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宇航局与通用汽车公司携手研发第二代航天机器人

发布时间:2010-2-24 18:54    发布者:嵌入式公社
关键词: 航天 , 机器人 , 美国 , 通用汽车公司 , 宇航局
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日,美国宇航局(NASA)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携手研发出了第二代航天机器人“机器宇航员2号” (Robonaut2),简称R2。与第一代航天机器人相比,R2的技术更加先进,且操作更加灵活。

研究人员表示,通过使用先进的控制、感应和影像技术,未来的机器人将在很多领域大展拳脚:它首先将成为宇航员的“得力助手”,完成复杂而艰难的太空任务;还能帮助汽车公司生产出更安全的汽车,建造更安全的生产工厂。此外,美国宇航局和通用汽车公司的合作也是汽车公司扩展自身发展潜力的又一举措。

1.jpg

2.jpg

“大力水手”有双灵巧的手

据NASA网站介绍, NASA和通用汽车公司根据《太空行动协议》,在位于德克萨斯州的休斯顿约翰逊太空中心合作开发出了可成为人类“同事”的智能机器人R2。

R2是一款航天机器人,其外形设计尽可能接近人形,可遥控操作,主要目的是代替宇航员在太空船外进行活动。R2中的2代表其为第二代机器人,与现在的机器人相比,R2将展示更为灵巧、先进的技术,其能以双手进行一般机器人无法完成的工作。

R2目前只有上半身,它的身体下方安装了通用汽车公司和NASA为其配置的喷射器,以利于R2进行太空漫游。

据悉,R2最大的特色,就是拥有类似人类的灵巧手指,它有4个手指活动关节,可帮助人类完成枯燥、重复或危险的任务。其可谓是机器人家族中的“大力水手”,能举起约44公斤的物体,大约是其他灵巧机器人的4倍。另外,R2也可以和人类使用一样的工具。

R2虽然臂力惊人,但它并不仗势凌人。它懂得避让人类,十分安全。由于安装了特制的传感器,R2能够感受其他物体带来的压力。这样在太空行走时,如果机器人不慎与人类宇航员相撞,传感器就能马上关闭机器人,以避免意外事故发生。

在航空航天领域,让智能的类人机器人使用双手完成一些复杂的工作,这并非头一遭。早在 10年前,NASA就研发出了用于太空行走的航天机器人“机器宇航员”(Robonaut)。在过去的10年中,NASA在航天机器人的研发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大力加快了NASA探索太空的步伐。

美国宇航局月球研究计划负责官员道格·库克表示:“先进的机器人技术对美国宇航局乃至整个国家都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

美国宇航局表示,R2机器人的工作范围更大,超越了以前所有的类人机器,而且无论在地球上,还是在太空中,“乖巧”的R2能够和宇航员在太空并肩作战,协助宇航员完成一些危险的太空工作,通用公司则希望 R2的相关技术能用于工厂的汽车制造。

汽车厂商驶入新战场

汽车公司研发机器人,也并非通用公司的首创。除了环保科技(大力研制电动汽车等)的竞赛之外,机器人或将成为世界著名汽车厂商的另一争夺领域。

日本本田公司投入无数科技研究心血的结晶——仿人机器人阿西莫(ASIMO,高级步行创新移动机器人),是目前最先进的仿人行走机器人。从2000年10月31 日诞生至今,ASIMO的进步可以用神速来形容,2006最新版的ASIMO,除具备行走功能与各种人类肢体动作外,更具备了人工智能,可预先设定动作,并能依据人类的声音、手势等指令,从事相应动作,此外,他还具备了基本的记忆与辨识能力。

为了不让本田ASIMO专美于前,日本丰田公司也决定加大机器人的研发力度。丰田将这个机器人开发计划命名为《丰田全球展望2020》,以开发机器人为主要事业,期待能以高科技为人类带来更多便利性。丰田公司把研发的机器人取名为“伙伴机器人”,希望这些机器人能在2010年开始进入家庭,成为居家生活的好帮手。

目前,丰田公司已推出了担任丰田总部展厅讲解员一职的机器人“罗比娜”、小提琴手机器人以及个人移动交通工具“双翼”(Winglet)。

通用公司与NASA的合作也预示着通用加入了这场另类的战役。而其实,通用汽车与NASA之间在核心技术方面有着长期而丰富的合作。早在上世纪60年代,通用汽车就曾为NASA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开发车辆导航系统,这也是当前使用的车用导航系统的“前身”。此外,通用汽车还是第一辆在月球上行驶的“月球车”的研发 “功臣”。

通用汽车的战略是开发一套整合机器人技术与工人生产的装配流程,其积极应用这些技术来开发更先进的汽车安全系统。通用汽车全球研发副总裁陶蔼伦表示:“R2的问世意味着我们能够生产出更安全的汽车,建造更安全的工厂。通用和NASA的合作愿望是让先进的机器人与人类和谐工作,在更安全、更具竞争力的生产环境中制造出性能更加卓越的汽车。”

来源:科技日报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8486-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