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基亚-西门子困局真相

发布时间:2011-12-1 21:31    发布者:1046235000
关键词: 电信设备商 , 诺基亚-西门子 , 诺西裁员 , 诺西困局
nokiasiemens.jpg
  编者按:11月23日晚间,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宣布,计划在2013年年底前裁员17000人,并在全球范围内实施大规模重组。在这次有史以来诺西最大规模裁员的背后,究竟隐含着哪些原因?在诺西成立至今短短5年的时间里,究竟是什么让诺西这个老牌电信设备商沦落至此。
  诺基亚与西门子合并之痛
  诺基亚和西门子的合并,似乎并没有给它们带来更多的客户。
  这几天,对于诺基亚西门子公司(以下简称诺西)的CEO白伟贤(Simon Beresford-Wylie)来说,日子并不那么好过。不佳的财报表现,拆分的传言,这一切都让人们感到诺西前景堪忧。
  回想起2006年,诺基亚和西门子正式宣布合并其运营商设备部门时,由于投资者相当认可两家的合作,欧洲股市主要指数在该消息正式宣布后出现不同幅度的上涨。
  而如今,尚在蜜月期的诺西的表现显然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连续几个季度的亏损不禁让人们怀疑,诺西能否走出融合的阵痛期?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诺西目前的亏损?诺西是否会像传言一样走上拆分之路?
  不可避免的融合之痛
  最近两年被视为电信设备企业的融合年。为了拥有更完备的产业链和更经济的规模效应,实现大者恒大的愿望,电信设备商开始频频合作。然而从2007年的业绩表现来看,诺西的大重组并没有实现这个预期,相反,重组加速了各大设备商之间的业绩折损,整合带来的负面效应正在呈现。根据最新公布的2007年第四季度财报,诺基亚运营利润为-13亿欧元,运营利润率为-9.8%,巨亏中包括该年度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的重组费用11.1亿欧元。从财报的数据可以看出,到目前为止,诺西并没有实现“1+1》2”的目标,合并之后的公司虽然排名全球电信设备供应商前列,但显然“大而不强”。
  有业内人士认为:“诺西融合的真正的难度在于重要客户层面的整合、公司资本结构层面的整合以及非常敏感的技术战略层面的整合三个方面。”这三个融合中任何一个的成败都将影响到公司未来的运营效率和整合目标的达成,而这三个方面则构成了企业重组费用即融合内耗。巨大的内耗费用,让企业原本并不丰厚的利润进一步被削减。
  那么,在耗费巨大的组合费用之后,是否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呢?事实并不尽如人意,营业规模、涉及的人员、复杂的技术和产品、全球化的覆盖范围、两个截然不同的母公司文化、各个国家千差万别的管制政策和复杂的当地资本机构等等因素,让合并后的新公司并没有像预期那样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诺西大中国区CEO张志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所有的办公团队已经都搬到了一起,目前正在进行IT系统的融合。水木清华分析师沈子信认为,目前两家企业虽然表面上是一个整体,但实际接触这家企业,仍可以感觉到企业内部的机制并没有真正地融合在一起,诺基亚和西门子的员工仍然按照原来的部门工作,并没有任何合并后的新机制。简单地说,就是同一个躯壳,但却有着不同的灵魂。
  除了融合之外,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做好本地化。目前,各大电信设备商都比较看好在中国这种新兴市场的发展,全球化的趋势比较好掌握,如何在全球研发的平台上兼顾本地市场的需求,对新公司管理层,特别是本地新组建的管理层将是一个重要的考验。而目前的情况是,诺西中国团队在新公司的技术战略和产品组合方面决策的参与程度和影响力是有限的。另外,华为、中等中国本地企业的崛起也给诺西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巨头们的重组给这些企业相当大的时间差机会,而在部分国际设备商盈利倒退、业务呈现收缩态势的大环境下,中国设备商则保持进攻姿态。
  西门子作为一家老字号的德国公司,有着深厚的德国文化、严谨的作风,其产品也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但其最大的缺点是对市场的反应速度较慢,在与明基合作时,这一点就充分的暴露出来。由于明基属于台系企业,有较快的市场反应速度和对时尚的敏感把握,而西门子浓厚的德国企业文化显然不能与其合拍,而诺基亚是一个灵活的公司,它能适应市场而不断改变战略和组织,改变已经成了其公司文化基因的一部分。与又一个“明基”合作对于西门子来说也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更重要的一点在于,自从2005年初,擅长通过削减成本提高公司盈利水平的柯菲德接替冯必乐出任西门子CEO之后,就大刀阔斧地对西门子集团进行调整。除了西门子起家和核心的自动化集团和电力集团之外,其他的衍生业务集团如果不能持续盈利,都会被剥离出去。因此,诺西的合并很大程度上让西门子甩掉了一个大包袱。
  整合不是诺亚方舟
  联姻最终能否带来圆满的结局?现在很多人已经从企业合并的兴奋和震动中反应过来,开始考虑这个问题。到底是这个产业出了问题,还是合并这个手段本身有问题?
  消化掉朗讯或西门子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有多困难,阿尔卡特和诺基亚在合并最初自然不会不考虑到。但是,在大趋势的推动下,它们不能不走上整合之路。从2005年10月爱立信收购马可尼,到2007年阿朗合并,诺西联手,电信设备制造商们集体发动了一场变革,而起因无非是它们急需突破市场的困境。
  网络融合概念推动了电信业网络架构的变革,运营商们纷纷合并带来了设备商客户源的减少和价格压力的增加,设备商们不能再按兵不动。运营商们对用户的投入越来越大,方式也越来越花样翻新,对设备商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从爱立信、阿朗、摩托罗拉,到华为、中兴,设备商之间的竞争加剧,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产品线不够完整、实力不够强的厂商面临的压力在不断增加。
  寒风来临,即使是刺猬也懂得抱团是最好的取暖方式。正如2007年4月阿尔卡特总裁Russo在一次电话会议上感叹的:“竞争激烈,规模为王。”设备商们纷纷走上了整合之路。
  合并不是诺亚方舟,能够将登舟的每一个生物都安全送达彼岸。纵观整个2007年,阿朗、诺西等新整合企业都在利润下降的苦海中挣扎。
  但是,和诺西相比,阿朗具有更加优秀的结合基因。阿尔卡特和朗讯无论在固网和移动领域上都实力强劲,在移动领域,朗讯占有40%的CDMA设备份额,而阿尔卡特则将主要精力放在GSM领域,朗讯虽然在之前有过多年的亏损负担,但是贝尔实验室的技术实力不容小觑。
  反观诺西,在这方面的缺失无疑给投资者带来了很大不安。诺基亚在移动领域领一时风骚,西门子的长处却在固网。将久未盈利的部门与诺基亚合资,对西门子来说是抛掉了一个沉重的财务负担,而对在合并中起主导作用的诺基亚来说,西门子对于它在移动网市场上对抗对手几乎没有什么帮助。诺西的首席执行官西蒙在2007年3GSM World Congress上发言时说,两家公司网络业务的客户群几乎没有什么“重叠的”。这句话固然可以表明整合之后,诺西面对的客户群将扩大,但是这也意味着对原有客户的黏性将丧失。它们原来持有的优势在无法向对方的客户有效渗透的情况下,反而导致客户的丧失。
  “但是,和谁合并还是小问题。大环境的竞争激烈才是这些企业真正的压力所在。”赛迪顾问通信与消费电子业务总监蒋利峰说。在变化多端的通信业中,相对于运营商来说,设备商就显得颇为老迈了。市场已经成熟,众多巨头在盈利模式、创新速度、产业结构上都处于一个刚性阶段。对它们来说,像新人那样锐意进取,像运营商那样灵活转身,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无论是收购,还是合资,为了保住现有的最大利益,它们都只能在原有的结构上不断扩大自己的规模。“规模化路线是它们为保护自身而不得不打的阵地战。”沈子信说。在市场的滔天巨浪中,企业想通过整合造就方舟,但是,浮在水面上,它们仍旧要面对漫天风雨。阵地再扩张,在严酷的外界环境下,它们的压力还是一样大。在这点上,巨头和小企业并没有区别。“竞争环境将进一步束缚利润空间。”First Global证券首席分析师德维娜·梅拉说。随着中兴、华为等亚洲设备商的发展,将给诺西等巨头带来更大的价格压力,即使它们的销售额上涨,利润也很难随之增加。收购还将继续,但是在市场中,最后走向消逝的到底是谁,是没有人可以预见的谜。
  而在这种市场压力下,如果整合之后,还没有调整到位的话,企业面临的困境还将被继续放大。两个公司的整合并非仅仅是裁员、缩减开支就能达到的,对于诺西和阿朗而言,其中还有更多的事情需要去做。
  打阵地战还是游击战
  对于诺西来说,现在的境遇足够让它头疼的了。不仅要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它还不得不处理西门子带来的贿赂案。而现在,关于西门子即将退出合并的传言甚嚣尘上,让情况变得更加复杂。德国《经济周刊》在西门子公司新的CEO Peter L刚刚上任三个月时就毫不客气地预测说,西门子将出售诺西的股份,集中精力专攻电力和医药等更能盈利的行业。如果此事成真,诺基亚将不得不挪用原本计划用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现金来收购西门子的股份。
  但是,也有人并不对诺西的前景表示太大的担忧,沈子信就是其中的一员。“即使西门子退出合并,也不会影响诺基亚的市场地位。更何况,西门子退出合并,说不定反而能促进双方的差异化经营。”他认为,在目前的全球化形势下,通信厂商正在重新分配角色,制造和研发两大职能正在逐步分离。和制造部门不断向“阵地战”的规模化经营发展不同,通信技术演进速度快,革命性技术和产品层出不穷,因此,研发部门需要善于“游击战”,轻装简行,勇于创新。而同在一个企业内部,这两种不同的运营思路和方式的调和是相当困难的。为了维持产业原有的状态的企业大合并之风主要是为了以规模化路线应对日益扩大的企业级市场,而从产业长远发展来看,差异化经营才是最后的趋势。对此,蒋利峰做了细致的解释:“传统产品市场上的企业多数靠规模化取胜,而在产品更新比较快的市场,企业更多地是通过并购一些有新产品的小企业,来培育新业务,实现差异化。”对于诺西,他的看法和沈子信不同:“电信设备行业成熟度比较高,用户需求稳定,更适合规模化经营方式。诺西应该结合在一起,这是它们发展的最好途径。”
  整合之风横扫通信业界,但是整合之后到底是什么?也许,在经过了整合之痛后,诺西反而能够从中吸取更多的经验教训,找到合适的发展途径。
