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我国潮汐发电现状

发布时间:2012-9-11 11:24    发布者:1770309616
关键词: 潮汐发电 , 海洋能源
  潮汐发电具有资源丰富、储备量大、可再生等特点,而且环保、无污染,成为开发“蓝色能源”的重点。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背景下,潮汐发电已经被我国列为“十二五”战略新兴产业规划中新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为装备制造业进军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巨大商机,发展潜力巨大。
  潮汐能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同风能、太阳能相比,潮汐能发电量比较稳定,不会产生大的波动,而且潮汐发电不占用耕地资源、不污染环境,成本仅为火电的八分之一,我国的潮汐资源又极为丰富,这些为大力发展潮汐发电提供了充足机遇。
  潮汐发电对自然条件和设备条件要求都比较高。潮汐发电是利用有潮汐的海湾、河口等有利地形,通过建筑拦水堤坝形成水库,在坝中或坝旁放置水轮发电机组,利用潮汐涨落时潮位的落差推动水轮机旋转,将海水的势能和动能转化为电能。此外,由于潮汐发电是以海水为介质,发电设备常年泡在海水中,因此对设备防腐蚀、防海生物附着等方面有严格要求。
11.jpg
  我国拥有长达1.8万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加上5000个岛屿的1.4万多公里海岸线,总计3.2万余公里的海岸线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潮汐能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潮汐能蕴藏量高达1.9亿千瓦,其中可开发的约为3850万千瓦,每年可发电870亿千瓦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潮汐发电技术日臻成熟,发电量已经居世界第三位,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目前,我国的潮汐发电技术整体上处于世界较先进的地位。但整体开发规模和单机容量还很小,水工建筑形式和施工方法还欠先进,电站单位装机造价高于低水头水电站,多数潮汐电站社会效益显著,但不具备与常规电站竞争的能力,是我国潮汐电站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国家颁布实施了《可再生能源法》等一系列鼓励可再生能源开发的法规、政策,为海洋能开发利用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据初步统计,全国正在或准备参与海洋能研发的单位有近50个,副教授以上的专家已达160人以上,表明初具规模的中国海洋能研究队伍已经形成。更为可喜的是,中海油、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国电龙源集团等国内常规能源集团公司已开始关注海洋能,并且一些民营企业也开始投入其中,这说明,我国海洋能开发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10.jpg
  海洋环境比陆地环境更为特殊,保障海洋发电设施正常发电是海洋能发展一直面临的困难。无论在沿岸近海、还是在外海深海,开发海洋能资源都存在能量密度低,受海水腐蚀,海生物附着,大风、巨浪、强流等环境动力作用影响等问题,致使海洋能能量转换装置设备庞大、材料要求强度高、防腐蚀性能好,设计施工技术复杂,投资大造价高。导致除了少数海洋能源可以开发利用外,大多数还处在实验室的阶段。但是随着材料学和工程学的不断进步,相信这些问题都有解决的可能。
  海洋能资源储备巨大,环境友好,我们正处在海洋能源开发的新阶段。预期在2—3年内建成海岛多能互补独立供电系统1—2个,3—5年内建成100万千瓦级的波浪能和潮流能实用化电站,10年内研建中型潮汐电站1—2座,随着海岛多能互补独立供电系统和波浪能、潮流能电站的推广,到2020年前,我国海洋能开发的总装机容量有望达到或超过20万千瓦。
  浙江是我国潮汐能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据上世纪80年代普查成果统计,浙江可开发的潮汐能资源的装机容量为879.8万千瓦,约占全国总量的四成。新出炉的《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明确,我省将综合开发包括潮汐能在内的清洁能源。
9.jpg
  就拿杭州湾钱江潮水来说,由于潮波破碎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使涌潮的推进速度很快,一般大潮汛时可达每秒5至7米,最大可达每秒12米。根据测算,巨大的涌潮可以达到每平方米7吨的压力。
  不过,潮汐发电对自然条件的要求比较高。潮汐发电是利用海湾、河口等有利地形,建筑水堤,形成水库,以便大量蓄积海水,并在坝中或坝旁建造水力发电厂房,通过水轮发电机组进行发电。上世纪80年代,浙江沿海地区就曾经出现过潮汐能利用的高潮。那时候建成的温岭江厦潮汐试验电站,其规模依然排在全国第一。从发电原理来说,潮汐发电和水力发电并无根本差别,但潮汐能源还有许多特殊之处。潮汐电站以海水为工作介质,设备常年浸泡在海水中,对设备防腐蚀、防海生物附着的问题,都需要特别考虑。

网络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97297-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