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gBee技术助无线智能家居引领未来

发布时间:2013-5-29 20:40    发布者:Liming
关键词: ZigBee技术 , 无线 , 智能家居
  如今,家庭装修配备智能家居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有人"一不小心"选择了综合布线,不仅成本高昂,穿墙布线,而且售后服务遗患无穷。相比之下,应运而生的无线智能家居则凭借免布线、移动性强等优势,成为新一代智能家居的潮流产品。尤其基于ZigBee技术的智能家居更是依仗自动组网、即插即用等傻瓜化、高智能等特点成为流行主角。
  无线技术力压有线
  有线智能家居在国内已经有10多年了,一度成为市场宠儿,许多爱吃螃蟹者纷纷安装了智能家居想尝鲜,结果没有体验到高科技的新鲜快感,为自己招来不少的麻烦事:价格高昂不说,一套至少二三十万万元,布线时家里被搞得尘土飞扬,通常安装布线需要两三周以上,工期较长,由于线路固定较死,以后看到想要升级的产品,只能望而兴叹了。最让人无可容忍的是,线路固定在墙体,维修起来麻烦大了,检测起来非常困难,经常客户要求维修无果。
  很显然,智能家居的有线技术已经不能适应市场需要。不要布线,安装简单,移动方便的无线智能家居则是家装市场的新贵。它实现了无尘安装,凡是具备初中以上文化者就着说明书就能在家自行安装。比如用ZigBee单火智能开关和智能插座,取代传统的86式开关和老式插座,然后再在合适的地方安装智能家电、智能灯具、智能窗帘以及各种传感器
  它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不需要线路连接,就能实现一键对多个家居设备的控制,而不像过去一个开关仅仅控制一个电灯或窗帘,节省了大量的布线和开关,也避免了常见开关短路的故障。
  ZigBee智能家居引领无线潮流
  配备无线智能家居,主人就能拿着手持设备进行远程控制,人在外边,也能用手机遥控喂鱼,给花草浇水,还能通过手机查看家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状况,当有歹人撬开门锁闯入屋内,手机也能在第一时间接收到报警短信和视频照片,便于主人及时报警,阻止犯罪。
  物联传感技术部负责人表示,上述这些温馨贴心的功能在无线智能家居中都能轻松实现。目前市场上关于无线技术应用仍然存有争议,蓝牙WIFI和ZigBee等三种技术展开激烈竞争。其实,蓝牙和WIFI只是物联网的一部分,原因是其自动组网能力较弱,蓝牙一个网端最多对应8个端口,WIFI在商用网端对应20-30个端口,对应家庭网端最多10个端口。
  相比之下,ZigBee则可以大面积无限地扩充并自动组网,它的网端连接6.5万多个端口设备,可以满足不断家居设备升级需求,可以随时随当地更新设备,即插即用。ZigBee是一种低成本、低复杂度、低功耗、高安全的国际通用双向通讯技术,其支持地理定位功能,适合家庭这样承载数据流量较小的地方使用。

  值得警惕的是,目前市场上,不少RM433/315的无线射频技术也被部分厂家应用到智能家居生产,其实这类技术已经在国际上被淘汰,主要原因是其稳定性薄弱,容易遭受外界的干扰,导致主人指令得不到执行,影响使用效果。而这种缺点能被基于ZigBee的智能家居克服,主要由于其双向通讯技术在每次指令发送后必须接收到回馈为止,确保执行效果。
  智能家居前景广阔
  与传统家居相比,物联传感推出的ZigBee智能家居不仅具有传统的家居功能,提供舒适安全、快捷方便的家庭生活空间,而且还能引领全方位的生活方式,将原来静止的被动家居模式,转化为具有能动的智能工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交互功能,帮助家庭与外部保持信息通畅,合理安排时间,增强家居生活的安全性、便捷性,而且节能低碳,健康环保。
  近年来,ZigBee技术在国内开始推广应用,在家居、工业、农业、医疗、国防等多个领域表现不俗,尤其在智能家居更是首当其冲,物联传感作为ZigBee智能家居的国内龙头生产企业,形成产供销一条龙销售服务链条。用国际ZigBee联盟主席鲍勃海利的话说,该公司的智能家居放在国际市场也处于领先地位。
  国家建设部几年前就提出了关于住宅社区智能化的基本概念和相关要求:住宅小区设立计算机自动化管理中心,水、电、气等自动计量;住宅的火灾,有害气体泄漏实行自动报警;对住宅小区关键设备,设施实行集中管理,对其运作状态实施远程监控。智能家居的崛起,为实现智能小区提供了巨大的动力,未来的市场空间尤为广阔。
  物联传感技术部负责人表示,目前国内现有人口逾13.5亿,家庭超过3.5亿,平均每家用在智能家居上的开销超过5000元,这样的蛋糕就令人咂舌,预计未来3到5年期间ZigBee智能家居将在家装、楼盘两个渠道销售呈井喷态势,逐步进入普通家庭。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115750-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