  但是,时间不会等人。诺基亚和西门子双方,正在资源和能量的消耗中苦苦奋斗。从目前来看,和西门子的合并并没有让诺基亚减少在移动网市场的竞争对手数量,也没有帮助它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反而因为合并后整合时间的拖长,给未来带来了更多的变数。时不我待,对于诺西而言,该是用订单和详细的整合方案给投资者们吃下一颗定心丸的时候了。
  产品优势单一 终难抵对手冲击
  2006年缔结良缘的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以下简称诺西),在磕磕绊绊中前行了五六年之后,开始了新一轮“阵痛”。
  不过很遗憾,这种“阵痛”,不是“临产”的征兆,而是“流产”导致的身心巨痛。据国外媒体报道,诺西计划到2013年底裁员1.7万人,占其总员工数的约1/5-1/4,也就是说,诺西员每四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人要卷铺盖走人。
  这种规模的裁员,对诺西来说,不亚于一次“汶川大地震”,足以把“诺西大厦”从根基上动摇,甚至摧毁。
  可以说,从裁员消息发布,到2013年底,裁员工程“峻工”为止,诺西内部可谓人心惶惶,人心慌慌,上演明争暗斗的乱世搏杀。由于西方经济普遍不景气,为保自己饭碗,保一家温饱,这种“搏杀”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惨烈。
  有能力者,结帮拉派,排除异己;没能力者,人心惶惶,无所事事,等待被裁。这种局面的结果,势必导致科研没心思做,市场被荒废。等裁员完成,诺西亦是千疮百孔,身心遭受重创。
  诺西要大幅裁员,归根结底是由于市场不理想,销售业绩欠佳,从而迟迟不能扭亏为盈。这种大裁员,或让诺西陷入业绩  不佳—裁员—业绩更不佳的恶性循环泥淖,无法自拔。
  诺西是头大像,虽然不能说是年老体迈,但身弱多病。现在的市场是弱肉强食的市场,诺西的这种局面,正是给华为、中 兴、乃至爱立信以争夺市场的最佳机会。
  可以肯定,2013年诺西的业绩将出现大幅下滑。而诺西自己亦是预见到了这种可能性,忙不迭地为可能业绩下滑打预防针:诺西首席执行官拉吉夫·苏里(Rajeev Suri)说:“需要采取必要措施保持长久竞争力,并在竞争激烈的电信市场提升盈利能力。”
——份额逐渐被对手蚕食
  爱立信出手:阻击诺西北美扩张
  据国外媒体报道,爱立信将以11.3亿美元收购北电在北美的LTE和CDMA无线资产,这一出价击败了诺基亚西门子(下称“诺西”)和美国投资基金Matlin Patterson公司。
  北电今天表示,至少2500名员工将移交给爱立信。北电也同意出售企业部门给Avaya,价值4.75亿美元,同时在等待更高的出价。
  爱立信横刀夺下北电无线业
  对于北电无线资产的收购,诺西一度志在必得。北电和诺西在6月份即宣布达成LTE和CDMA无线业务的交易,涉资6.5亿美元,诺西甚至已经在讨论收购完成后安置员工等细节问题。
  北电目前处于破产保护阶段,出售业务以掩护马(stalking horse)协议的方式进行。业务进入拍卖流程后,符合条件的竞标者提供更好的报价则可最终确认胜出,如果流拍竞标者可以从北电获得违约金及相关赔偿;处于困境中的公司通过签署掩护马协议,可防止竞标者故意出低价。
  爱立信加入竞购多少有些出人意料,直至上周四,爱立信新闻发言人艾斯·林斯科(Ase Lindskog)才确认,该公司也在参与竞标北电的无线资产。
  这一拍卖过程已于今日完成,爱立信报出的11.3亿美元包括现金并免除债务。美国和加拿大法院将在7月28日举行联合听证会,决定是否批准该交易,两家公司则希望今年晚些时候完成交易。
  爱立信出手:阻击诺西北美扩张
  目前在全球无线市场,爱立信、诺西分居前两位,爱立信这一收购从规模总量上看继续巩固了王者地位,并且继续巩固了LTE技术和北美地区的优势。
  诺西CEO白伟贤(Simon Beresford-Wylie)曾在上月表示,公司收购北电业务主要看中北美地区和LTE技术这两个关键领域。
  2005年,爱立信就退出了CDMA领域,因此如何安置北电的CDMA业务待解;爱立信本身已经是LTE技术无可争议的领导者,华为、诺西在其后追赶。
  而爱立信近来在北美地区发展顺利,2008年在北美销售额为27亿美元;今年2月成为美国最大移动运营商VerizonWireless的LTE首要供应商,本月爱立信又拿下为期七年的SprintNextel网络外包服务,价值45亿至50亿美元。
  对于本次爱立信的收购,一位设备商资深人士对C114中国通信网表示,爱立信此举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阻击诺西北美扩张。
  华为中兴咄咄紧逼
  中兴通讯:“大国大T”的奥秘全球电信运营商的新一轮设备采购高潮即将汹涌而至,一直落跑在後的中兴通讯希望抓住“弯道超车”的机会,迎头赶上前排的诺基亚西门子和阿尔卡特-朗讯、缩小与华为和爱立信的差距,一举跃升为全球第三大电信设备供应商。它究竟有多大胜算?
  眼下,中兴的高管们正试图将一个新策略发挥到极致:紧盯全球主要电信市场和顶级运营商。这背後的逻辑是:谁能从这些大市场和大客户手里拿到最多的订单,谁就能成为最大的赢家——这个策略被简称为“大国大T(Telecom)”,见诸于中兴内部传阅的红头文件上。
  “二八原则也适用于通信市场。全球有上百家运营商,但真正需求量大的只是那20%。抓住大公司和大国,就抓住了主流市场。“中兴通讯总裁史立荣在接受路透专访时称,目标为今年底在北美以外的市场成为全球前30家最大电信公司的设备供应商。
  今年47岁的史立荣去年3月接任总裁,继承了中兴一贯的低调作风,过去一年多来鲜有出现在镁光灯下。作为中兴董事长兼创始人侯为贵退居幕後以来的第二任掌舵人,史立荣曾长期负责海外业务。1995年,他一人扛着设备到瑞士日内瓦参加世界电信展,展位面积仅2平方米,被称为“中兴海外第一人”。
  “大国是从地理位置上划分,大T是按公司规模划分。欧美、日本和金砖四国,人口众多、经济总量大、电信设备投资额高,而如果按公司规模衡量,全球约有30个大T。”中兴副总裁兼企业发展部部长赵云告诉路透。
  中国电信市场几乎已被华为[HWT,UL]和中兴瓜分,单靠国内通信业增长已难以为继,若能打进国际主流电信市场,将使中兴打破增长的天花板。2010年,全球电信运营商的资本开支共3,300亿美元,而排名前30家的运营商就占到74%。
  与华为一样以深圳为大本营的中兴通讯,多年来以稳健姿态和相对保守的形象示人,其精干和强悍的一面却鲜为人知。
  今年初,日本软银(SOFTBANK)召集华为、中兴、爱立信和诺西[NSN。UL]四家公司的代表讨论,提出由它们分别为软银建设500个预商用4G基站。然而仅过了数周事态就风云突变:日本另一家运营商NTT DoCoMo已宣布在东京、名古屋和大阪推出LET服务,让软银倍感压力。2月份,软银CEO孙正义发出铁令:2011年底LTE必须商用,并要求每一家供应商尽快向提交执行方案。
  LTE是长期演进技术(Long Term Evolution)的缩写,很多大型电信运营商把LTE看作4G的新标准,计划倾注大量资金打造更高速度的网络。
  日本客户对产品质量有近乎苛刻的要求,中兴TDD产品线副总经理赵松璞对此早有领教。几年前,一位日本客户到中兴工厂参观,顺手拿起一个从流水线上完工的单板(电信设备组件),出人意外地从怀里掏出一个放大镜搁在上面仔细查看,后来才知道,他是在检查焊接过程中是否有微小的锡渣落在上面。“我们接受过很多欧洲运营商高标准的检验,只有日本客户是唯一拿着放大镜来的,对我们是一个很大挑战。“赵松璞说。面对这样严苛的标准,中兴用了相当一段时间进行改进。
  而这一次,软银还向供应商提出了“微覆盖”的定制需求:一个LTE基站覆盖约100米。传统上,一个2G网络的基站覆盖范围是1公里左右。覆盖越小意味着干扰越大,对技术要求越高。软银的判断是,未来用户对数据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单个基站覆盖的范围大,就意味着要支持更多的用户,每个用户能享受到的数据流量就越少。
  高规格的产品性能和紧迫的施工时间,成了所有供应商面临的两大挑战。最後阶段,中兴和华为的代表“咬牙”承诺:可以在年底完成LET布网,爱立信和诺西被迫出局,它们原有的订单被中兴和华为平分,各自承建的基站数量由此前500个增至1,000个。
  赵松璞在深圳接受路透访问时表示,软银一期2,000个LTE基站已完工并通过测试。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在一次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曾讲了个有关软银的故事:LTE基站建成後,心情大好的孙正义上街体验,写了一首诗,里面有一句,大意是“今天是老夫最高兴的日子”。
  软银首席战略顾问Tetsuzo Matsumoto本月在香港出席一个会议时透露,2012年软银将在日本全国布署1。2万LTE个基站,覆盖日本92%的人口。
  “即使软银不急于推动年底商用LTE,而是留给四家供应商更多时间运作,可能也不会改变中兴入局的结果。“赵松璞说,在印度,中兴和当地最大的运营商--巴帝电信(Bharti Airtel)去年四季度进行LTE测试,爱立信和诺西也参与其中,但中兴已最先和巴帝签约。
  “通过赢取软银和巴帝的订单,中兴显示了在4G/LTE市场的领导地位。中兴今后不太可能再需要通过压低利润率以赢取新客户。“美林美银在11月初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兴已渗透至全球最大20家电信运营商中的过半,海外业务进入一个新阶段。
  北电破产、摩托罗拉出售无线网络业务让全球电信设备市场显得更为动荡。分析人士认为,爱立信在无线领域仍居领头羊地位,华为上升势头强劲已跃居第二,阿尔卡特-朗讯整体盈利能力下滑明显,作为和中兴规模最接近的诺西则面临毛利率低下、股权遭出售的风险。
  光大证券分析师周励谦表示,通信设备业的竞争未见缓和迹象,未来寡头格局很有可能由三家左右的设备供应商占据75%-85%的份额。他并乐观预计,“凭借成本优势、市场快速反应能力和融资优势,中兴通讯将进入全球前三。”
  另一个微妙之处在于,大型运营商不太可能“放任”爱立信和华为继续膨胀,而有动力去扶植一家能与其抗衡的厂商,中兴或为其最优选择,其在技术上可与华为、爱立信同台竞争,而中兴成本上的优势也是大T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史立荣亦并不讳言运营商的制衡策略。“我们过去的份额低一点,但运营商又觉得中兴的产品非常有竞争力,在采购的时候可能就会把我们的占有率向上提一提。从他们的角度看,供应商的多元化有助于进行风险控制、保持
价格和技术的竞争。”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83291-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1046235000 发表于 2011-12-1 21:39:49
  4G设备的市场份额有望高于3G

