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加兴:移动互联网时代全球半导体产业

发布时间:2011-12-20 15:05    发布者:nansaudi
关键词: CPU , OS , 移动互联网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企业同仁、各位媒体的朋友们:大家早上好!

  首先我再一次表达对各位的歉意,因为我们会议临时提前30分钟召开给各位带来诸多不便,本人很抱歉。我报告的题目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半导体产业”。

  在2009年年底,摩根史丹利发布了一个报告,是有关于移动互联网的。他在这个报告当中指出,在过去50年中,信息技术经历了几次巨大的变革。从大型机、小型机、个人电脑、桌面互联网转移今天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我们认为,移动互联网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云、管、端的高度融合。这种融合突出地表现为服务商对终端的介入。以前运营商是不会做手机的,但是现在大家看到的情况是,运营商也在做手机。以前的网络服务商是不会做手机的,但是毫无疑问,现在的百度、阿里巴巴也在做手机。说不定有一天我们也会用上新浪的手机。另外一个很突出的特点是,终端介入的服务特别是各种云是从终端商的角色介入到的运营和服务的环节。

  第一个特点就是融合。第二个特点是多样。在桌面互联网时代的时候终端是比较单一的,主要以PC为主。移动互联网时代终端是极其繁多的,今天晚上有很多的抽奖奖品,有手机,有iPad,有数码相机,还有一些不能叫pad的手持终端,它们都叫移动互联网的终端。种类繁多,品种极其多样。

  第三个特点是巨大。这个巨大分两个方面,一是规模巨大,一是影响巨大。有人说移动互联网的产业规模要比互联网大很多,当然也有人对此予以了研究,有人说有很大的泡沫。我们觉得,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正在全球范围内的财富布局上发挥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出来,在每一个不同的时代,迎头赶上、抓住机遇的企业就快速发展起来。有些企业不能够匹配当前的潮流,它们迅速地衰退。在新的潮流中,我们看到的是谷歌和苹果在这方面占有了很大的优势。

  这是一张我画的非常有意思的图(图),即移动互联网的产业链和产业生态是什么样的。最上面是IP,往下就是OS等,加上底层协议也放在里面。下面就是终端电脑、电视、手机等等。再往下是互联网企业、点心企业、应用软件产业、服务型企业以及传统行业的企业。再往下是消费者。越往产业链的上端,产业规模越小,越往产业链的下端,产业规模越大。但是越往产业上端,产业生态的影响越大。什么叫产业生态的影响?作为一个终端的消费者,我们都是上帝。大家说一个终端消费者的消亡不会影响一个产业,毫无疑问,苹果现在很厉害,但是我相信苹果的消亡也不会影响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不会从根本上影响这个产业特别是产业生态,但是大家想一想,产业链最上游做嵌入式CPU的企业,它主流被广泛应用。如果这样的企业消亡了,我们这个产业会发生多大的变化。这就是一个既辩证统一又有一点矛盾的逻辑关系。就是说,越往产业链的上游走产业规模越小,可是产业的生态影响越大。越往产业链的下游走,产业链的规模越大,但是每个个体的产业生态的影响在逐渐减弱。这是我跟大家分享的。上次开会我听到芯片企业说到一个很有的意思的话叫,我们处在产业链的最顶端,也处于被选择的最下游。消费者选择服务、选择终端,终端企业选择芯片,芯片企业选择IP,它是处在被选择的最下游。CPU和OS是产业的核心,我们看到CPU和OS在多数情况下是关联匹配的,这种匹配关系使它们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固的利益联盟。

  全球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布局。我们国内也有一些做CPU的,它们面临的竞争对手就是ARMMIPSCEVA等巨头,今天来的一些企业面对的竞争对手就是Apple、Samsung、HP等等巨头。再往下,在服务层面我们并不一定处于劣势,比如说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实际上它在全球的产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们面对的也是像Google、Facebook这样的对手。

  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在每一个产业链里尚未形成垄断。但是,没有绝对的垄断,但是垄断正在形成。

  移动互联网对半导体的影响利好是新的、庞大的市场。让企业比较难受的是,当服务企业介入到终端的时候,它的服务模式对终端企业是非常不利的,它是卖服务、送终端,送终端就要压终端的价。亚马逊每卖一个pad亏损10个美金,它亏损10个美金就要找终端企业要这个钱,就要压终端企业的价。所以,这种商业模式实际上损害了芯片企业的利益,也就是说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我们看一看在各个层面的情况。这几年特别关注的嵌入式CPU和OS的情况,这是重大专项支持的几家OS,SoC是我们重大专项重点支持的嵌入式CPU,我们的结论是在有重大专项发布的年代,SoC的被选上升。但是在重大专项进展不是那么顺利的年份,SoC的被选率在下降。2009年的数据是14%,可是今年是7%不到。说明我们嵌入式CPU的企业在市场驱动这一块做得还不是很好。

