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制造竞争力比较

发布时间:2012-8-29 20:25    发布者:1770309616
关键词: 工业制造 , 自动化生产
  一、“再工业化”的背景及内涵
  自2007年美国由于虚拟经济极端膨胀、实体经济弱化引发金融危机后,美国等西方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政策,以振兴制造业,实现经济重心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的转型。“再工业化”政策倡导的并不是恢复传统的制造业,而是寻求保持制造业领先地位的新路径,扩大就业和出口,在新的技术创新基础上继续增强美国的工业竞争优势,实现产业链、价值链的全面升级。
  美国“再工业化”的提出将对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造成较大威胁。中国制造业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大而不强,中低技术产业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并且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基本处于底端,生产的产品大多数是技术含量较低、单价较低、附加值较低的“三低”产品,随着美国等发达国家通过“再工业化”政策的实施,这些国家进一步加快了发展高端产业的脚步,并向全球产业价值链高端快速转移,如果不进行相应调整,将使我国在制造业国际竞争中处于更加被动的局面。在2011年3月发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传统制造业转移和升级、提升现代服务业规模和效率已成为构建下一阶段中国经济的重要支点。
  因此,有必要从产业价值链的角度,通过制造业中不同技术密集度行业的增加值占比以及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关系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程度进行衡量,并通过中国与美国的对比,深入剖析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优劣势,以预测在“再工业化”提出后的新一轮国际制造业竞争中中国将遭受的冲击及其抵御能力,进而明确提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二、制造业产业价值链理论
  现代产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已经超出了单个产业自身的能力和资源范围,它越来越多地来源于与产业价值链上、下各环节的系统协同,现代产业竞争已经演绎为产业价值链之间的竞争。产业价值链主要由研发、设计、制造、组装、营销和服务环节所构成。中国台湾企业家施正荣先生根据波特竞争理论将整条价值链各个环节的附加值形象地描绘成一条“微笑曲线”,清晰地解释了产业链分工中业务工序上中下游附加值的高低变化(见图1)。
6.jpg   
图1微笑曲线图示
  处于曲线两端的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环节有较高的附加值,而中间的制造、加工环节的附加值较低,只有向“微笑曲线”两端逐步升级,才能赢得竞争的主动,扩大产品的附加值及利润空间。中国制造业主要以加工为主,处于微笑曲线的最低端;而发达国家均已进入自主知识产权阶段,在微笑曲线的两端占有绝对优势,对于中间的加工环节,则不同程度地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而附加值的大头通过转移定价和汇回利润等途径流回发达国家,以至于出现了发展中国家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结果。因此,欲提升制造业竞争力,中国制造业必须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向高端转移。
  与此同时,高新技术产业、中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一般制造业之间也存在附加值的差别,如图2所示,技术密集度越高的产业,微笑曲线的位置越高,弯曲度也越高,创造更高附加值的空间也便越大。
  5.jpg  
图2不同技术密集度行业的微笑曲线
  产业价值链只有不断向高附加值区域移动,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一方面,要加强高技术密集度制造业的比重;另一方面,要向价值链的上、下游两端转移,加强产品研发与市场影响,增强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互动。于是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制造业在不同技术密集度行业间的分配格局,及其与服务业之间的关系,并与美国进行对比,寻找差距,挖掘提升的空间。
  三、制造业技术密集度分布格局
  高技术密集度产业的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高技术密集度产业劳动生产率较高,产品附加值高,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国家均以高技术密集度产业作为主要支柱重点发展,并根据各自国情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分工,在某些制造领域形成了较强优势。依据OECD根据产业研发和技术密集度对行业的分类,可以将制造业划分为低技术、中低技术、中高技术、高技术四类(如表1所示)。本文采用OECD的分类方法进行分析。
4.jpg   
表1OECD对制造业技术密集度的分类
  (一)中国制造业以低技术及中低技术制造业为主
  由图3可以看出,1992-2007年,中国制造业基本以低技术及中低技术制造业为主,其中尤以煤炭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中低技术制造业创造的增加值最多,主要集中在低加工度、以原材料为重心的工业和粗加工阶段的工业。高技术制造业创造的增加值所占比重始终低于5%,处于比较簿弱的发展阶段。化学工业、机械工业等中高技术制造业占比不稳定,但呈现出上升态势,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是中国制造业未来增加附加值、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3.jpg   
图3中国各年度制造业不同技术密集度行业增加值分配格局
  (二)美国制造业结构平衡稳定,且以中高技术制造业为主
  1998-2007年,与中国相比,美国制造业不同技术密集度行业的增加值分配格局更稳定,并且各年中低技术及低技术制造业创造的增加值与中高技术及高技术制造业创造的增加值基本相等,呈现出非常平衡的结构特征。同时,美国制造业的主导行业为中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创造的增加值所占比重也比中国高很多,基本稳定在10%左右(见图4)。以美国为借鉴,中国制造业亟待进一步平衡高低技术制造业的配比并保持稳定,加强中高技术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并适当提升高技术制造业的贡献度。
  2.jpg
 图4美国1998-2007年制造业不同技术密集度行业增加值分配格局
  (三)中国制造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与美国差距缩小
  中美尽管存在差距,但中国仍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如图5所示,1997年中国中高及高技术行业增加值在制造业总增加值中仅占18.4%,与美国的这一比重相差31%,然而,到2002年这一比重提升到29.7%,与美国的差距缩小为18.6%,到2007年中国中高及高技术行业增加值比重上升到了33.2%,与美国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为16%。随着中国对技术创新的大力倡导,中国制造业的高级化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并且极具发展潜力。
1.jpg   
图5中美主要年度中高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重比较
  四、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业的互动演进
  微笑曲线的两端主要属于生产者服务环节,生产者服务是当今产业竞争力的焦点和产业价值链的主要增值点,也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生产者服务与满足消费者最终消费需求的消费者服务相对应,它满足的是三次产业的生产者对服务的中间使用需求。在国际上,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和商务服务(简称为FIRB)一起构成了典型的生产者服务业。为了便于中美比较,综合中美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分类特点,本文对生产者服务业做如下界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仓储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租赁服务业、专业科学技术服务业。其中信息服务业、金融倮险业、专业科学技术服务业分别代表国民经济中信息化、金融服务和知识经济的水平。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生产者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近年来服务业与制造业纽带出现裂痕,最终诱发了金融危机。“再工业化”政策与制造业回归的提出是对这一断裂纽带的挽救,以重新发挥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良性互动作用。而我国制造业大体上处于加工装配阶段,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国只有大力发展生产者服务业,加深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向高端转移,加速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并推动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
  因此在美国提出“再工业化”的大背景下,更有必要对中美两国各自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演进进行定量研究,以此解释相关产业关联发展的内在推动过程,并对美国再工业化的影响及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空间进行预测,从而探究中国对美国再工业化所带来的冲击的抵御能力。

万方数据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caozhaokun + 3

查看全部评分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96544-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huoxingyishi 发表于 2012-9-5 17:24:39
huoxingyishi 发表于 2012-9-5 17:24:56
liugang1979 发表于 2012-9-6 17:55:35
美国人都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
fdjlz 发表于 2012-9-7 22:40:55
太乐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