  在欧洲,中兴拿下和黄电讯全球首个LTE商用合同的经历,初听起来像是演绎了一个“蛇吞象”的大胆故事:高达2亿-3亿欧元的合同金额,4,000个基站的替换,而其起步,却始于区区5名员工。

  由于网络运载能力受限导致新用户和收入增长乏力,和黄奥地利子公司决定网络扩容。在竞标的厂商里,唯有中兴的标书是全网替换方案,项目实施仅一年半,这在当时被视为非常激进的方案,但和黄对该计划颇为赞赏,最终挑选中兴为新供应商,部署一张覆盖全国的LTE/DC-HSPA+商用网络。

  奥地利位于东西欧交界核心地带,人均GDP在欧洲排第四位。电信市场竞争激烈。除和黄外,还有其他三家跨国运营商:法国电信旗下Orange、德国电信旗下T-Moible和奥地利电信。

  “和黄对我们在奥地利的项目执行和管理能力存疑:你是一家中国公司,到底能不能在欧洲做好网络交付?”中兴副总裁兼GSM/UMTS产品总经理张建国回忆当时的场景。

  和黄确实有怀疑的理由:中兴当时在奥地利只有寥寥5名员工,主要工作还是销售手机。

  “不可能在每个国家配齐所有人力,因为不知道哪个业务会首先突破,这要求我们要有很高的资源调配能力。”张建国解释。在投标阶段,公司开始评估所需人力资源,同时与外包商接触。中标後,1-2周内主要的项目经理到位,当地团队最後扩充至约150人。

  运营商的不少室外基站安装在居民大厦的露台。而欧洲居民对施工噪音非常反感,这些机柜当初安装上去就费了很大周折,有的地方还动用了直升机和起重机。奥地利物业管制严格, 搬迁一个室外柜需经过层层审批。如果分布在全国的数千个基站都拆除再重新安装,报批的时间成本将使完工之日遥遥无期。

  中兴工程师们显示出了灵活一面:利用原有的线网资源,把基站放进诺西已有的机柜里——机柜还是老的机柜,但里面的产品已换成新的。不仅减少了物业协调的麻烦,还节省了再造机柜的成本。

  据一位参与奥地利项目的员工回忆,4,000个基站遍布奥地利全国,不少还分散在偏远山区,“阿尔卑斯山附近一入冬便是白雪皑皑,汽车根本上不去,只能坐四驱车。一条环山公路看起来近,爬上去却是近百公里。下到山区,随便找个旅馆将就,条件有限,床旁边就是马桶。“

  奥地利项目今年9月完工,比合约规定时间提前三个月交付。这个项目不仅给中兴带来了数亿欧元的大单,还带动了中兴与奥地利其他几家运营商的合作。

  中兴早期在中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进军海外的路线与此类似。“一开始做新兴市场,然後再向欧美突破。如果一开始就定位做高端,质量和服务不一定跟得上,客户也不会认可。”赵云说。

  截止目前,中兴已在全球拿下28个LTE商用合同,与全球90多家运营商开展LTE测试。按史立荣的说法,“主要运营商的LTE测试项目几乎无一遗漏“,仅上半年新增的LTE商用合同数就超过2010年全年,过半来自欧美市场。