  我国IP核总体情况。全国市场规模在10亿左右,但实际上我们自己能供给的量还是非常小的,单个企业采购IP的数量是极其巨大的,经常在千万级的水平。


  刚才讲到IP的情况,再看IC的情况。我国IC的产品非常有意思,这两年我们非常关注IC设计种类的布局情况。大家可以看到,美国在全球半导体布局中在通讯占有主要地位,日本在LED/LCD占有主要地位。台湾在代工非常有优势。欧洲在汽车电子、医疗电子、工业电子领域独树一帜。这跟每个国家的特点是相关的。欧洲人喜欢做长期的研发投入,研发以后能够稳定产出的比如说汽车电子、工业电子。中国企业恰恰契合了中国企业的特点,中国市场在消费力这一块占有优势,我们的企业是小、快、灵。

  这是一张图(图)。刚才王主任也提到,今年设计的产值将近700亿,我们已经占到全行业的30%多的比例。我这儿写了一句话叫“IC设计业真正引领产业发展”。为什么?第一,我们的产业规模越来越大。第二,我们在先进制成上的比例与去年相比有巨大的提升。因为这样一个选择的变化,使得中芯国际的被选率有所下降,因为它在45纳米并不成熟。这也就是说,设计业开始引领产业的发展。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叫它“一代拳王再次奋起”,标志着IC设计业开始逐渐走向成熟,我引用了总裁的话。很多企业第一个产品的时候很成功,然后上市,后来发现越做越困难,跌到谷底。但是今年有些企业开始从谷底往上走。我们在看《乔布斯传》的时候,乔布斯把这个叫做“第二个产品综合症”。乔布斯认为,一个企业只有把第二个产品也做成功了,才是真正的成功。他对此开出的药方是,之所以第二个产品没有办法成功是缺乏对第一个产品成功的真正理解,就是不知道第一个产品为什么成功了。有企业由做得很好跌到谷底现在又慢慢发展起来,这样的一个现象说明设计业作为一个整体开始逐渐地走向成熟。另外一个就是我说的叫“成长的代价”,虽然我们在逐渐地走向成熟,但是我们的产业产值仍然很小。我们的企业宣传的时候“中国芯”质优价廉。为什么不能质优价高?高品质的产品、低利润的市场,我们现在是在这样的状况中厮杀,这是我们成长的代价和烦恼。也许有一点我们成长起来了,这个烦恼也就没有了。

  在这儿也跟大家分享一个很重要的消息,很多人应该知道。全球首台Android4.0安装的首台平板电脑跳动的是“中国芯”,这是北京君正与深圳艾诺联合推出的,售价100美金。

  刚刚讲到了IP的情况、讲到了IC的情况,下面讲移动终端。移动终端有三方在博弈,即品牌商、运营商、山寨商。很多情况下山寨商对产业有巨大的支撑跟服务。

  互联网服务的情况也是三个:运营商、网络服务商、终端商。我们看到的云很多,阿里云、百度云,还有华为、中芯、联想、爱国者,还有电视叫云电视。这是在终端服务领域博弈的情况。

  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特点。一是越下游越强大。我们的企业真正在市场上有发言权的像阿里巴巴、百度、新浪有几亿的用户,它有很大的发言权,它很强大。终端就差一点儿,当然我们现在的终端也很强大。但问题是越往上越弱,如果再往上延伸,延伸到材料,材料就更弱,比芯片产业还要弱,这是我们国家产业发展的现象,初步的情况就是产业越下游越强大。

  二是终端商跟服务商的竞争非常激烈。移动互联网最终博弈的力量就是终端商跟服务商的博弈。我们看到iPad苹果以非常强势的力量对抗运营商,对抗一体机。就是你用我的手机我要分成,我要在你的服务里分成。在我们国内相信暂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三是嵌入式CPU和嵌入式OS成为短板。我们讲,越往上产业布局跟影响力越弱。

  四是芯片企业是核心推动力之一。我们买到很多pad,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pad是由终端商推出来的,但是它整体的解决方案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由芯片企业提供的,包括OS。在这里面芯片是核心的推动力,现在基本上是终端上做品牌。

  我想提四条建议。一是积极抢占行业应用市场。未来的世界会是这样的,有云、有终端,可能还有物联网(它有时候也接入到云里面去)。在红海市场中,我们的企业估计就只能是中低端市场(目前情况下)。别的Pad卖到300美金、400美金,我们的一般情况下卖到100美金左右。现在有些机会在于行业中,比如一些老年人、残疾人,因为我们的人口太多了,就使得这样的一个人群市场也是很大的。这是我们一个产业发展战略的问题,我们是走正面对抗还是走农村包围城市。如果是硬拼是不可能的。从战略选择上讲是农村包围城市的市场策略。

  二是狠抓CPU和OS的生态建设。我们刚刚讲过越往产业链上游的环节越弱,但是越往产业链上游对整个产业的影响越大。这个时候政府和各种基金的专家们提出的课题是要重点支持谁的问题,是支持下游的还是支持上游的。我们觉得应该支持产业生态影响大的环节。对于下游的企业来讲,个体的消亡不会对整个产业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对于上游的产业环节来讲,它的消亡对于产业的生态影响是极其巨大的。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加大对CPU和OS的关注。


