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zb12345的个人空间 https://www.eechina.com/space-uid-46279.html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博客

稳压IC

已有 732 次阅读2012-8-24 22:02

稳压IC

一、稳压IC的分类

  稳压IC包含:DC/DC升压芯片5V、3V、3.3V、升压IC输出电压可调、LDO稳压6206系列、带使能端系列LDO,低电压检测复位IC、背光驱动芯片、LED驱动IC、MOS管等。

二、稳压IC的应用范围

  稳压IC的主要的应用范围:可擕式产品、MP3、MP4、PMP、无线耳机、无线鼠标键盘、数码相机、光电鼠标、LED灯、遥控玩具、电子辞典、复读机、血压计、医疗器械、汽车防盗器、LED手电筒、直流圣灯、太阳能草坪灯、充电器、键盘电动玩具类产品、LCM、接口转换器、仪表、闪灯、有时钟显示的产品控制电路。

三、稳压IC的工作原理

1、启动电路

  在集成稳压器中,常常采用许多恒流源,当输入电压V1接通后,这些恒流源难以自行导通,以致输出电压较难建立。因此,必须用启动电路给恒流源的BJTT4、T5提供基极电流。启动电路由T1、T2、DZ1组成。

  当输入电压V1高于稳压管DZ1的稳定电压时,有电流通过T1、T2,使T3基极电位上升而导通,同时恒流源T4、T5也工作。T4的集电极电流通过DZ2以建立起正常工作电压,当DZ2达到和DZ1相等的稳压值,整个电路进入正常工作状态,电路启动完毕。与此同时,T2因发射结电压为零而截止,切断了启动电路与放大电路的联系,从而保证T2左边出现的纹波与噪声不致影响基准电压源。

2、基准电压电路

  基准电压电路由T4、DZ2、T3、R1、R3及D1、D2组成,电路中的基准电压为

  式中VZ2为DZ2的稳定电压,VBE为T3、D1、D2发射结(D1、D2为由发射结构成的二极管)的正向电压值。在电路设计和工艺上使具有正温度系数的R1、R2、DZ2与具有负温度系数的T3、D1、D2发射结互相补偿,可使基准电压VREF基本上不随温度变化。同时,对稳压管DZ2采用恒流源供电,从而保证基准电压不受输入电压波动的影响。

3、取样比较“放大电路”和“调整电路”

  这部分电路由T4~T11组成,其中T10、T11组成复合调整管;R12、R13组成取样电路;T7、T8和T6组成带恒流源的差分式放大电路;T4、T5组成的电流源作为它的有源负载。

  T9、R9的作用说明如下:如果没有T9、R9,恒流源管T5的电流IC5=IC8+IB10,当调整管满载时IB10最大,而IC8最小;而当负载开路时IO=0,IB10也趋于零,这时IC5几乎全部流入T8,使得IC8的变化范围大,这对比较放大电路来说是不允许的,为此接入由T9、R9级成的缓冲电路。当IO减小时,IB10减小,IC8增大,待IC8增大到>0.6V时,则T9导通起分流作用。这样就减轻了T8的过多负担,使IC8的变化范围缩小。

4、保护电路

4.1、减流式保护电路

  减流式保护电路由T12、R11、R15、R14和DZ3、DZ4组成,R11为检流电阻。保护的目的主要是使调整管(主要是T11)能在安全区以内工作,特别要注意使它的功耗不超过额定值PCM。首先考虑一种简单的情况。假设图1中的DZ3、DZ4和R14不存在,R15两端短路。这时,如果稳压电路工作正常,即PC0.6V时,使T12管导通。由于它的分流作用,减小了T10的基极电流,从而限制了输出电流。

  这种简单限流保护电路的不足之处是只能将输出电流限制在额定值以内。由于调整管的耗散功率PCM=ICVCE,只有既考虑通过它的电流和它的管压降VCE值,又使PC(VZ3+VZ4),则DZ3、DZ4击穿,导致T12管发射结承受正向电压而导通。显然,(VI–VO)越大,即调整管的VCE值越大,则IO越小,从而使调整管的功耗限制在允许范围内。由于IO的减小,故上述保护称为减流式保护。

4.2、过热保护电路

  电路由DZ2、T3、T14和T13组成。在常温时,R3上的压降仅为0.4V左右,T14、T13是截止的,对电路工作没有影响。当某种原因(过载或环境温升)使芯片温度上升到某一极限值时,R3上的压降随DZ2的工作电压升高而升高,而T14的发射结电压VBE14下降,导致T14导通,T13也随之导通。调整管T10的基极电流IB10被T13分流,输出电流IO下降,从而达到过热保护的目的。

  电路中R10的作用是给T10管的ICEO10和T11管的ICBO11一条分流通路,以改善温度稳定性。

 

文章来源:http://www.originic.hk/Item/Show.asp?m=1&d=1364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