  一些投资机构亦对中兴寄予厚望,高盛高华10月对中兴评级为“买入”,目标股价28港元。“中兴在TD-LTE设备和低成本智能手机方面取得稳步进展,这两项业务是支撑我们买入评级的主要因素。”报告作者之一的吕东风称。

  中兴通讯H股最近一日收报23.25港元,今年以来下跌10%;同期香港大盘?生指数下挫21%。

  高盛在另一份报告估计,2012年至2014年全球TD-LTE资本支出将达150亿-200亿美元,并称“中兴获得的LTE市场份额应该比3G高。”

  最後的堡垒:美国市场

  中兴“大国大T”的版图并不完美,还有一个很大的缺位有待填补,这个最後的堡垒就是美国。

  尽管在新兴市场、日本和欧洲颇多斩获,但中国供应商却在全球最大电信市场之一的美国寸功未建。美国政界担心华为与中国政府和军方有关系。华为对此备受困扰,并一再否认。中兴虽然在上海和香港两地挂牌上市,比华为有更透明的治理结构,但与华为一样,它至今都没有在美国达成大笔网络合同或是收购在美国拥有业务的公司。

  中兴能做的只有布局和等待:在消费电子品领域布局,在电信系统设备领域等待。

  本月初,中兴与美国运营商Sprint在纽约高调地推出智能手机ZTE Warp,这是它首次与美国运营商以联合品牌的形式推出智能手机。ZTE Warp是中兴一款热卖机型Skate的美国版本。中兴还与美国运营商AT&T、Cricket联手发布过几款Android手机。2011年前三个季度,中兴终端产品在美国销量同比增长157%。

  “通过明星手机带动局部市场,通过局部市场的崛起带动全球市场。如果欧洲、美国、日本和中国这四个市场能做好,中兴在全球的品牌也就起来了。“史立荣透露,还将本月在法国和英国发布基于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的手机--Tania,但尚未公布在中国的发布计划。

  根据ABI Research、IDC、Strategy Analytics等第三方调研机构发布的2011年第三季度报告,中兴均被列为全球第四大手机制造商。

  不过,中兴财报显示,第二、三季度手机营收大幅上涨,但利润逐步下滑,这被一些投资者视为非常冒险的举措:以薄利争夺市场份额。

  “主观上我们没有刻意为了追求发货量而降价。”中兴手机事业部CTO(首席技术官)阚玉伦对路透解释,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有两个原因:中兴智能手机主要发货市场是中国,而这里的竞争非常充分,导致价格被压得很低;而在欧洲,由于整体经济增长乏力,运营商们对采购成本更加苛刻,亦对手机盈利造成负面影响。

  史立荣在采访中反复强调,现时已不将出货量做为最主要目标,而开始将研发和市场投入重点转向利润率更高的智能手机。“很多价格便宜的手机和市场,我们已经放弃了不少,前几年我们还做的一些低端产品,现在都不做了。”他说。

  大部分中兴手机售价在千元人民币左右,而1,500元-2,000元区间的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欧美市场。阚玉伦透露,明年终端业务的预算中,约60%的资源将投向智能机,中兴希望3-5年内晋升为全球手机厂商前三名,在欧美智能手机占有10%的份额。

  以定制手机起家的中兴,与运营商有天然联系,手机发货量绝大部分由运营商需求带动。但是,这一关联反过来却未必成立,即手机的销售未必能带动系统设备的破局。中兴对此亦有清醒认识。

  “并不是说手机产品合作得多了,运营商就能过渡到来买我们的系统设备,关键还在于运营商和美国政府对所谓的网络信息安全有一个更加客观真实的认识。”阚玉伦坦言。

  过去10多年间,中兴累计在美投资超过3亿美元,在全美10个城市建立分支,在美国的采购量是当地市场收入的5-6倍。“虽然暂时有一些困难,我对美国市场的看法还是积极正面的。系统设备没能进入美国市场,主要还是我们自己努力不够,如果能拿出一些让客户无法拒绝的产品,就有很大的机会进入。”史立荣反思。

  分析师担忧仍无法摆脱价格战

  爆发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已逐渐蔓延成全球性经济危机,金砖四国以外,欧美国家实体经济普遍受到重创。虽然近期欧洲通过解决债务危机的协议,美国经济数据出现暂时好转。但全球经济仍难言乐观。更糟糕的是,沃达丰等国际大T的营业利润近几年来亦出现大幅下滑。

  中兴选在此时将业务重点押宝于海外市场,是不是一个冒险的决策?

  “恰恰相反,和当初华为面临的机会一样,我们认为这次的危机给了中兴一个叩开欧美日主流运营商大门的机会。中兴已成功突破法国电信和日本软银,预计未来将会有更多国际大T为其打开大门,目前的低毛利很快将成为过往云烟。”华泰联合证券的一份报告称。

  质疑的意见则认为,中兴要成为全球第三大设备供应商,必须在30家最大运营商的采购份额中占10%以上份额,而以目前的增长和获单情况,梦想和现实仍有很大差距。

  史立荣亦坦承,过去一年全球LTE的发展没有预料中那麽快那麽大,“这是我们今年有点失望的”。与3G相比,LTE商用范围仍偏小,覆盖人群有限,资本开支远低于3G。

  Mirae Asset近日的一份报告称,为了进入大型运营商的采购名单,中兴仍必须继续打价格战——这与前述美林美银的观点恰好针锋相对。

  “大型运营商如NTT,AT&T,Verizon,Vodafone和Deutsche Telekom都有稳定的供货商,如果要从他们手中获得订单,新进者必须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条件。比如免费更换旧网,压低产品价格,甚至提供融资服务。未来2-3年,新供应商要维持收入和利润的双增长将非常艰难。”报告称。

  中兴还不得不面对与老对手华为的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竞争。在3G时代尝到国际化甜头的华为,近年来从未放缓过海外扩张步伐。并且,与中兴类似,它亦不满足于在电信设备市场的成绩。

  “通用电气在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执掌之下,它的业务要麽就是放弃,要麽就全力投入,在业界获得领先地位。华为的追求也是类似的。”华为副董事长郭平近日在一个专访中对路透表示,希望尽快在企业业务和消费电子业务挤进世界领先公司行列,同时亦不放松在电信设备领域的投资。

  中兴、华为自上世纪80年代先後在深圳成立,20馀年两者的竞争从未停止。华为2010年海外销售收入1,204亿元人民币。同期,中兴海外收入380.66亿元,仅为华为的1/3。只看这份成绩单,华为已将中兴抛在了后面。

  “做百年老店就像长跑,如果是马拉松的话,现在下结论还早。”史立荣说。

  对手提前布局 开辟利润新增长点

  2011年4月27日,华为公司CMO余承东表示,华为已将未来业务发展重心转向企业级客户解决方案和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希望能给公司带来一片蓝海。为配合未来发展新策略,华为将放慢今年的增速。余承东表示,华为今年营收目标是增长10%至310亿美元,而上年增速为24.2%。

  而华为财务一级副总裁陈繁昌则表示,为了未来的发展,公司要投向新的领域,这需要华为控制一些增速。不过华为公司的财务表现不错,允许华为实行这样大规模的转型。

  余承东还表示,华为电信网络业务已成长到相当大的规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亦相当难。

  去年华为的销售收入达280亿美元,同比增长24.2%,超出去年初定下的20%增速目标。

  余承东称,华为已将未来业务发展重心转向企业级客户解决方案和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希望能给公司带来一片蓝海。

  余承东认为,电信设备市场的成长空间有限,未来电信设备市场对华为的贡献大致为300-400亿美元规模。

  在华为去年的总营收中,电信网络设备贡献了1229.21亿元,占比三分之二;而终端和全球解决方案贡献其馀的三分之一。

  余承东表示,华为将在电信网络解决方案的基础上,构建和发展云计算解决方案以及“汇智 简悦”的终端战略,形成包括云计算、网络、终端的端到端ICT解决方案。并以此为依托,将业务领域拓展到企业和个人消费者等市场。

  而华为终端CMO徐昕泉表示,今年华为手机发货量将达6000万台,约为去年两倍。并力争未来三年内手机发货量进入全球前三,收入进入全球前五。这意味着华为将与苹果、HTC、摩托罗拉、等全球手机大厂正面竞争。
1046235000 发表于 2011-12-1 21:40:44
  ——设备商遇到天花板?

