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盘点之2011十大机器人

发布时间:2011-12-30 01:01    发布者:1770309616
关键词: 阿尔法狗 , 机器人 , 机器蜘蛛 , 年终盘点
 据国外媒体报道,回顾2011年,出现了诸多精湛的机器人设计,其中包括:3D打印机制造蜘蛛机器人、机器人蜂鸟、清理水面油污的机器人帆船、迅猛龙机器人等。
  1、3D打印机制造机器人蜘蛛

  营救机器人必须拥有人类不具备的机动性和平衡性,例如:在地震灾后碎砾之中穿行,或者冲入核反应堆内部。目前,科学家通过3D打印机能够制造出蜘蛛机器人,它们具有很强的机动灵活性,适当于部署在灾后营救等任务,并且它们与真实蜘蛛非常相似。
  这种蜘蛛机器人像真实蜘蛛一样能够保持四只脚着地,而另外四只脚准备下一步的方向。蜘蛛机器人的机动性来自于弹性身体与坚硬关节的有效结合,这种成本低廉的蜘蛛机器人是德国研究人员通过3D打印机制造出来的。德国斯图加特市机械制造和自动化控制学会的科学家拉尔夫-贝克尔(Ralf Becker)说:“我们的机器人制造成本非常低廉,仅使用一次就可以丢弃,就像一次性橡皮手套一样。”这款蜘蛛机器人的攀爬和跳跃能力源于它的关节,在腿部关节内部是注压液体,从而模拟真实蜘蛛的肌肉。身体前方的一对前腿能够弯曲确保前行,后方一对腿作为支持推动身体前行。
  当前这种蜘蛛机器人拥有控制部件,阀门和压缩泵,当它们部署在灾后营救任务中,它们可以携带摄像机、测量仪器和传感器将勘测信息反馈至工作人员。德国研究小组使用3D打印机进行逐层打印,在打印过程计算机指引激光束溶化薄聚酰胺粉末层向下至上地打印机器人组件。贝克尔指出,像这样的3D打印机制造流程可使研究人员对蜘蛛机器人进行模块化修改,我们在单一操作中可以制造出一条或者多条腿的蜘蛛,将装配有效性降至最低,可节省材料和减少制造机器人的时间。伴随着模块化制造,个别零件能够快速进行制造。这款蜘蛛机器人原型亮相于11月29日至12月2日举办的2011年法兰克福欧洲模具展上。

   w88.jpg
  2、美军订制首批自杀式微型侦察机

  美军订制首批自杀式微型侦察机
  美国士兵可以手动放飞侦察机,盘旋在敌军战场上空并实施致命打击。目前,美国陆军已订制了首批小型自杀式侦察机,它能够从一个小型发射炮管中发射,在空中盘旋飞行,并在指令下冲向即定目标。
  背包大小的“弹簧刀”侦察机将成为士兵在实战中精确控制性攻击武器,其精确性超过爆炸武器。士兵不必接近攻击目标的位置发射弹簧刀侦察机,发射之后可通过该侦察机实时反馈图像确定攻击目标,当下达指令后该侦察机将全速飞向攻击目标。

   w89.jpg

  3、机器人蜂鸟

  不久一款微型机器人蜂鸟将与大型侦察机联合操作部署于美军现代战场,这款机器人蜂鸟体形非常小,且具有独特的空中盘旋能力,意味着它能够适应于城市战场室外和室内环境。
  该机器人被命名为“纳米蜂鸟”,能够快速拍打翅膀进入即定战略位置,但令人担忧的是,纳米蜂鸟在研制前期多次实验中出现过碰撞坠毁意外。经过改良设计之后这种机器人蜂鸟采用轻重量材料制成,不受风力状况影响实现正常飞行,同时这款15厘米长的机器人装配着摄像头,可实时传送战场状况,不但有利于敌情的侦察,还有效地避免了碰撞坠毁的发生。

   w90.jpg
  4、美海军颇似UFO的飞行器

  近十年来,军用侦察机已被有人驾驶喷气式战斗机和轰炸机所替代,美国海军并不想落后,目前最新设计了一款无人飞行器——X-47B,其无尾翼机械结构颇似一个UFO,计划于2013年部署于航空母舰空中编队。近期,X-47B飞行器完成首次基于可伸缩式起落架航空母舰模式起飞降落测试。

   w91.jpg

  5、清理水面油污的机器人帆船

  数百年前帆船航海技术驱动海洋探索,并帮助一些国家拓展殖民地,但从19世纪出现轮船之后,帆船航海已逐渐被人们所淡忘。目前,研究人员希望再度燃起人们的帆船热情,计划未来十年内利用风力部署一支机器人帆船舰队。
  这一设计概念源于塞萨尔-哈拉达(Cesar Harada),他的设计灵感来自人们清理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件。他计划设计一支能够像蠕虫一样蜿蜒前行的机器人帆船舰队,在海面上能够收集溢出的石油。同时,机器人帆船舰队还能清理海面垃圾,监控海洋污染和濒危灭绝的海洋生物。为了实现这一梦想,今年9月2日,哈拉达在荷兰鹿特丹市制作了6个机器人帆船。

