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能太阳能汽车是泡沫还是革命?

发布时间:2016-7-15 15:03    发布者:eechina
关键词: 汉能 , 太阳能汽车
作者:车参

太阳能汽车是互联网思维下的一种商业泡沫还是纯电动汽车之后的一种技术革新?汽车行业需要跨界思维打破新能源汽车僵局。

众所周知纯电动汽车是未来汽车发展的一个方向,而目前纯电动汽车却普及缓慢,除了续航里程短严重依赖充电桩外,曾经绿色环保被公认为是纯电动汽车的绝对优势也开始受到质疑,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要打破僵局,需要搅局者!

1、纯电动是否环保?

关于纯电动汽车是否绿色环保的争论一直未曾停息,从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新加坡政府以不环保为由给一位特斯拉车主开了一张排放超标的罚单”事件,再到后来的马自达创驰蓝天技术之父人见光夫直接向中国电动车市场开炮“如果按照现在的发电方式进行计算,从二氧化碳排放的角度来看,电动车几乎没有意义”,越来越多的信息显示纯电动汽车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绿色环保。

当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质疑纯电动汽车是否真的绿色环保的时候,汉能这家致力于新能源发展的公司一口气带来了4款太阳能电动汽车,并承诺将在未来3年左右量产而且最大的续航里程可达到350KM。

跨界造车如今越来越热门,在互联网思维时代没有什么不可能,所以越来越多的公司选择跨界造车,纷纷踏入汽车制造这样一个百年的传统制造业。从游侠到乐视再到格力,这些公司都对汽车领域表达了强烈的愿望,有的只带来了互联网思维下的汽车概念,也有的可能还在暗地发力造车。此次的汉能将自己擅长的太阳能技术结合到了汽车上,其会是如同游侠一般的互联网造车的泡沫还是要带来纯电动汽车技术革命呢?  

2、可能只是一场商业泡沫

太阳能汽车和电动汽车一样,并不是新鲜事物,只是由于当时的技术优势不明显所以并未能够大规模普及开来。而此次汉能带来的太阳能汽车也未能彻底解决这个技术瓶颈,于是在发布会上提出了一个很理想的构想“每天在充足阳光下光照5-6小时,大约可以发出8-10度电,每天大约行驶80公里左右,年均行驶2万公里以上,完全可以满足城市常规交通代步需要”。严格来说这个构想非常的理想化,比使用普通纯电动汽车的条件还要理想话,所以除了常规的太阳能电池外依然配备了常规的锂电储能电池,在无阳光光照和阴雨天气或者长途出行需求下,同样可以像普通的电动车一样通过固定的充电桩充电。

正是因为汉能提出的情景很理想化,所以推出太阳能汽车概念就备受争议,最大的争议点当然是太阳能汽车相比纯电动汽车依然无法摆脱充电桩,无法解决快速充电的问题,而且太阳能充电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比纯电动汽车更大,实际使用环境在仍然与纯电动汽车的使用情况差不太多,所以难免让人认为汉能也是和游侠一样提出一个概念,纯粹是为了进行一次商业活动,对于量产更是不抱有希望。

3、或许会是新能源汽车技术革命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为何新加坡政府要给特斯拉车主开排放超标罚单?为何马自达人见光夫声称在中国使用纯电动汽车CO2的排放比普通汽车还要恶劣?原因也很简单,归根到底就是各个国家的能源结构不一样,同样是用电而电的来源却差异很大。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电的主要来源是核能、水利、风能等清洁能源,而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主要还是以燃烧煤炭进行的火力发电为主,所以同样是使用纯电动汽车欧美国家确确实实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而在中国却未必如此。但是改变能源结构谈何容易,所以与其改变国家的能源结构倒不如开发适应中国能源结构的新能源汽车,而太阳能汽车正是能够适应中国能源结构的一种解决方案。

单单依靠太阳能充电虽然无法满足我们正常的出行,但是却提供了新的电能来源,而且是一种非常清洁的来源。也许开着太阳能汽车去新加坡的时候就不会被政府开排放超标罚单,也许把太阳能汽车纳入到马自达人见光夫的计算公式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就不会比普通汽油车多了,所以车参君认为如果汉能不是把太阳能汽车当成是一个泡沫的话,对于纯电动车的未来很可能带来一场革命,并不是有些人认为的太阳能汽车没有太大意义。

虽然太阳能汽车暂时没有办法完全摆脱充电桩,但是至少能够减轻对充电桩的依赖,也许正是这种减轻的依赖能够保证最后的几公里顺利到达。任何技术都是从粗糙开始逐渐完善的,虽然目前来看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太阳能汽车也许能够成为未来新能源汽车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至少从现在来看太阳能汽车能够有效降低纯电动汽车带来的污染,降低对充电桩的依赖程度,只是降低的程度还未能够达到期待中的水平,不过至少技术在往有利方向完善。

[车参一言] 汉能此次高调的发布太阳能汽车有可能是商业融资,仅是一场泡沫,也有可能是完善纯电动汽车的一种新技术方向。不论属于哪一种,在纯电动汽车是否真的环保越来越受到质疑的情况下,太阳能汽车概念出现得恰到好处。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169971-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