  电信设备市场告别高增长高利润时代 增长放缓

  3G网络建设基本落幕,4G大幕尚未拉开,运营商对电信设备需求不断下降,这给设备商造成了强大的压力,是坐以待毙还是积极应对,这是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

  日前有消息透露,全球多家老牌电信设备商正在裁员,其中包括诺基亚西门子,这也引发了业界对电信设备行业的关注。

  2009年被誉为中国的3G元年,为了抢占制高点,运营商在网络上疯狂烧钱抢时间,即便到了2010年,网络军备竞赛也如火如荼,受益最大的国内电信设备商都出现巨幅增长。而表现萎靡的阿朗、诺西以及爱立信,去年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好转。

  但这种增长并不具备可持续性,步入2011年后,3G网络建设基本进入尾声,4G大幕尚未拉开,运营商对网络的投入明显放缓。而从全球市场来看,4G规模商用也尚需时日,这对跳跃式增长的国内电信设备商而言,是不少的考验。

  为了应对运营商对通信设备投入放缓,华为今年将重心转移到终端与企业网市场,而中兴通讯今年也开始积极转型,在全球积极布局LTE的同时开启“全网融合”战略,其云计算与IT经营部已经投入3000多名研发人员,同时,公司将终端提升为公司的战略核心,在海外市场主打自有品牌的智能手机。但是,在产品毛利不断下降的今天,过快上涨的成本支出,必将对它们的利润造成一定的影响。

  触及天花板

  近日有媒体报道,诺西上海分公司一名被裁员工对赔偿金额不满,并认为裁员过程不符合法定程序,这件事被媒体报道后,再次引发业界对电信设备行业的关注。

  从今年8月末开始,诺西大中华区宣布启动裁减240个岗位计划,裁员涉及生产制造、服务、销售及职能部门。而在一个月前,诺西在全球范围内启动裁员,预计有1500人丢掉饭碗。《IT时代周刊》了解到,裁员对象主要为收购摩托罗拉相关资产时转移过来的员工。

  全球设备投资增速缓慢,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这也导致产品毛利率出现下滑。而对运营商而言,也面临同样的问题,随着竞争加剧电信资费的下降,运营商倾向于选择质优价廉的网络解决方案,欧美设备商压力加大。

  电信设备整体处境并不乐观。有证券人士认为,3G建设大潮已过,运营商对4G布局才刚起步,预计在两三年内对电信设备商的贡献很有限。从全球格局来看,每年约为1500亿美元市场容量,随着3G建设大潮渐次落幕,已触及天花板。虽然一些设备商在LTE(长期演进)上有一定技术积累,但很难在短期内有所回报。

  而为了保持竞争力,一些设备商不得不寻找新的增长点,这就导致支出增加,盈利能力受到影响,未来可能会承受较大的压力。

  尽管行业大环境不好,不过,今年前三季度,中兴通讯实现营收582.85亿元,同比增长26.53%,增幅远高于同行平均值。《IT时代周刊》记者从中兴通讯了解到,目前很多员工都在认购公司的股票。

  对于前段时间公司在资本市场表现低迷,中兴通讯内部人士认为,“资本市场大环境不好,是公司股价下跌的重要因素,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善,公司的股价也将会上扬。”

  中兴通讯认为,国内运营商在网络上的投入将较上半年提速,而在国际市场,无线网络扩容和升级、移动宽带建设和智能终端将继续成为市场热点,中兴通讯的盈利在下半年将会有所改善。

  中兴转型

  过去几年,全球电信设备市场极度冰寒,百年巨头北电网络宣告破产,阿尔卡特与朗讯的合并,西门子与诺基亚的结合,都未能产生化学反应,爱立信也陷入低迷,摩托罗拉则在今年把这一业务彻底剥离出去。在满目萧瑟的大环境下,中兴是通信设备市场少数能保持高速成长的。它与华为一道,组成了耀眼的“双子星”。

  2010年,中兴通讯营收为702.6亿元,同比增长16.6%;实现净利润人32.5亿元,同比增长32.2%。中兴通讯不仅业绩高速增长,其在专利上也有大量的积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其官网上公布的2010年全球专利申请情况显示,中兴通讯凭借1863件国际专利申请总量,位居全球第二位。它与华为一道代表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发展方向。

  不过,也有通信专家指出,尽管中兴通讯在专利申请数量上,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但在专利的技术含量上,中兴通讯还需增加含金量。今年,中兴曾在一月之内遭遇两家设备商的专利狙击,并且诉讼之地皆选在欧洲。中兴去年在这一地区的收入贡献达到了公司总营收的20%。

  去年,中兴通讯销售额跻身全球前五。基于快速的发展势头,中兴通讯拔高了自己的目标——未来10年内年销售超过1000亿美元。不过,依目前通信市场疲软的投资现状来看,完成这一目标并不容易。

  中兴通讯为了确保目标的实现,正实施一些新变革。公司副总裁王炜说:“中兴通讯正在逐步加大IT市场的投入,帮助全球电信运营商实现从CT到ICT的转型,从管道提供商到内容提供商的转型。”但中兴通讯要做的,也是所有电信设备商要做的,如何能脱颖而出,这是一个难题。

  中兴通讯向记者透露,从去年开始,公司成立了云计算与IT经营部,设在西安,目前有3000多名员工进行研发。未来,云计算将会成为公司新的战略增长点之一。目前,中兴通讯的云计算部分已经成型并在内部率先展开了运用。

  今年9月22日,中兴通讯推出“绿色云集装箱”解决方案,这就是一款云计算产品,通过它可以较传统模式可以节省30%~70%电力成本,它还可为运营商节省占地面积——该解决方案占地面积仅为传统数据中心的1/4。此外,传统的数据中心部署需要花1-2年时间,采用“绿色云集装箱”解决方案,90天内即可完成交付,效率大大提升。

  豪赌终端

  中国电信设备商拥有相对较低的人力成本,在产品价格方面具有先天性优势,随着它们在技术上差距的逐渐赶上,以及运营商对质优价廉的产品的急切需求,中兴、华为在全球的竞争力大幅提升。从现有的竞争能力来看,相比业务单一的设备商,融合业务的中国厂商,完全有能力开创更大的场面。

  中兴通讯预计今年终端出货量达1.2亿部,其中智能手机发货目标为1200万部。而到2015年,中兴通讯预计终端销售将进入全球前三,并在营收上与通信网络设备相持平。

  为了应对网络设备增长放缓,中兴通讯将终端作为重头戏来抓。中兴通讯执行副总裁何士友就表示,将以手机来带动公司品牌,这种说法当时在公司内部也有很多人不理解。但何士友认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终端的作用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iPhone的成功就大大提升了苹果的品牌形象。

  目前,公司手机产品的营收已经占到总营收的30%。中兴通讯方面也表示,从今年来看,中兴通讯的手机品牌影响力已经大大增加,尤其是V880,这款手机在全球的出货量已经超过500万部,这在国产手机中是未曾见过的。

  中兴内部人士透露,过去,公司终端的主要是为运营商贴牌,今年公司加大了自由化品牌力度。从英国市场来看,中兴手机的市场份额已经占到了10%左右。中兴通讯也做了一系列品牌推广活动,包括在《变形金刚》中植入广告。记者了解到,在整个中兴通讯的品牌宣传费用支出方面,终端部门已经占到了70%。

  公司之前对手机品牌推广较小,是觉得时机不成熟,广告投放效果无法彰显。现在,“ZTE”品牌已经被消费者接受,再辅以广告宣传,那效果就截然不同。何士友曾对本刊表示。

  今年9月,中兴通讯在英国市场推出中兴Skate和中兴Libra两款智能手机,这也是它首次在英国市场发布自主品牌手机。据市场调研机构IDC的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中兴通讯已是全球第五大手机厂商,市场份额由去年同期的3.3%上升至4.5%。

  尽管中兴手机出货量暴增,但由于手机偏向中低端,这类产品毛利本就偏低,从盈利能力来看对拉升公司业绩相对有限。以V880智能手机为例,这款手机的裸机市场价不到1000元,而同等配置的洋品牌,定价一般在1500元以上。

  不过,广东联通综合部人士对记者表示,中兴通讯在品牌上与苹果、三星、诺基亚、摩托罗拉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基于这样一个定价,通过薄利多销,也可以量取胜,同时对智能手机的普及大有裨益。

