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将遭遇瓶颈

发布时间:2012-3-27 14:00    发布者:诸葛孔明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
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情况,问答飞思卡尔半导体汽车电子高级市场经理康晓敦

问:新能源汽车是顺应全球节能环保大趋势的新兴产业,是近几年来国内外关注的热点市场。你能否介绍一下目前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情况?
答:毫无疑问,新能源汽车是全球一直关注的热点。车内外几乎所有的汽车大企业都在进行相关汽车的研发。同时也得到了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国内外也均有量产车型推出。相比国外一些成熟的新能源车型,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开发虽然比较早,但发展的速度并不快,现在已经明显落后。预计从2015年开始,新能源量产车型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增长,互2020年之后,可形成真正的大批量生产。

问:目前看来,国内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似乎有雷声大雨点小之嫌。您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遭遇到什么样的瓶颈?市场什么时候能够真正上量并实现真正大规模的应用?
答:电池的重量、价格、可靠性一直是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发展的瓶颈。从汽车电子系统方面其实已经没有特别困难。当然除了电池,整车也需要有很好的系统集成,也需要一定经验积累和较长时间的验证。所以真正要大量被消费者接受,还应该有一个较长的时间。这个时间应该是在2020年以后。

问:同传统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对于汽车系统设计提出了哪些技术上的挑战?半导体技术如何帮助应对这些挑战?
答:上面我们其实已经提到电池系统对于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的挑战。另外,电机控制系统和整车控制系统的设计也是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所面对的重点部分。

无论面临哪些设计挑战,飞思卡尔丰富的汽车微控制器、集成电路传感器解决方案,以及不断增强的开发工具和技术支持,都可以提供帮助。我们不仅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同时在动力总成、车身、底盘 与安全、信息娱乐系统和车载信息服务以及车载网络应用方面,为设计师取得下一代汽车设计技术突破提供全面支持。

问:新能源汽车的驱动系统的设计,包括电机控制的车载化,是技术难点之一,半导体技术如何帮助汽车系统设计商解决这个难点?
答:随着半导体技术的提高,电机控制的难度也有所下降。半导体公司通过将很多电机控制的算法等经过硬件管理控制,可以解决电机控制方面很多问题并简化电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同时,类似双核MCU的推出,可以大大提高电机控制的可靠性。并通过增加更多的接口,来实现新能源汽车各系统之间的联系。

问:贵公司提供哪些针对新能源汽车应用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能够帮助新能源汽车系统设计解决哪些瓶颈问题?
答:飞思卡尔公司是汽车半导体行业的领导者。我们提供微控制器,智能模拟器件和传感器,并广泛使用在汽车动力系统,汽车底盘和安全系统,汽车车身电子和防盗系统,以及汽车信息娱乐系统中。飞思卡尔几年前就已经开始致力于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我们的16位、32 位MCU已经被很多主机厂用于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的控制,包括电 机控制、电池管理、整车控制等。在混合动力车方面,我们还有一些用于微混系统的产品,如基于HDTMOS6 Power MOSFET技术的单片系统芯片可用于起/停系统的     电池监控。同时,更多的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用器件将会在2012年陆续推出。

问:您对中国本土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前景是如何看待的?他们有什么样的机会?面临的挑战有哪些?贵公司如何支持中国本土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答:绿色、安全、娱乐,应该是永远不变的主题,在中国也是一样。当然根据中国的特点,这三者也会稍有不同。特别是中国有很多低端车型需要一些功能相对较低、同时价格也相对低廉的汽车电子产品。

中国本土汽车电子无论从规模、技术实力等方面均还比较差。主要集中在以车身电子为主的低端汽车电子方面。在发动机控制技术方面几乎为零,近期内也很难与国外大的汽车电子公司竞争。但相对传统车而言,新能源汽车方面,中国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得不太多。所以,加大新能源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投入,除了能够从国外汽车电子供应商那里拿到更多的市场份额外,发展新能源汽车也是降低CO2排放的好方法。

面向降低排放,保护环境,飞思卡尔推出了新一代的基于32位Qorriva MCU的发动机控制系统解决方案。飞思卡尔在发动机控制、新能源车的整车控制、电机控制、电池管理方面均有相应的解决方案,也是降低CO2排放方面有效的解决方案。当然,性价比也非常重要,32位Qorriva MCU由于其先进的工艺性能(如已经开始有55nm的产品),可以大大提高产品的性价比。同时我们单片机、传感器、模拟器件等所有汽车电子半导体器件以零缺陷的设计理念,均能满足汽车恶劣环境的要求。另外,针对汽车产品使用周期较长的特点,我们的很多产品均可满足最小15年的生命周期。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87855-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