  在新闻参考里我们对这个问题也有所分析,国内有九种CPU,可能还有一些我不知道的。我们有N多的嵌入式OS。到底应该怎么办?在全球X86的情况下,到底走哪条路?这个是对全行业智慧性的提问,在CPU上到底应该怎么做?现在的情况是火车来了,马上要撞到我们了,往左走、往右走都行,唯有停在原地等死。要重点支持少数几个有优势的CPU和OS。再就是强化对CPU和OS周边工具链的支持。整个产业生态打造起来太难,不是开发一个CPU那么简单的事,所以需要强化OS和CPU周边工具链的支持。再就是强化相应的人才培养,强化高校教育。昨天开始的时候我们也讨论这个问题,在西安的年会上我参加一个论坛听到,台湾一些做嵌入式CPU的企业在国内已经组成了几十家联合的OS,我们反倒没有做到这个。台湾的同胞们在没有专项支持的情况下做这个事情,我们的企业为什么没有这样的意识做呢?在产业生态建设中,有时候我们缺乏一种意识。

  三是我专门在底下跟一些企业老总做过一个沟通,现在有好多终端,又有好多的云,包括华为云、联想云、百度云,问题是,我们哪一家终端、哪一家云跟Google、跟Apple都是没有办法竞争的。我们能不能联合起来,统一API接口,集体来对抗。企业的老总跟我说,这个事不是不能做,但是他 需要OS企业的强力支持跟配合,Google正在做这个事情,但是我们未必做得了。统一API接口,共建一个APP MALL。

  四是倡导“下游责任”。刚才讲过,从上往下,产业规模逐渐扩大,越往下产业优势越明显,越往上产业优势越不明显,越下游越强大。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个问题,芯片企业终端大厂能不能支持一下芯片企业。同样地,上游做嵌入式CPU的企业,见到芯片设计企业的时候说你们设计公司能不能支持国内做嵌入式CPU、做IP的企业,能不能用一下我们的IP。做终端的厂商也会抱怨,咱们中国的老百姓怎么不买国产品品牌?手里全是iPad,我的iPad也很好,为什么不买?这是一个下游责任的问题,就是产业链的下游有没有这个意识给予支持。Google为什么支持安卓搞一款Pad,这是知识产权很典型的表现,就是说它在构筑自己采购链条的时候,不会把风险完全集中在一家企业之上,会分担风险。我们的下游能不能有这个意识?其实说白了就是这么个回事。我们在选择嵌入式CPU的时候,有C*Core,有Unicore,设计服务选择VeriSilicon,流片选择上,芯片设计公司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考虑中芯国际,这要相互支持。封测时选择华岭这样的企业。在芯片选择上给君正、全志一个机会,至少可以试一下嘛。对于每个终端消费者讲,终端选择能不能多选择国内的品牌?比如说华为、联想等,其实也是很好。还有一个媒体责任,今天也来了挺多媒体,有的媒体喜欢说苹果出了一个新的产品,他们是免费为苹果做广告,就是炒作嘛,其实就成为苹果的宣传手段跟工具。像君正、安卓的4.0这样的重大新闻,我们的媒体可以多关注一点,有的时候这样一个小小的关注就使得我们的企业有更多的机会在市场上露个脸,对它们的成长跟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拜托今天在座的媒体朋友们有机会多为国内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多做报道,这也是下游责任的一个具体体现。

  CSIP的工作。


  一是支撑政府、专家决策。我们在所有的会议资料里发了新闻参考的材料,这是我们做的内部供各位参阅的分析报告,一共做了五期,这个在专家层面、政府层面和地方层面有很大的影响,很多的地方领导给我们打来电话,来索阅期刊。我希望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坐下来,静下心来看一下,我们完全是自己写出来的,没有抄别人任何的东西,基本上一个报告是通过两个月的调研写出来的,费了很多的心血。


  二是推进产业链联动。我们用了很多的时间跑整机企业,为什么跑整机企业?因为芯片的应用是产业链碰到的最大的问题,我们通过力所能及的方式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包括IP、芯片到整机、整机到服务链条的工作。我们下了很多的努力。

  三是做好技术服务。有一些IP的评测、知识产权分析,也有一些芯片测试的工作,这是我们日常做自工作。

  四是推动国产CPU和OS产业生态建设,这也是我们不遗余力做的事情。这是部里面交给我们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包括这次专项里后补助、后立项平板电脑的课题,专业办委托我们执行,这个实际上是一个很好地推动国产CPU应用的尝试,我们在里面也做一些工作。

  最后我做一个总结,移动互联网三个特点:融合、多样、巨大。CPU和OS是移动互联网生态的关键。产业呈现出越下游越强大的特点,我们建议:一是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推动产业发展。二是狠抓CPU和OS生态建设。三是统一API接口,共建APP Mall。四是倡导、践行“下游责任”。

  最后我们介绍一下我们所做的工作,“中国芯”的平台是移动互联网联动的平台,从嵌入式CPU到最终的服务,我们希望在这个产业链服务中发挥我们的作用。这就是我的报告,谢谢大家。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84284-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