  但也有分析人士指出,要想在智能手机市场分得一杯羹,中国厂商必须在高端市场有所作为,这对它们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爱立信瞄准托管服务市场

  爱立信全球CEO卫翰思2011年9月透露,爱立信在中国成立全球网络运营中心(GNOC),以进一步增强其电信管理服务交付的范围和能力。而对于其和其主要竞争对手华为的竞争关系,卫翰思则表示,爱立信与华为的业务交集并不完全一致。

  业内人士认为,爱立信在华成立全球网络运营中心,意味着爱立信期望在中国重点拓展电信托管服务市场。

  重点拓展电信托管市场服务

  据了解,爱立信宣布将在华增设全球网络运营中心(GNOC),是爱立信继罗马尼亚、墨西哥、印度之外的全球第四个网络运营中心。爱立信期望通过其全球服务中心集中开展远程交付,最大化地实现规模效益。

  据卫翰思介绍,目前,爱立信在全球拥有6万名服务专家。而爱立信40%的业务收入来自服务,负责管理的网络为8亿多用户提供服务,这一数字较三年前翻了两番。他表示,中国毫无疑问是爱立信在电信托管服务领域最重要的市场,爱立信将不断拓展为运营商提供的服务。

  事实上,早在七八年前,也就是网络设备市场还处于高速增长的时候,爱立信就开始寻找未来能够持续增长的出路,并逐步进入了电信服务市场。在此之后,除了传统的网络部署服务和客户支持服务之外,爱立信还增加了专业管理服务以及咨询服务。

  目前,爱立信在全球已有50000名电信专业服务员工,分布在180个国家,其中约40000人直接面向客户提供服务,另有约10000人在爱立信的全球和区域中心提供远程服务。

  在上述大规模专业人员配备的基础上,爱立信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管理服务提供商,并在客户数量以及收入规模上远远超过诺基亚西门子、阿尔卡特朗讯、华为等其他一线设备厂商。

  不过,由于此前中国运营商始终未能完全开放电信托管服务市场,该领域市场对包括爱立信在内的一线设备商来说还基本是空白,但同时也意味着该领域的市场空间很大。

  目前,随着中国运营商运营思路的转变,这一状况正在逐步改善,去年7月,爱立信与中国移动达成三年期现场维护协议,成为中国移动全部22000个2G/3G(GSM/TD-SCDMA)基站的托管服务唯一合作伙伴,该协议覆盖河北省的中国移动网络。

  无线领域仍为其主要收入来源

  而在无线通信设备方面,尽管爱立信仍旧是该领域的老大,但是其正在面临中国设备商华为的严重威胁。根据华为8月中旬发布的2011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华为上半年销售收入达983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1%;营业利润达124亿人民币。爱立信2011年上半年共实现净销售额1077亿瑞典克朗,同比增长16%,双方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

  在谈到与其主要竞争对手华为的竞争问题时,卫翰思表示,华为与爱立信的交集并不完全一致,其竞争领域主要集中在无线通信基础设施领域,过去4-5年中,爱立信的市场份额仍然在逐年增加。

  卫翰思表示,首先,爱立信的手机业务和半导体业务并没有放到财报中,也就是说,索尼爱立信和ST-Ericsson这两家爱立信的合资公司并没有合并报表。

  而华为的收入中包括了无线业务、终端业务以及其他。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强劲增长的终端业务已经成为支撑华为收入规模的重要力量。

  卫翰思同时援引海外咨询公司的数据表示,目前,爱立信无线领域的市场份额已增长到39%。在移动宽带领域,目前全球50%的智能手机通过爱立信的网络连接至互联网。

  而在4G技术LTE方面,卫翰思表示,爱立信也全面领先竞争者,签订的商用合同和建立的现网数量最多。全球2亿LTE商用网络用户中,1.3亿用户使用爱立信服务。而在截至2011年6月的全球LTE商用合同中,前十大运营商中的七家选择了爱立信作为供货商。

  “此外,爱立信还拥有25%的LTE专利。”卫翰思表示。而据其主要竞争对手华为所公布的数据显示,华为在LTE领域拥有的基本专利份额则在15%左右。

  在TD-LTE领域,爱立信不仅与中国移动合作建立了TD-LTE实验室,并参与试验网建设,同时从澳大利亚NBN赢得了价值10亿美元的迄今为止全球最大TD-LTE商用合同。
1046235000 发表于 2011-12-1 21:41:22
  希望通过诉讼与中兴达成专利授权协议

  对于今年4月份与中兴通讯发生的专利纠纷问题,卫翰思明确表示希望与中兴通讯达成专利授权协议。

  卫翰思表示,爱立信欢迎更多的厂商进入这个生态系统,并且能够获得公平、合理的专利授权许可,即在FRAND的原则框架下,愿意和其他企业达成专利授权协议。爱立信在专利使用方面和主要的基础设施厂商达成了协议,包括中国公司。希望与中兴的诉讼也能达成这一目标。

  “电信业是建立在技术共享上的。爱立信致力于推动生态系统的进步。”卫翰思表示,爱立信一直以来都在着力推动整个移动通信生态系统的进步,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推动开放标准化从而确保市场增长。正是由于跨国、跨公司的技术共享,电信业才能形成巨大的规模效益,从而使消费者能享受到低成本的网络和终端服务。而新的潜在进入者,通过申请获得专利授权,也可以帮助整个行业降低研发成本。

  据了解,目前,爱立信全球拥有27000项授权专利,在关键的电信技术领域拥有排名第一的专利组合,并拥有25%的LTE核心专利。在这背后,爱立信135年来一直坚持在研发上进行大量投资。2010年,爱立信的研发投资达到300亿瑞典克朗。

  华为则转向企业网和终端

  华为的下一个十年

  6月18日,华为高管在深圳首次披露,“今年上半年4万多中基层员工工资已上涨11.4%,占总员工数的36%,下半年还将继续对中高层员工薪酬进行调整,预计工资涨幅5%-10%。”

  曾以“狼性”文化著称的华为,已经走过了市场的初期拓展阶段,在向1000亿美元级公司迈进的过程中,对人才的重视、培养已经成为华为的战略之一。据称,华为员工薪酬一般比国内厂商的薪酬高出1/3左右,不比国际厂商低。

  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是,早在2009年初,在一家欧洲运营商的定制要求下,华为拿出了S7平板电脑的原型产品。彼时,苹果也刚推出iPhone一年半。

  如果当初的华为有足够超前的眼光,那今天的市场格局会不会完全不同?

  今天的华为,仍是一家跟随与挑战型企业。在华为23年的发展史上,华为有怎样的坚持与错判?华为下一个十年的目标已经非常明确,成为1000亿美元级的公司。

  从300亿美元到1000亿美元,华为靠什么?

  牛粪上的鲜花?

  对华为而言,何谓牛粪?任正非讲得非常直白:“我们一直强调鲜花要插在牛粪上,绑定电信运营商去创新。”

  华为起家于运营商市场,大T(全球大运营商)客户一直是任正非以及华为所有员工最最在意的。明确而且贯穿全公司上下的大T战略,让如今的华为已经攻下全球50大移动运营商中的45家,并且成为这些大T的核心供应商。与此同时,华为还与移动运营商如沃达丰、德信、日本的NTT等在全球建立了12个共同研发中心。

  华为在电信运营商市场,已经是名副其实的第二,仅次于排名第一的爱立信,而且2010年的销售额已经开始逼近爱立信。2010年,华为销售收入达1852亿人民币(约合280.6亿美元),仅次于爱立信的308亿美元。相比于2009年两家的差距80亿美元,2010年,华为与爱立信的差距越来越来越小。业界甚至有这样的声音:华为成为电信设备供应商老大,指日可待。

  更为重要的是,当华为与那些曾经是它数倍大的竞争对手,如摩托罗拉、阿尔卡特朗讯、诺基亚西门子等设备供应商的差距越拉越大时,华为的自信心也不断上升。“鲜花要插在牛粪上。”这是去年11月在推出云计算平台时,任正非公开的讲话。

  将运营商比喻为牛粪,比喻成促进华为创新的源动力,话糙理不糙。也许这句中国著名谚语的内涵,在华为的全球45家大T客户中,只有中国的三大运营商领导人才能完全明白。但是,任正非这番“直白”言论的背后,仍可以看到华为在运营商市场的十足自信与不经意间流露出的霸气。

  任正非说:“绑定电信运营商去创新。”华为的确是这么做的。但对华为而言,创新是什么?