   w92.jpg
  6、智能手机控制的国际空间站机器人

  从科学角度出发,在地面上研制能够“漂浮”起来的较沉重机器人是非常困难的,但在国际空间站低引力环境下,这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目前,美国宇航局刚完成一款真实版漂浮机器人测试,这种“智能球”机器人能够在空中漂浮,并受三星Nexus智能手机控制。美国宇航局表示,智能球机器人的设计灵感来自于科幻故事,现已于11月成功完成测试。智能球机器人概念设计师尤里-加维迪亚克(Yuri Gawdiak)说:“在《星球大战》中我看到远程遥控光剑训练,这对我产生了很大的灵感启发。”
  这款能够自由漂浮的球状机器人拥有一个“大脑”,是由三星Nexus智能手机进行控制,该智能手机的芯片已被移除,因此它不会与电子产品产生干扰,加维迪亚克使用AA电池来代替该智能手机的锂电池。
  智能球机器人能够检测国际空间站内部区域,同时,美国宇航局也计划测试这款机器人是否能够在空间站外确保飞行。目前,美国宇航局将进行更多的测试分析,从而确定该机器人能否胜任完成更复杂的任务。正在接受测试的机器人,它通过安卓智能手机来控制。美国宇航局将准备测试这个装置是否能够在国际空间站外面飞行。人类探测遥控项目主管特里-方格(Terry Fong)说:“这些测试工作将确定该款机器人能否更好地帮助美国宇航局,使该款机器人成为宇航员的得力助手,并适用于地球轨道或者其他太空目的地的人类太空探测任务。”

   w93.jpg

  7、迅猛龙机器人

  当们开始奔跑时,并不会认为需要更多腿或者如何保持平衡。目前,美国军方投资研制了一款“迅猛龙机器人”就是无需大脑运行思考的机器人,它的敏捷腿部结构颇似侏罗纪迅猛龙或者鸵鸟。
  这款机器人也叫做“快速奔跑者”,直立状态下高度为4英尺7英寸,奔跑时速可达到20英里。其弹性腿部不仅有效利用奔跑运行的能量,还能维持一定奔跑步伐和平衡性。它最大的优点在于灵活机动性,可适应于任何环境,战场、运动场或者搜寻营救任务中的崎岖地形。

   w94.jpg
  8、柔体机器人

  今年12月份,美国哈佛大学科学家最新研制一款柔体机器人,它能够扭动身体蠕行于狭小缝隙之中。这款机器人的设计源自鱿鱼和海星,它们能够扭曲身体爬行。它非常适用于地震灾难营救工作,营救工作人员能将部署它们,让它们穿过狭小的缝隙。此外,它们还可以部署在战场环境。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器人专家马修-沃尔特(Matthew Walter)说:“柔体机器人具有独特的能力,能够身体变形抵达传统刚硬身体机器人无法抵达的区域。”今年初,美国塔夫斯大学一支研究小组展示了一款由硅橡胶材料制成的10厘米长毛毛虫外形机器人,它能够卷曲进入一个球体,并驱动该球体前行。据悉,这项哈佛大学最新研究是由美国五角大楼投资的。
  这款机器人用了两个月时间建造完成,长12.7厘米,通过抽吸空气进入肢体,可独立地控制它的四肢运动,通过手动或者计算机控制,该机器人具备爬行和滑动等动作。该研究小组负责人、化学家乔治-怀特赛兹(George M Whitesides)进行了一项测试,将一块玻璃放置在距离地面四分之三英寸处,之间的产生间隙让柔体机器人蠕动爬行,从而来测试这种机器人的柔韧性。实验结果显示,这种柔体机器人能够灵活自如地往返15次穿梭于这一间隙。多数情况下,柔体机器人往返一次不足1分钟。
  目前研究人员希望提高这种机器人的速度,不过他们对它不断地膨胀与收缩而不损坏而感到满意。哈佛大学博士后研究员罗伯特-谢泼德(Robert Shepherd)称,它能够非常顽强地适应各种环境,它能够穿越各种材料表面,例如:毡布、碎砾、泥泞,甚至是果冻。
  但是它们也存在着缺点,它们必须由额外动力进行驱动,科学家需要寻求一种方法内置动力源,才能更有效地运行。参与研究毛毛虫机器人的神经生物学家巴里-特里默(Barry Trimmer)说:“驱动这种柔体机器人移动存在着许多挑战,目前并不容易找到解决方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柔体机械实验室负责人、机器人研究员卡梅尔-马吉迪(Carmel Majidi)称,这款柔体机器人比此前设计的机器人更具创新性。它仅是一种简单的机器人设计,但它具备更生动的生物移动性。

   w95.jpg
 9、海浪滑翔机器人

  麦哲伦太平洋航海勘测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目前机器人水上勘测开始新的航程。近期,四个“海浪滑翔机器人”完成新的跨越太平洋航海记录。
  在300多天的航海历程中,“海浪滑翔机器人”创造了一项最新吉尼斯世界纪录,在太平洋上航行33000海里。它刷新了之前水下潜艇跨越大西洋的历史记录,同时,它还获得了新的科学发现,发现一片较大的未绘制海洋边界。

   w96.jpg

  10、“阿尔法狗”机器人

  “阿尔法狗”机器人
  在科幻电影《星球大战》中天行者卢克带领军队成功地将巨大的帝国步行者机器人推翻,在现实科学中,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使用敏捷机械技术成功研制出“大狗”机器人,目前这款机器人进行了技术升级完善,该公司推出体形更大的“阿尔法狗”机器人,它不仅具有更好的平衡性,还能在跌倒之后爬起。
  经测试“阿尔法狗”机器人能够驮运400磅重的军用物资在崎岖地形行进20英里,相比之下“大狗”机器人仅有340磅的驮运能力。

w97.jpg


来源:电子工程网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84707-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zhuozc 发表于 2012-1-19 14:58:44
看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