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第一次做设计 - 1

发布时间:2012-10-12 11:44    发布者:看门狗
关键词: 那些年
作者:merlin07

自从那部台湾电影上映以来,“那些年”多了起来。不知是怀旧的人多了,还是时尚的人多了。我本是个平庸的人,自然也不能免俗,就也跟着凑个热闹吧。

- “睏”则思变

70年代中期,我在北方一家部属国营大厂工作。上大学还是若干年后的事。那一年,我只是个二级工,每月的工资是四十一块七毛一。

我所在的单位负责全厂的仪器仪表检测。新进厂的仪器仪表要按说明书上的技术指标逐一检测,合格后方可接受入库,下发车间科室使用。原有的仪表也要定期检测,超标就要修理,以保证其精度。

所有的检测项目中,有一项“频率稳定度”的测试最为麻烦。当时的仪器指标,多数以“日稳定度”定义,例如:”频率波动每24小时小于1X10-6”, 或者”2X10-7”,等等。按照定义测试,那就应该连续24小时对被测的频率源的输出频率进行监测,定时记录下每个时段的频率值。最后比较全部24小时内的记录,找出最大的频率波动值。如果波动值小于说明书上的指标,就是合格了。

这事儿说着简单。搁现在找个频率计接到个PC上,一个简单的script就办了。可那是七十年代,别说PC,开始时连个像样的频率计都没有。按照测量理论,作为测量基准的仪表精度,应该比被测仪表的精度至少高三倍以上,其结果才有意义。要测1X10-7量级的频率稳定度,测量基准就至少得有10-8以上的稳定度才行。这么高稳定度的频率计,当时别说买,就是偷都没地儿偷去。

可是活儿还得干。于是,一些因陋就简的办法就用上了。

当时虽然找高稳定度的频率测量仪有困难,但找一个单一频率输出的高稳定度的频率源还是办得到。厂里生产通信机,里面一般都带一个晶体振荡器。当时的晶振为了保证精度要恒温,把电路都放到一个像保温杯式的恒温瓶里,外面缠上电炉丝,通电加温。通过加温控制使振荡器始终处于一个稳定的温度范围内,以此保证输出频率的精度和稳定度。整个的晶振看上去像个茶叶桶。拿这样一个频率源的输出信号,作为示波器的水平同步基准。再将被测的信号接到Y轴上。如果X和Y轴上的信号频率不相等,或是不成整倍数,那么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就会移动。移动一个完整的波形所用时间的倒数,就是X轴与Y轴上的两个信号的频率差了。

用这种方法,把测频率转换成了测时间。用什么办法测时间?用秒表。对,就是运动会上裁判在终点计时用的秒表(现在的运动会也都没人用这个了)。测量时,眼睛盯住示波器上的移动的波形,在一个波峰(或波谷)到达中心点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等到下一个波峰(波谷)到达同一位置时停表。把记下的时间取倒数,就是频率差了。

在旁人眼里看来,干这个活儿好像挺潇洒:一手举着个秒表像个裁判,另一只手攥着个计算尺像是个挺有学问的样儿(对,是“尺”,因为那时还没有计算器)。可只有干的人才知道有多乏味。用这种办法依据的是:X和Y轴上的信号有频率差,这样波形在示波器上才会移动,才能测出移动的时间。要是赶上个很小的频率差,波形移动很慢,那就惨了。要等好久才能完成一次测试,那就只能在那傻盯着。有时碰上频差在正负之间很小的范围内漂移,看着那波形往左挪挪,往右移移,那边也不够一个完整的周期,等起来没完没了,气得都想扇那示波器一巴掌。有时一赌气干脆在记录上写上“频差太小,测不出来!”

也有相反的情况:信号的频差太大,波形在示波器上跑得飞快,按一下表的功夫就好几个波峰过去了。这时就得记下多个波形的时间,算频差时再平均回来。这样一来就又多了个数波形个数的任务,眼睛一直瞪着不敢眨眼,一直等到数够了数才算完。要是一愣神的功夫数错了,就还得重来。

进行这种测试时往往不是只有一个被测信号。赶上新来一批仪器都要检验,就得放到一起测。要是有个十台八台的,再加上前面说的那种频差很小的情况,一圈下来就大半个小时没了。歇不了几分钟,就得下一轮了。

这事儿看着不像个体力活儿,其实很幸苦。要眼疾手快,时间长了真是不轻省。不过,拉计算尺的功夫也因此练出来了。几年后上大学时,这一手功夫让一干同窗人等惊羡不已。用现在的话说,叫“羡慕嫉妒恨”。

如果仅仅如此也就罢了。别忘了前面说的是要测“日稳定度”。也就是说,这种测试要每小时一次,连续不断地进行对头的24小时。所以一到这时,组里的人就要分成三班,昼夜进行。当时组里数我最年轻,所以没别的话可说,夜班就是我的了。从晚上10点到第二天早上6点。

开始时还有些新鲜,晚上没人了,想干啥也没人管。当时大部分家庭都还没电视机。单位里到有一台。干活的间隙中可以看看电视,也没人跟着抢。可是凡事儿架不住时间长。次数多时间久了,就开始烦了。电视晚上11点以后就没了。到了后半夜,困劲儿上来,还要强打精神干活儿。有时举着秒表眼睛就和上了,前面数的也就白瞎了。好容易测完了,可以趴那儿休息一会儿,还不敢睡。真要是睡着了就不知什么时候醒了。错过了时间,漏了数据,一晚上就白干了。

当过兵站过岗的人都知道,站后半夜三四点钟那班岗是最难受的事:睡得正香的时候,有人过来扒拉你的脑袋,对着耳朵喊一嗓子“换岗了”!当时跳起来扇那人一个嘴巴的心都会有。(当然也跳不起来,有那功夫还多迷瞪会儿呢。)这还是有人叫,要是没人叫岗,自己生生的到点就得醒,你想那得是什么滋味。

后来情况好了一些。单位里买了一台国外产的数字式频率计,稳定度达到了-9的量级。这样一来,就不用再掐秒表算时间,可以直接读数了。但是还是要手工操作。碰上多台设备一起测试,一大堆电缆挤在一块儿,插上一个,测完了拔下来再换另一个。那架势有点儿像交换台的话务员。

可是上夜班的事儿还是免不了。

当时有句话,叫“穷则思变”。到我这儿,得换一个字,叫“睏则思变”。

睏的太难受了,得想想办法了!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98938-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ryan2006 发表于 2012-12-8 20:52:54
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