  在华为刚开始走出国门,争战全球市场过程中,“穷人”战略、低价取胜的事例并不少见,但能拿下欧洲3G市场,靠的并不是低价,而是创新。在巴塞罗那举办的MWC 2011大会上,华为CMO余承东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回忆道:“2004年底,华为能拿下荷兰Telfort合同的根本原因是华为的技术创新—分布式基站的解决方案。”这是华为在欧洲的第一单3G合同,也是华为征战欧洲的转折点。

  当时华为用了四个月时间,便正式向Telfort提交了一套为其量身定做的分布式基站方案。在华为的方案设计中,Telfort现有90%以上的站点都可以继续利用,总体拥有成本(TCO)比常规的方案节省了1/3。

  据余承东回忆,与Telfort的合作,华为第一次证明了自己不仅拥有价格上的优势,更拥有技术优势。因为在Telfort的方案竞标中,华为的价格并不是最低的。

  与运营商密切合作,发挥自己的技术与价格双重优势,满足大T的需求,并进行创新,这就是最重要的战略。华为一直以来做得非常到位,这也是华为能走到电信设备供应商第二名位置的核心原因。

  跟进者华为,一度进行的是“土狼与狮子的战争”,面对强大数倍于自己的对手,面对跨国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进行的是艰苦卓绝的战斗,并取得了今日的胜利。

  几年前,曾有华为的竞争公司负责人说道:“如果华为认准了一个方向,集中所有资源去做一件事,那会是其对手的噩梦。”在电信设备市场不断地创新,让华为推出了自身的Single解决方案。

  华为的Single战略指的是,通过全IP平台,实现无线、固定宽带、城域网、OSSBSS等网络组织部分的平台化,从而支持不同技术体制的设备。余承东表示,Single战略将使运营商在下一个十年告别所谓的2G3G4G网络演进,一套硬件设备满足下一个十年的运营商需求。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先进的电信设备解决方案让运营商选择了华为,但正是如此先进的设备也让华为无法再在运营商市场挖掘出以往的增长速度。

  不仅如此,就算没有华为的Single战略,也可以会有其他电信设备制造商的某某方案出现,这是电信市场发展的必然阶段。电信技术与设备方案的成熟,让设备制造商的发展速度开始趋缓,天花板已经出现。

  过去的20多年里,华为的确是很好地贯彻了“鲜花插在牛粪上”的创新战略。在电信市场,GSM、CDMA以及3G等多个技术标准都是国外的发明。对华为而言,只有跟进,在大的技术方向上,没有机会创新。所谓的创新,只是局部的、应用方向上的创新。尽管如此,华为的技术专利已经遥遥领先于同行。

  这些年来,华为一直是跟进者、挑战者的心态,跟进电信市场、挑战国际电信巨头企业。而这一心态也让华为错失了机会。

  终端战略:要不要分拆?

  “2009年初,在一家欧洲运营商的定制要求下,华为拿出了S7平板电脑的原型产品。”

  5月的一天,在深圳的一家咖啡馆里,周军(化名)下意识地搅动着面前的卡布基诺,望着远方,语调平静,但眼底里那一丝怅然却抹不去,甚至浓得化不开。

  2007年6月,大洋彼岸的苹果刚推出iPhone半年。iPhone的威力还没有完全爆炸,而日后开启一个市场的iPad尚无迹可寻。

  2007年底,全球3G市场已经全面启动,尤以欧洲为猛,为了吸引终端消费者,欧洲运营商也做了大量的考察,对大屏幕、能上网,并可娱乐、商务办公并能够打电话的终端产品的需求由此而诞生。

  但是,当时世界上尚无此类产品。找谁呢?这家运营商想到了华为。他们对华为一直以来的积极配合、按要求提供方案的能力有深刻的印象。

  华为不负所托,几个月后拿出了今天的S7平板电脑的原型产品。直到2010年初,苹果发布iPad之后,华为人才如梦初醒,其实S7才是世界上第一款平板电脑。

  但世界上没有如果、假设,最终的结果是苹果开创并引领了一个新兴市场,华为仍是一个跟随者、挑战者。

  运营商市场是华为成长的基础,来自运营商市场的需求同样也给了华为很多机会。有些机会,华为抓住了,如电信核心设备的创新。而那些通过运营商市场传来的终端市场的需求,如S7,华为能做到,但也只有这些。

  华为更擅长的是执行力,在华为内部更多的决策也是来自于任正非。

  按周军的想象,华为能有生产世界上第一台平板电脑的机会,却不能抓住这一市场,这是天大的遗憾。“就算没有做到苹果iPad的程度,但至少也要努力去开拓。”但事实上,华为对S7并没有做太多联想。

  华为骨子的DNA是3G、是大T,这是华为在电信市场能够确立地位的根本,也是任正非最为看重的。至于智能手机、3G数据卡等终端产品,其实早在十年前华为就可以向运营商提供。但这一市场一直是华为为运营商提供服务的配套产品市场。

  “就算华为终端在2009年的销售额已经达到50亿美元,占全公司近1/4,但在整个华为,终端产品的地位仍比较边缘化。”周军在去年见到时代周报记者时就如此说道。

  但是,整个市场开始变化,终端为王的特征已经日益显现。现在的华为也开始倚重终端市场。

  电信市场的天花板已经显而易见,一直高速成长的华为也同样开始谋划突破电信的边界。今年4月底,在华为举办的全球分析师大会上,华为宣布,华为基于已有的电信市场,开始向企业市场、消费者市场拓展,要在下一个十年,成为营收达1000亿美元的公司。

  据余承东介绍,未来华为将建立聚焦客户需求的运营商网络、企业网、终端及其他四大运营中心,并分别设立管理团队,通过组织架构的调整,既要保证华为在传统电信设备制造市场做大做强,同时进一步加强在企业市场和消费者领域的作为。余承东也强调,向企业市场以及消费者市场的转型是一个长期过程。

  在华为正式向1000亿美元级公司迈进之前,华为终端已经开始向大众市场延伸。去年底,华为终端发布了“汇智简悦”战略品牌理念,新年伊始,华为终端首批品牌店于1月21日,在北京、上海、深圳的核心商圈同时亮相。一向以运营商市场为核心的华为终端,第一次推出了品牌形象店,开始零距离面向消费者。

  华为终端CMO徐昕泉在接受时代周报的独家专访时强调,过去的华为是一条腿走路,完全主打运营商市场,现在的华为终端开始了两条腿走路,华为终端的做法也可以这样形容:华为终端开始一手拉着王建宙,一手拉着赵本山。

  面向大众的终端市场,包括智能手机、3G数据卡等,这是一个远比运营商设备市场大得多的数万亿美元的市场。当华为1000亿美元的目标始一出现,业内就有分析人士称,在华为的下一个十年,必得倚重终端市场。

  但在终端市场,更大的挑战等着华为,“消费者市场是快速变化的,我们也制定了很多针对大众市场的营销新招,但任何一个新政出台都要经过上面层层审批,多个主管领导会审。有时,因为面向大多的策略与以往在运营商市场的方法非常不同,经常是创华为先河的。但也因为如此,往往不了了之。”

  在周军的介绍中,面向大多数的终端市场拓展之路因为与华为的3G、运营商基因的完全不同,也让华为终端产品经常有志难酬。

  时代周报记者在一次采访华为终端CEO万飚时,他很有感触地说道:“华为当下最缺的是大众市场营销人才,华为还需要成长,我们还需要时间。”

  竞争激烈的终端市场,从市场销量以及市场份额上来看,华为终端已是全球第五大终端厂商,但从消费者的品牌知名度以及美誉度上来看,华为手机的品牌还不能被消费者所熟悉,与第五大终端厂商的地位并不相符。比如消费者在提及手机知名品牌时,至少前五位都不会有华为。

  事实上,华为过去在运营商市场的成功某种程度上也成了未来发展的障碍。也曾有声音称,如果华为能把终端公司分拆出来,成为独立子公司,会更为灵活。华为终端的发展会更快,也会为华为1000亿美元的目标作出更多贡献。但一些华为人士以及周军则对此不予置评。

  企业网:云计算能带来什么?

