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集团首次发布物联网整体战略

发布时间:2016-3-11 05:00    发布者:eaoogle_WSN
关键词: 工业4.0 , 物联网 , 阿里巴巴 , 羿歌信息
阿里巴巴集团近日在京首次对外推出了物联网整体战略——集合旗下阿里云、阿里智能、YunOS等事业群,联合打造面向物联网时代的服务平台,共同为企业和创业者赋能。

毫无疑问,物联网在经过过去两年多的市场教育之后,如今已经成为IT业界的下一个增长点。

“我们以前卖完家电产品就算完成了交易,而今在导入物联网,让设备智能化之后,产品销售到客户手中,仅仅只是整个销售环节的一个起点,他让卖方和买方紧紧联系在了一起。”美的相关负责人在“阿里巴巴物联网生态峰会”现场表示,“美的2016年的所有产品都会完成智能化的转变。”

据羿歌信息所了解,2016年智能终端大量传感器联网将会产生数据大爆炸。“联网数据的存储、挖掘、实时处理,都需要依靠云计算。‘云’和‘端’就像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云计算能让数据发挥出价值,推动物联网的发展创新。”在阿里云总裁胡晓明看来,打造健康、完善的物联网生态是产业当务之急,而今年1月,阿里云发布全球首个一站式大数据平台“数加”,已经打通了数据采集、计算引擎、数据加工、数据分析、机器学习、数据应用等数据生产全链条,为开发者提供最丰富的云端数据开发套件,可以帮助企业快速搭建包括物联网数据在内的数据分析系统,实现对用户行为、行业走势、天气、交通等的预测。


物联网成大数据的杀手级应用场景

据胡晓明介绍,阿里云作为全球领先的云计算平台,将持续为合作伙伴提供稳定、弹性、安全的云计算服务,以及高性能、低成本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实现信息技术的互联互通。

实际上,作为物联网的基础设施,阿里云已经为医疗器械、能源工业、智能家居、智能园区等多元行业客户,提供全面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帮助部署架构轻松上云;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安全威胁,阿里云结合阿里巴巴17年风险防控技术,为企业提供金融级的安全能力。


一个例子,阳光电源借助阿里云平台,实现旗下所有光伏电站的实时标准数据信息共享、自动化管理、电站设备故障预警等功能,每年可提升光伏电站3—7%的收益。目前,万科物业、易流、阳光电源、美的等企业都与阿里云展开了深度合作。

“不论是377秒完成100TB数据排序的计算能力、还是不断升级的云服务产品,阿里云希望让全球企业都能算得快、算得准、算得起。”他表示。
 物联网需要产业生态共同推进
事实上,阿里云近来在云计算、大数据方面的技术积累,已经开始帮助行业物联网取得了实际的社会效益。比如水利行业方案商弘泰水利与阿里云合作,为宁波市研发的城市动态洪水风险图,不仅把水利基础设施(水库、河道、泵闸等)的管理从离线变为在线,还把宁波主城区划分为8万个网格,直观呈现城市各个区域的降雨量——不仅可以做水库管理的平台服务,也可以做洪水风险的分析,以及城市内涝的预警分析,为公众提供防汛减灾的社会化服务。

在胡晓明看来,物联网不仅是智能家居,还可以深入到水利、水务、气象、农业、医疗、电力、林业、消防、工业自动化、石化、煤炭、智能运输、环保、金融、公共安全等关乎民生的各个领域。


“我们将帮助工业、制造业也能接入互联网,实现整个工业物联网的闭环,将车床、流水线、用电、温度等制造业的数据与实际需求方的数据打通,改变制造与销售脱节的情况,真正利用物联网来提升客户的价值,为整个中国的基础设施全面互联网化。”胡晓明表示。

而在产业推进方面,阿里云也积极推动物联网行业创新创业——此前,阿里云联合富士康推出“淘富成真”计划,引入洛可可、芯片厂商、银杏谷资本、天猫、淘宝等合作伙伴的力量,为创业者提供全链路创新创业服务, 帮助中小智能硬件的创业者迅速对标国际一流品质,做出优秀的智能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胡晓明还特别强调了行业要健康发展,公共云平台首先就要做到自律。“阿里云为客户提供计算服务,不会碰客户数据。阿里云将严格遵守去年7月份发起的《数据保护倡议书》,也希望全行业能够自律,共同迎接物联网大数据产业的爆发。”据胡晓明透露,4月份阿里云将推出基于统一接口,兼容多种协议的全新物联网平台,打破信息壁垒,让智能未来真正到来。

应该说,随着物联网的普及,DT时代将真正到来,数据成了可与黄金、石油类比的资源,能够帮助人们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小到环卫工再也不用定时去查看垃圾桶是否满了,商家不用担心长途运输的海鲜因为温度过高而变质;大到完成城市预测事故与犯罪、解决交通拥堵、根据天气情况精准预测发电量等。一句话,人们依靠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给工业、农业、能源、生命科学及整个工业4.0时代带来彻底的变革。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161959-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