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声音

发布时间:2012-3-27 11:07    发布者:绝对好文
关键词: 人工声音 , 音频
作者:河边走

数码影音产品的基本原理是将影音信号通过主芯片(SoC)的处理,通过显示器件(LCD、OLED)等来显示图像;通过电声器件(主要要是各式喇叭)来还原声音。

拜托显示技术的日新月异,短短几年从标清发展到了高清、全高清,超高清也即将商业化。影像显示质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可是,与此相辅相成的另一半—音频呢?人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窘境:今天的电声器材最主要、最常用的还是几十年前就发明的喇叭,工艺有改进、材料有改进、质量有改进,但基本原理没有变化,它的本质没有任何的变化。工程师们还是不得不用这些“经典”的电声器材来传播声音。

雪上加霜的是随着人们对小型化、轻薄化无穷无尽的追求,这些喇叭的面积、体积、重量不得不一再压缩。而这又恰恰与提高音质的要求背道而驰。

手提电脑、平板电脑、导航仪、多媒体播放器,当然也包括那些没有显示器的Boom Box以及各式苹果播放器等等,最典型的就是平板电视机。

在本年度一月份美国的CES展览上,看着这最摩登的电视机,不禁疑惑,这喇叭躲在哪里?为了满足这“超窄边框”、“超薄”的设计,喇叭一定被迫“超薄”、“超扁”、“超小”到了极致。

声学原理决定了喇叭几何尺寸的缩小将严重影响它的声学特性。低音首当其冲,就算是没有所谓声学知识的人也能从生活常识中得知:低音需要大喇叭,低音喇叭都是很大的。看看图中的电视机,它的喇叭能有多大呢?

现实就是这样,现在的数码影音产品,声音质量要远远落后于图像质量,而且这样的差距还在加大。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工程师们面前选择的出路主要有两条,大家一定想到了,就是硬件和软件。

所谓硬件就是设法突破声学极限制造出既小、声学表现又好的喇叭。但目前的实践得出的基本结论是:

从技术上来看,喇叭发明至今技术上未有显著突破,除非发明新的声音传播方式和材料,否则非常艰难,或者短时间内难有突破。

从经济性上来看,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经验,喇叭的声学质量提高一点,它的价格可能要数倍的提升,性价比迅速下降。

改进喇叭,工程师们绞尽了脑汁,通过下图这些喇叭可以看到他们所做的努力。只不过技术代价、经济代价、成本代价都很高。

其次就是通过软件技术来尝试了。敢于考虑软件是因为受惠于IC技术的突飞猛进,数码产品的主芯片功能越来越强大。它的运算能力往往不亚于一台电脑,这给软件产品的应用创造了一个优良的运行平台。

工程师们想到了运用心理学、声学原理,在不改变原来产品硬件声学系统的任何特性的情况下,利用软件通过对音频信号进行实时处理来人工制造出一种更“悦耳”的人工声音。

通过这样软件处理后的声音,高音清澈、对白清晰、低音浑厚。同时还能仅仅利用双声道系统来扩展声场,使得聆听到声音似乎不是从这眼前的喇叭中发出,而是从一个更广、更深、更前的空间里发出来的。

同样,就是利用这双声道系统,它还能制造出“3D声效”和“环绕声”,可以听到雨头顶上方的瓢泼大雨;也可以听到脑后的晴天霹雳。这一技术美其名曰:“声效增强技术”。

这一技术的出现不仅帮助喇叭提高了声音的质量,同时还突破了通过喇叭不可能完成的声音效果。

专家的介绍使人们满怀信心并充满了期待:它已经商业化,可以运用在任何具有一定DSP运算能力的数码影音产品中,不需要增加硬件成本、也不需要改动任何的硬件设置,它的成本远远低于对硬件的改进。

它最大的亮点就是:它极其“智能”,能够侦测系统本身的声学特性,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喇叭本身的潜能来“制造”出最悦耳的声音。而不是一个标准、固定的软件来应付所有不同的喇叭。

现代科技往往超乎我们的想象,“人工声音”你接受吗?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87839-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