  “微博实名以来的三五天感受更多的是一种不熟悉不适应的IT力量。和多年来积累的CT(通信)经验(高质量、高可靠、可控可管)截然不同。华为走向ICT最大的挑战也许不是技术和产品,而是我们这些曾经‘成功’的脑袋。”今年1月23日晚,华为高级副总裁丁耘在微博中这样写道。

  不可否认,“成功”的脑袋对华为是挑战,在这之外,还有任正非的“喜好”。

  任正非虽然在华为内部讲话上强调过,“华为终端要成为这个领域重要的玩家,到2012年,销售额要超过100亿美元。”但在几次华为终端的战略型发布活动上,任正非从未露面。老板的态度,不用多说,就在那里。

  相比之下,同样作为新战略方向的企业级市场,则幸运得多。在去年11月,第一次发布云计算平台之际,任正非亲自出席并作了重要讲话。

  任正非对企业级市场的重视,对云计算战略的重视一目了然。
1046235000 发表于 2011-12-1 21:42:05
  “我们在云平台上要在不太长的时间里赶上、超越思科,在云业务上我们要追赶谷歌。让全世界所有的人,像用电一样享用信息的应用与服务。”任正非底气很足,直接挑战思科和谷歌。

  去年,华为建立了全球企业业务部,集中于企业和政府机构。当前,企业和政府正在整合视听系统、电话和互联网,提供包括视频会议等功能,华为进入企业市场时机正好。华为认为,企业业务潜在的市场规模将达“万亿美元”。

  在企业市场,华为2010年年报写道,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已使ICT不再局限于独立的信息通信产业,而将同时推动传统产业实现更加高效的发展,如政府国家宽带、远程教育、智能电网、智能交通、远程医疗、智慧建筑和智慧家庭等等。华为将战略性地加大在企业市场的投入,如服务电子政务、金融、能源、教育和零售等各个行业。

  如华为自己所称,在云平台的前进过程中,华为是绑定电信运营商客户去创新,这是华为做云计算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华为进军企业级市场的关键。华为首先是基于电信运营商需求来做云平台、云应用,与其他厂家从IT走入云有所不同。华为做的云,电信运营商马上就可以实施到客户端,便于客户更加贴近使用和理解云。

  据余承东在采访中介绍,华为公司企业业务去年的营收只有20亿美元,今年的目标是翻一倍,达到40亿美元,并在3-5年内将销售额增加三倍,达150亿-200亿美元。

  在企业市场的竞争对手中,在过去一年 里,思科股价下滑了31%,主要是因为难以维持原有水平的利润,同时还向30个新业务进军,如智能电网、家用网络和数字音乐寄存。任正非挑战思科的可能性非常之大,更何况华为正在秣马厉兵,前不久,华为北美研发总经理和资深总裁约翰·罗伊斯(JohnRoese)说,华为将向新企业部门增加1万名员工,当中包括6000名研发人员。这几乎占华为总员工11万人的9%。

  华为2011年的营收目标是310亿美元。从300亿到1000亿,华为已经给出了努力方向:电信、企业级、消费者市场。相比于成熟的电信市场、与电信市场紧密相连的企业市场,华为在消费者市场的挑战最大,而华为的电信基因也让华为离大众市场最为遥远。

  1000亿、大众市场,还不是华为最大的挑战。如业内分析人士所称,华为如何从跟随者成为引领者,这是华为成为全球顶级企业必须要跨过的、也是必不可少的门槛。如果没有这个创新,就算华为拥有1000亿的销售额,也不能成为真正的重量级企业。

  在云计算发布会上,任正非很有感触地说道:“领路是什么概念?就是“丹柯”。丹柯是一个神话人物,他把自己的心掏出来,用火点燃,为后人照亮前进的路。我们也要像丹柯一样,引领通信产业前进的路。这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在过程中,因为对未来不清晰、不确定,可能会付出极大的代价,但我们肯定可以找到方向的。”

  任正非想让华为成为引领者的迫切心情溢于言表,但任正非更要想一想为何会发生S7错失引领平板电脑的机会。在向下一个十年迈进之际,华为不仅需要前进的方向,华为内部的管理、企业文化都需要全面的升级。

  也如某些分析人士所言,华为需要暂停,清理,从而迎来更大的爆发。

  LTE,诺西最后的救命稻草?

  此次重组,诺西将进一步加强其在移动宽带领域投入,而4G业务必然成为其发展重点。

  诺西首席执行官拉吉夫-苏里(Rajeev Suri)表示:“我们认为,产业的未来在移动宽带和服务领域,我们的目标是成为该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导者。能够使这些网络价值最大化的信息以及让这些网络实现无缝结合的服务能力。尽管有必要对公司的部分业务进行重组,但我们对研发的承诺依然未变,未来几年我们会增加对移动宽带的投资力度。”

  随着移动宽带技术的快速发展,用户应用需求的不断增加,运营商正面临前所未来的数据流量压力,在此环境下,运营商开始加速网络升级。来自GSA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全球已有248家运营商致力推动LTE的商用(包括FDD与TDD),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60%。

  同时,Maravedis的季度报告研究报告显示,目前采用第四代LTE移动技术的运营商正在增加。在第三季度,有35个运营商投入FDD LTE商用。2011年第三季度,诺西斩获了大多数的LTE基础设施合同,占有29%的市场份额。目前,诺西已成为全球50名LTE运营商首选LTE基础设施供应商。

  诺西在LTE领域的优势,除自身技术研发投入以外,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源自对摩托罗拉无线网络基础设施资产的收购。2011年4月,诺西宣布最终以9.75亿美元完成对摩托罗拉解决方案旗下无线网络基础设施资产的收购。此项交易使诺西快速晋升为美国第三大无线基础设施商,并成为日本非本土领导厂商。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收购增强诺西通信在商用LTE解决方案的优势,摩托罗拉此前与KDDI、Zain的LTE订单也被诺西收入囊中。

  截至到今年7月,诺西对外公布的LTE商用合同共计38个,商业合同数量居领先位置。

  在FDD全球范围内规模商用之际,国内TDD也步入了快速发展道路。而诺西对TD-LTE的研发则更为长期深入。目前,TD-LTE的研发主要放在了杭州研发中心。杭州研发中心是诺西在中国最大的研发中心,于2007年11月启动,目前是其全球研发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通信技术创新基地。

  在TD-LTE发展方面,2009年,诺西打通了全球第一个TD-LTE电话,2010年4月,在上海与台北之间打通了首个TD-LTE视频电话,5月,率先成功实现了TD-SCDMA/TD-LTE共模。2010年5月,诺西宣布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研究院合作顺利完成TD-LTE外场测试。测试基于诺西的Flexi基站、LTE的包交换核心网设备(EPC)和第三方终端进行,展现了TD-LTE优异的外场性能。在测试全程中,Flexi基站持续稳定工作,其高效表现得到了现场各方测试专家的一致赞赏。

  2010年4月,诺西在杭州研发中心成立了TD-LTE终端IOT开放实验室,为芯片和终端设备商提供TD-LTE开放的实验环境,推动TD-LTE技术发展和加快相关产业链的成熟;并在6月初将开放实验室推广到海峡对岸,配合中国移动建立了台北4G推进实验室。截至2011年8月底,诺基亚西门子通信成为首家在工信部正式完成和五个芯片厂商互通的系统厂商。

  进入2011年后,中国移动开始加速推进TD-LTE的发展。2011年3月,中国移动决定在上海、杭州、南京、广州、深圳、厦门六个城市建设TD-LTE规模技术试验网以及在北京的演示网,并选定10家设备厂商进行互通测试。在此期间,诺西负责承建杭州规模外场试验网,并于今年9月顺利通过最后一个可选案例的测试,成为首家完成所有第一阶段基本和可选测试案例的系统厂商。

  结语

  设备商的天花板真的来临了么?也许是的,几年前,全球主流的系统设备商大概还有十家,包括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阿尔卡特、朗讯、北电、摩托罗拉、华为、中兴。如今,只剩下了五家。爱立信、华为、诺基亚西门子、阿尔卡特朗讯和中兴,曾经的巨头北电、摩托罗拉从电信设备市场消逝,诺基亚、西门子、阿尔卡特、朗讯尽管选择了合并征战,但仍难以实现盈利。就连始终保持高速增长的华为和中兴,也已经开始分别向企业业务和终端市场转型。或许,在不久之后,还会有几家电信设备巨头消逝在人们的视线中。在有限的市场空间中,除了期待LTE的爆发,转型和拓展其他业务已经成了电信设备商必做的功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