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国稀土走私量为出口量120%

发布时间:2012-8-21 19:13    发布者:1770309616
关键词: 稀土
新华网呼和浩特8月21日电 “2011年国外海关的稀土进口统计数量,比我国海关的出口统计数量高出1.2倍,也就是说走私量是正常出口量的120%。”谈到稀土走私问题,中国稀土协会秘书长马荣璋忧心忡忡。

部分稀土业内人士指出,当前稀土走私十分猖獗,规模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既扰乱了市场秩序,也使稀土开发、出口等管控政策大打折扣,国家应尽快完善政策,加大对稀土走私的打击力度。

去年,中国海关将稀土列为重点打私项目,全年查获稀土走私案件10余起,但是走私现象依然非常严重。

在8月上旬召开的中国包头稀土产业(国际)论坛上,内蒙古稀土行业协会秘书长张安文、四川江铜稀土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赵亚等人分析说,近些年,全球稀土消耗量在稳步增长,中国的出口配额在减少。但尽管如此,国外却没有出现稀土紧缺的状况,而且稀土产品价格去年以来还跌了70%左右。“这说明国外有合法渠道之外的货源,而且规模不小。”张安文分析说。

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相关负责人介绍,2006年至2008年国外海关统计的从中国进口稀土量,比中国海关统计的出口量分别高出35%、59%和36%,2011年更是高出1.2倍。

“走私问题不解决,这样下去稀土产业就毁了。”包头瑞鑫稀土金属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梁行方说。

多位稀土企业、稀土行业协会负责人和海关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目前主要的稀土走私方式包括:第一,在产品名目上做文章。比如把稀土含量高的产品申报为含量低的产品,把含有镧、铈、镨、钕、镍的储氢合金粉谎报成电池负极合金粉或合金镍粉,或以出口铁合金、邮寄样品等名目逃避监管。

第二,在政策漏洞上做文章。有些外资企业,在中国深加工的稀土产品往往含有超量的稀土元素,将稀土深加工产品出口后在国外再提取稀土元素,以此来逃避稀土出口的管制。

第三,以物理性状相似产品的名目出口。稀土产品名目多,颜色各异,识别和查验难度较大等问题,再加上海关不可能做到每批必检,有些产品还免检,因而造成了很大的漏洞。

第四,在品名归类上做文章。目前中国能生产400多种、上千个规格的稀土产品,出口税号却只有50种左右,这加大了出口管理难度,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第五,现有规定未将甩带片纳入其中。甩带片经过进一步加工后可以生产出永磁材料、储氢合金等产品。近两年,许多企业介入生产甩带片,一大原因就是出口甩带片可以避开出口限制。

值得警惕的是,近期稀土非法出口还出现了从之前的金属和氧化物成品向原矿蔓延的迹象。

马荣璋说:“今年上半年的出口原矿的现象已经很严重,虽然很难统计数量,但是以目前掌握的情况保守估计,应该有好几千吨。”不法分子走私原矿的方法,是先通过集装箱走私到香港或者从福建转往台湾进行转口,最终流向日本、越南等地进行分离冶炼。
虽然今年中国海关总署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专门开展打击稀土走私专项行动,继续加大打击稀土走私力度。但是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当前中国在稀土出口管理上的一些不足,客观上也为稀土资源非法流失提供了条件。

比如,目前中国已能生产1000多个规格的稀土产品,新产品也不断涌现。目前出口时仅将稀土产品简单分为氧化物、盐类和金属三种,管理不便。此外,目前稀土出口税号太少,无法满足管理需要。

另外,部分企业负责人说,稀土配额制度本意是保护稀土资源,然而中国在限制稀土初级产品出口的同时,却鼓励外资兴建稀土功能材料项目,等于是消耗了中国的资源和能源,把污染留在了国内,却没起到防止稀土资源流失、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的作用。
包钢稀土(集团)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忠说:“非法渠道生产和出口的稀土产品,对稀土市场的冲击很大,我们强烈希望国家能采取严厉措施,打击非法生产和走私稀土的行为。”

部分业内人士建议有关部门在强化稀土生产和出口管理的基础上,继续加大稀土开发源头。“源头管理,就好比是水龙头,如果水龙头能拧紧,水怎么能流出去。”梁行方说。

延伸阅读:另一面:稀土之树吊不死“帝国主义”

中国不是稀土大国,只是供应大国

稀土资源储量只占全球30%左右

《瞭望》新闻周刊近日刊文称,中国稀土的实际储量与社会上流传的数额有较大出入。包钢稀土研究院院长赵增祺、中国稀土学会副秘书长张安文等专家也认为,从目前获得的国外稀土资源勘探信息看,中国的稀土资源储量也就占全球的30%左右,已大幅低于目前社会上流传的比例。

据介绍,半个世纪前全球对稀土矿的勘探较少,技术条件相对落后。因而随着白云鄂博矿山稀土资源的发现,中国的稀土资源储量在全球的比重一度跃升至90%左右,当时仅一个白云鄂博的稀土工业储量就占世界的80%以上(实际上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产在美国加州)。然而自上世纪60年代起,随着国外在稀土资源勘探上不断取得突破,中国稀土资源量在全球的比重已经大幅下降。

全球约95%的稀土产品由中国生产供应

目前全国从事稀土矿开采、冶炼分离的企业有近170家。据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统计,2009年,中国稀土矿产品产量为12.94万吨(以稀土氧化物计算),同比增长3.94%。目前全球约95%的稀土产品由我国生产供应。

即便如此,2008年中国稀土出口量只有不到4万吨,只占实际产量的30%左右。与此同时,2008年世界稀土消费量为13万吨,世界稀土市场的需求对中国的依赖也不超过30%,依赖并没有想象中的大。

剩下的70%稀土去哪了?

