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纷争与中日经济“摩擦”

发布时间:2012-9-15 22:56    发布者:1770309616
关键词: LED制造业 , 钓鱼岛事件 , LED制造 , LED
  围绕日本政府“购买”钓鱼岛事件,中日关系被推到风口浪尖。双方政界、军队和民间都在密集表态,显示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四十年以来,中日关系可能这一次要跌到深谷。
  在国内政治和社会压力之下,中国采取反制措施是必然的。作为智库学者,我们认为,此次中日摩擦是因钓鱼岛问题而起,今后的核心也是围绕钓鱼岛的实际控制权而进行。如果反制措施能让日本对钓鱼岛的所谓“实际控制”泡汤,那对中国将是重大成果。在我们看来,更大的可能是,双方在钓鱼岛海域进入“冷相持”和“冷对抗”状态,双方以海监船互相“亮肌肉”,甚至发生海监船碰撞之类的“肢体接触”,但不太可能发展为军事冲突。
  如果军事冲突暂时不可能,那更可能的反制措施就是经济制裁,这比军事冲突更可行,影响更大也更持久。日本佳能全球战略研究所研究主管濑口清之就坦言:最担心的是,中国政府考虑出台对日的(经济)限制政策。如果中国真的开始对日经济制裁,会在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又会对中国的LED产业有多大影响?
  首先,中日贸易会大受影响。中国自2007年起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国。今天,中国仍保持着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国。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的统计,2011年中日贸易总额达到3449亿美元,其中从中国进口1834亿美元,对中国出口1614亿美元;2011年日本对华贸易额占日本外贸总额的比重为20.6%。今年上半年,日本自中国进口913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进出口合计为1650亿美元,同比增长1.1%。日中贸易占日本对外贸易总量19.3%,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同期,日本对华贸易赤字比去年同期增加2.6倍,达到1.401万亿日元,对华出口总额同比减少5.7%。
  其次,中国持有大量日本国债。据日本财务省、日本中央银行公布的国际收支统计显示,中国持有的日本国债额正急速扩大,截至2011年底持有额达史上最高的18万亿日元,较上年增长71%。中国的持有额自2009年起急速增长,2010年超越美英成为日本国债的最大持有国。此外,2012年度末,日本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长期债务占GDP比例将达195%,超过深陷主权债务危机的意大利(128.1%),在发达国家中高居首位,也是全世界政府负债最高的国家。政府债务因素使得日本必然要顾及中国的行动,避免中国大幅抛售。
  第三,中国赴日旅游可能大幅减少。据日本政府观光局(JNTO)介绍,2011年中国赴日游客人数为104.35万人,比上年大幅减少26.1%(受日本地震影响)。而今年1至7月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达到94.76万人,增幅为72.3%。7月游客人数同比增长一倍以上,单月游客人数首次突破20万人。
  第四,中国是日本的重要投资地之一。2011年,日本对华投资实际到位资金63.3亿美元,同比大增55.1%。截至今年6月底,日本对华投资累计实际到位金额839.7亿美元,在中国利用外资国别中排名前茅。如果经济制裁冲击中日投资,对双方都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第五,战略资源也是能够有效制衡日本的一张“经济牌”。以稀土为例,稀土等战略资源是发展高端制造业、生产高端工业材料必不可少的原料,中国的稀土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23%,承担了世界90%以上的市场供应。日本高端制造业的稀有金属多从中国进口,如果经济制裁开始,日本企业会急着来找替代品。
  第六,中国市场会对日本商品和日本制造业适当缩小。我们注意到,钓鱼岛事件已经使得日系的汽车、化妆品、家电、服装等产品销量大减。由于日本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远甚于中国对日本的依赖,因此,中日经济对峙还可能让本已“难产”的中日韩自贸区雪上加霜。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从上述几个方面来看,如果一旦开始经济制裁,双方经济都将为之受损,但日本受到的损失会更大一些。如果中国推出了一系列的经济制裁手段,而且持续实施,日本经济将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作为智库,安邦的建议是,对日本的反制应该选择在经济领域,而不是军事领域。在我们看来,抵制日货不如经济制裁的影响力。实际上,经济制裁也不是最优的办法,最佳的办法是战略控制。中国可以将钓鱼岛问题与国际合作联系起来,宣布在国际议题上面不支持日本立场,将在所有国际合作中排斥日本,包括日本谋求的联合国入常。而所有反制措施的关键在于,让日本对钓鱼岛的所谓“实际控制”泡汤,这才是现实的成果。

来源:安邦智库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97649-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相关在线工具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