了一种基于组扫描输入的plc开关量输入采集方法,硬件结构如图2所示。图中以16个开关量输入信号为例,这16个开关量输入信号被分为4组,分别接入四块接口板(每块接口板可接入4路信号,通过二极管输出)。通过接口板后,k1、k5、k9、k13均接入plc的x1输入端,依此类推,k2、k6、k10、k14均接入plc的x2输入端,k3、k7、k11、k15均接入plc的x3输入端,k4、k8、k12、k16均接入plc的x4输入端,16个开关量输入信号只占用了plc的4个输入端。  

4块接口板分别由plc的4个输出y1~y4选通(用虚线画出),如当y1有效而y2~y4均无效时,接口板i被选通,此时k1~k4的信号被送入x1~x4,当y2有效而y1、y3、y4无效时,k5~k8的信号被送入x1~x4,另外两组信号的送入方法相同。在这种结构中,输出端y代替com作为公共端。  

这样每个周期扫描4次,可分4次将16个信号送到plc的输入端,每次扫描过后在程序中将x1~x4的状态转移到其他位置。16个输入信号仅占用了4个输入端和4个输出端,节省了一半的plc输入输出点数,在实际使用中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灵活扩展,获得更高的使用效率。如若每块接口板上接8个开关量输入信号,4块板共接入32个输入信号,共占用plc的8个输入端,输出端仍然是4个。  

设计时要注意接口板中二极管的选择,一定要选择质量高、稳定性好的二极管,如果出现二极管损坏或击穿的情况,将会出现输入信号不能被正确送入plc输入端或出现输入紊乱。另外输入信号的组数不宜过多,图2中是4组,若每次扫描时间间隔为100ms,则4次扫描的扫描周期是400ms,输入信号的延迟最大可能达到400ms,若组数过多(如超过10组),会出现信号延迟导致系统的灵敏度下降。  


  
图2 基于组扫描的plc开关量输入采集硬件结构  


  
图3 软件流程图  

3 软件设计  

在软件设计中要考虑两个主要的问题。一是要定时输出单个扫描选通信号,用来选通相应的接口板,二是要及时将扫描进来的数据转移到其他位置。在这种plc输入设计方法中,在每个扫描周期,每组开关量信号中的一个依次送入一个plc输入端,这样就必须在下次扫描数据来临前将上一次扫描进来的开关量信号状态转移到其他位置保存。  

图3为软件流程图,基于上述考虑设计的软件程序(梯形图)如图4所示。每次扫描时间间隔100ms,16个开关量信息采集到plc后分别送入m100~m115保存,指令rol和ref的含义分别是循环左移和输出刷新。  


  
图4 支持多点扫描输入的plc输入软件实现  

4 结束语  

本文设计的一种基于组扫描输入的plc开关量采集方法,利用信号扫描原理,能有效解决工业现场中存在的大量开关量信号输入问题,该方法可以大大减少plc的输入点数,降低控制系统设计成本,系统结构稳定,扩展性、灵活性好,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22729-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