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开始向苹果等对手发难 欲征收巨额专利费

发布时间:2012-2-13 11:40    发布者:eechina
关键词: 谷歌 , 专利
谷歌在收购无线手持设备制造商摩托罗拉移动后获得了大量专利,现在它打算用这些专利来向苹果公司叫板。

据报道称,谷歌可能会要求苹果等移动领域的竞争对手将每台设备价格的2.25%作为使用摩托罗拉专利的费用。对此要求,苹果等其他厂商必然会在法庭上予以反击,并以自己手中的专利为筹码,迫使谷歌做出让步。但近期的法庭裁决严重向谷歌的利益倾斜。

谷歌方面最好的情况是,可从对手手中每年多拿数十亿的专利费,最差的情况是摩托罗拉深入的专利组合能够帮助谷歌减轻和苹果之间的法律纠纷,保证Android操作系统持续改进而不会经常受到挑战。这当然还会帮助三星等Android授权厂商免除来自微软等厂商的许可费用。

日前谷歌发信给IEEE主席Gordon Day,描述了今后可能的情况。信中详细介绍了谷歌在收购摩托罗拉后(收购有望于本季度内完成)制定的授权条款。谷歌并没有点名提到现有或潜在的专利使用方,但很清楚,苹果和微软最有可能受到冲击。

摩托罗拉一直深陷和苹果、微软的专利战。在欧洲的一次专利纠纷中,德国法庭判决苹果的iCloud侵犯了摩托罗拉的相关专利,这是一次关键的胜利。摩托罗拉最近在德国还赢得了另一场胜利,是蜂窝通信相关的专利,判决还在等待上诉申请,但如果要实施iCloud禁令,摩托罗拉就要花费1亿欧元(1.32亿美元)作抵押。

很明显,专利战中的各方去年变得更激进。他们已经从简单地赢得用户忠诚发展到了利用法律战术进行竞争。苹果、谷歌、微软、HTC和三星都身处数个遍布全球的法律诉讼中。苹果赢得了对三星在澳大利亚和德国的官司,但在这两个国家,由于努力防止其他公司涉嫌违反专利,它也遇到了法律上的挫折。

谷歌最新的动向大大增加了所涉及到的各方的风险,特别是已经成为其最大竞争对手的苹果,它智能手机和平板市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事实上谷歌和苹果是死敌——在苹果前CEO乔布斯的授权传记中,他发誓要不择手段压制谷歌。

显而易见,因此苹果也将谷歌放在了他最大的木仓口下。收购摩托罗拉为谷歌的武 器储备增加强大的火 力,数千个专利将保护谷歌免于法律行动,并且给了苹果很大压力。

谷歌已经开始上紧发条。给IEEE的信中,据称提到了谷歌对整个行业实行FRAND(fair, reasonable, and nondiscriminatory,即公平,有理,平等)地使用工程专利的承诺。但这也是在警告竞争者谷歌将从专利使用中得到补偿。

信中提到,谷歌将会尊重摩托罗拉“承诺授权RAND条款所需的MMI基本专利声明(Essential Patent Claims),但今后需要支付最高每部设备净售价的2.25%,以补偿交叉授权或来自授权厂商的其他费用”。

这对基本操作层面的影响在于,如果用到或者涉及到任何摩托罗拉的专利,苹果可能会支付2.25%,或者每部iPhone支付15美元给谷歌。要是苹果能够持续每季度销售数千万台iPhone和iPad,很快这个数字就能达到数亿美元。另外,实施该专利会为谷歌今后和苹果的交叉授权谈判增加可观的筹码。

相信我们正在向新的专利大战阶段迈进,有可能最终结束专利战。未来还会有小冲突,但最终各方的利益都将以最优的方式解决,有纠纷的专利会通过交叉授权达成一致,各方的精力也会集中在正大光明地增强产品实力来击败对手。

在非业内人士看来,2.25%的费率似乎并不高,但如果从以下角度考虑,将会有另一番见解:欧洲电信标准研究所存储的数据库中,拥有4956项标准,涉及到175家企业的117964项专利。如果竞争对手每设计一款兼容设备就必须支付2.25%专利使用费的话,这个行业的发展将趋于停滞。

如果乔布斯还在世的话,面临着谷歌最新的挑衅,可以想象出他将如何评价:谷歌从苹果盗取了专利技术,从而构建起Android的最初框架,但苹果并未申请其技术成为行业标准。若想创造一个与该核心专利等价的知识产权,至少可追溯至寻呼机时代,当时,摩托罗拉对所有行业进入者都提供了公平的使用、共享机会。谷歌如今的行为,俨然成为“厚颜无耻”的代名词。

而《潘多日报》的MG Siegler指出,在谷歌收购摩托罗拉的计划曝光前,谷歌的首席法律顾问David Drummond曾在博客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当Android成为专利攻击战对象”的文章,他不支持针对每台设备收取专利使用费的行为:一台智能手机大概涉及到25万项专利,我们的竞争对手试图通过征税的方式来抬高Android设备的成本,从而削弱Android制造商的竞争力。在面临挑战时,非Android制造商不是通过构建新特色或推出新设备的方式来提高竞争力,而是采用诉讼的手段来进行反击。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85938-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