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日系品牌

发布时间:2012-9-30 14:17    发布者:1770309616
关键词: 日系品牌 , 日本
  钓鱼岛事件加速了日系品牌的溃败,菲律宾则伸来了招揽日资的橄榄枝。夏普退市、丰田减产、索尼外包自救,日企电子巨头谁能活着走出中国?
  日本,如今正上演着制造业日薄西山的衰败一幕。
  2012年8月,日本制造业活动萎缩至16个月最低水准,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47.7,为2011年4月以来最低水平。
  巨亏、斥资成为了日本制造近年的热词,索尼、松下、夏普等电子巨头被刺中了电视业务这只脆弱的脚踝,应声倒下,钓鱼岛事件更加速日系品牌的溃败。迫于生存压力,日系品牌选择外包自救,将部分产业转移到中国、韩国。
  面对颠覆性的全球制造格局,中国制造是否有望占据更高、更主动的位置,超越精益生产、技术强国的日本呢?
6.jpg
  日企加速向海外转移?
  钓鱼岛事件撕裂了中日经贸的紧密关系,也撕开了日本制造的伤疤。
  据日本电子情报技术产业协会统计数据,2011年日本国内市场的薄型电视机销售量同比下降21%,仅卖出1982万台。另外有迹象显示,日本制造业正在加速向海外转移。在中日关系尚未完全好转之时,菲律宾等亚洲发展中国家也乘机“招揽”日企。
7.png
  对于目前电视业务的萎靡,索尼、松下、夏普等厂商企图扩大外包自救。索尼表示将更多的液晶电视产品进行外包生产,同时产品研发也不会像以往投入大量资金。此前索尼就已经将与三星合资的SLCD液晶面板厂的全部股份出售给对方。
  去年八月,日立就已经关闭了其日本的电视制造工厂,而将电视产品的生产外包给中国等海外厂商,而东芝则在更早将产品交由TCL外包生产。
  据21世纪网了解,目前松下的外包比例是10%,而预期在几年内达到30-40%,索尼的外包生产也从2010年的50%提高至75%。
  全球金融危机大潮尚未退去,日元持续升值,中国、韩国等竞争对手的重重夹击,迫使日本的海外市场不断缩水。
  屋漏偏锋连夜雨,去年三月,日本福岛发生大地震,秋季泰国又遭遇洪涝灾害,天灾让许多日本电子零部件加工企业生产中断,经济损失巨大,祸及日本家电和汽车生产,出口连遭打击。
2.jpg
  日本制造瘦身:二元分工模式之痛
  从电子巨头的腾挪路线来看,日本制造最大的掣肘是战后形成的二元分工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制造业形成了二元分工模式,将高技术和专用性强的整体型构造产品及工序留在国内,通过精益生产方式来增强核心竞争力;利用亚洲国家的廉价劳动力进行生产和组装,然后将产品出口到欧美或者返销国内。
  暨南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教授张捷《日本制造业组织结构与国际分工模式的变化》中,就提及了日本制造业的困局。日本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来源于以全面质量管理(TQM)和准时生产制(JIT)等为代表的精益生产方式,丰田公司就是个中的一个典范。
  “但这种方式是以地理接近和文化同质为前提,受到地域和文化背景的限制,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和封闭性,同时在模块型构造产品的分工上失去了节约成本的优势。”
  “同时目前日本国内生产成本的过高导致本土制造类企业丧失足够的出口竞争优势,再加上国外同类企业所积累的后发制人的竞争优势,直接将日本本土的制造类企业逼入转移至海外的死角,加剧了岛内‘产业空洞化’。”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陈友骏认为。
  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博士黄少卿对21世纪网表示,日本制造在技术发展水平、技术装备水平、人员素质、中小企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实力等方面都要超越中国。我国制造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经营分散,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同时政府在资源分配上不均,形成阶梯式发展的局面。我国应该向日本等国取经,学习组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联盟。
  中国制造迎来发展机遇
  中日两国制造业齐陷产业空洞化泥淖,但与技术强国的日本相比,中国制造追赶的道路还相当漫长。
  日系彩电制造外包中,订单向中国企业转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其中包括与中国企业合作以及已成趋势的OEM代工。在2010年后TCL、康佳和创维等都扩大代工比例,TCL选择与东芝结盟,TCL生产基地以ODM方式委托加工东芝彩电。
  受益于日本制造转移、发展中国家出口市场打开、国内液晶电视产品结构升级,中国主流彩电企业迎来发展机遇。
  以家电业为例,在国际市场低迷的背景下,中国家电企业在去年逆势上扬。中国机电商会统计显示,一季度我国机电产品出口2529.9亿美元,其中家电及电子产品出口1029.3亿美元,增长6.1%,在国际市场上表现良好。
  中国目前有2亿有线电视用户,随着带宽传输瓶颈的打破,未来电视屏必然会成为互联网的又一个终端。中国传统家电企业开始逐渐尝试与IT接轨,进军智能电视领域,力求差异化优势,增加产品附加值。
  2011年业界称之为智能电视元年,互联网电视、云电视、3D电视席卷而来。据悉,2011年中国智能电视市场容量有524万台,而2012年底需求量就会翻三倍,超过1800万台,市场研究机构NPD DisplaySearch预测,智能电视出货量有望在2015年超过1.3亿台,约占市场上平板电视数量的一半。
  在此背景下,传统彩电厂商TCL、海信、创维、康佳、长虹、海尔等先后推出“智能化”战略,其中海信市场零售额占有率达到15.64%,国内份额最高,近日还发布了中国智能电视第一个标准化的软件应用平台“海安”,海信电器总经理刘洪新称这将彻底改变智能电视平台碎片化的现状。
  联想、微软、谷歌、苹果等国际IT巨头也对智能电视市场虎视眈眈。乐视网董事长贾跃亭还在近期大费周章,宣布乐视网斥资一亿推出智能电视终端的消息。
  消费者对于国产品牌的认知度在不断提升。据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部的调查报告,国内智能电视市场认知度达93%,国产品牌智能电视预期购买率大大高于外资品牌。国内品牌以高认知、低价格和民族性对日资形成了围剿之势。
  事实上,截至2011年,中国家电品牌在全球液晶电视市场占有率已上升至20%以上,海信、TCL、创维同时跻身全球销量前十排行榜,中国企业追赶的脚步并不慢。
  但家电行业的逆市繁荣无法掩盖中国制造的两大顽疾:大面积的产能过剩和产业空洞化。21世纪网曾制作专题《中国制造:这张国际面孔在流泪》详细分析这两大问题。
  纺织、造船、重工机械、光伏、零售消费领域都是产业空洞化的重灾区。许多跨国企业技术转让的水平仍然偏低,利用我国廉价劳动力优势,进行产品的加工组装,但关键零部件大量依靠进口,而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迫使跨国企业纷纷出逃,欧债危机和人民币升值进一步压缩海外市场,中国制造转型迫在眉睫。

来源:21世纪网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98429-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