如果像部分舆论所称,稀土为极为重要的战略资源,贵比黄金,那为何全球各国放着70%的储量不开采呢?

发达国家无稀土工业,美俄澳产量为零

美国能源政策分析家MarcHumphries曾于2010年7月向国会提交了一份名为《稀土元素:全球供应链条》的报告,详细列举了各国2009年的稀土相关数据:2009年,中国稀土储量为3600万吨,占世界36%;产量则为12万吨,占世界产量的97%。

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2009年的稀土储量为1300万吨,占世界13%,产量为零;俄罗斯储量为1900万吨,占世界19%,产量为零;澳大利亚储量为540万吨,产量为零。

开采污染大,世界上最大的“稀土湖”含7万吨放射性金属

之所以得名稀土,是因为其中的有效元素含量很低。而要把这些微量元素提取出来需要用大量化学药剂,用许多化学程序和大量用水才行,废水包含了近百种化学药剂,其中还有放射性物质。

内蒙古白云鄂博矿产中的稀土资源储量占全国的97%,但稀土开采的利用率仅为10%。在开采过程中,大量的尾矿浆排入包钢尾矿湖内。原国家计委稀土专家组专家、原包头市稀土研究院院长马鹏起透露,包钢尾矿坝占地11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湖”,堆放尾矿浆1.35亿吨。“稀土湖”中含有约7万吨的放射性金属钍。据了解,钍和铀有着及其相似的特性,而远近闻名的“癌症村”打拉亥上村就位于包钢“稀土湖”正西2公里处。

中国稀土便宜且无环境成本,发达国家乐于让出市场

开采造成的巨大环境污染让其他国家放弃了自主开采,转而从中国进口。因为在发达国家开采稀土的成本项下,包含了稀土开采的社会成本。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进口稀土是两全其美的选择:首先,进口没有环境成本;其次,中国卖的还很便宜

据统计,从1990年至2005年,中国稀土出口量增长了近10倍,但价格却下降了50%。虽然从1998年开始,国家启动稀土产品出口配额制度,但在全球稀土需求增长的情况下,中国不断向世界稀土市场提供廉价稀土,2005年前后,稀土平均价格最低曾至每公斤16元。假设你是买家,你愿意花大钱自己开采并且支付社会环境成本,还是花小钱从中国进口?

况且稀土并不“稀有”

稀土是一组化学元素的统称,它共包含了17种在各种产品中微量使用的化学元素。由于包含的化学元素多,稀土的应用十分广泛,小至节能灯、磁铁以及平板电视的镜面屏幕,大到从混合动力汽车,到风力涡轮机以及军事装备和武器,都需要稀土元素作为“调料”式的应用。

但与应用广泛相比,应用的程度大多只是微量。包头稀土研究院前院长马鹏起称,稀土在尖端、国防领域确实有相关应用,但用量却非常少。以此作为“要挟”其实在战略上制约不了外界。从产量上来说,稀土贵比黄金也言过其实:2010年全球稀土产量估计为150000吨,而黄金产量大约为2500吨。

限制稀土出口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限制稀土出口的唯一结果就是丢掉市场

事实上,中国的生产商在上世纪90年代时大肆降低了稀土价格,且有不用支付环境成本的优势,老外干不过只好把自己的矿产关了,95%的市场份额由此获得。无独有偶,中国曾在同一时间向世界大量供应钨,也打垮了其他国家的钨矿供应商。

而如果听信那些妖魔化的言论开始限制稀土出口,那么中国苦苦用低工资和环境代价取得的市场份额将会化为乌有。世界上为逞一时之威限制出口,进而丢掉市场前车之鉴比比皆是:此前俄罗斯中断向乌克兰供应天然气,逼迫欧盟各国采取分散供应策略,让俄罗斯的市场份额下跌了近十个百分点。而石油输出国组织此前也以石油为武器实行禁运,结果鼓励了新供应渠道的开辟。自1973年首次禁运以来,欧佩克的市场份额就再也没有回到掀起“石油战争”前的51.2%。

尽管中国今天享有接近100%的稀土市场份额,但它只有30%左右的探明储备。一旦中国限制出口,前独联体国家、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稀土开采将会重启。据媒体报道,美国、澳大利亚已经开始重新考虑国内稀土生产,而日本也在寻求与蒙古的合作。如果剩下的70%储量被启用,中国的稀土将不再“昂贵”。(据华尔街日报)

由于环境污染、开采效率以及经济成本等诸多因素制约,稀土在中国之外很少获得开采。但是,别人不想开发,不值得开发,划不来开发的稀土,却被我们拿来当宝贝,还以为掐住了帝国主义的喉咙。

(本文来源:新华网 作者:任会斌 王亚光 刘开雄)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96111-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