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硫标准变严格 火电企业成本将火速上升

发布时间:2011-11-18 17:57    发布者:Liming
关键词: DCS , 环保治理 , 火力发电系统 , 节能减排 , 脱硫系统
多数火电企业希望政府在火电脱硝一项中能给予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新近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为即将发布的环保业“十二五”规划拉开了序幕。
  与火电企业相关的就是今后脱硫标准将更加严格,脱硝也被提上议程。
  那么,未来脱硝给火电企业带来的成本究竟有多少?以2010年底全国火电装机容量70663万千瓦为基准,脱硝投入设施、场地人员等前期准备将会给火电企业新增超过2000亿元的成本。
  火电企业经营成本上升
  以华电国际为例,火电发电总装机容量约为3000万千瓦,每年消耗煤炭的数量约为8000万吨,企业在脱硫方面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并且每年都在提高。然而,企业用在脱硫设施装备建设上的投入就达到了百亿,后期运营也同样需要投入。
  同时,截至2010年底,全国发电设备容量达96219万千瓦,同比增长10.08%。其中,火电70663万千瓦,同比增长8.53%。
  一位接近中电联的业内人士指出,如此推算,火电企业用在脱硝方面的前期装备等成本将达到2300亿元。
  与脱硝不同,目前在脱硫方面,火电企业各方面的装备运营都比较完善,国家对相关火电企业已经执行了脱硫电价,约为0.02元/千瓦时(含税价)。
  然而多数企业仍指出,国家给予的脱硫补贴是不能够与企业在相关方面的成本投入相平衡的,企业脱硫的成本约为0.03元/千瓦时。其实政府补贴已经占到了企业脱硫成本的50%以上,只是对于如今连续多年亏损的火电企业来说,某一方面成本的上升都会给其带来不小的压力。
  对于多数企业来说,脱硫基本已经进入轨道,而在脱硝方面,虽之前也有提出,但并未全面执行,此次《意见》的提出又再一次把脱硝提上了议程。
 《意见》指出,对电力行业实行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继续加强燃煤电厂脱硫,全面推行燃煤电厂脱硝,新建燃煤机组应同步建设脱硫脱硝设施。
  脱硝的成本不容小觑,对于一个装机容量达到几千千瓦以上的火电企业来说,投入上百亿是肯定的,同时,目前只有发电有补贴,供热也需要脱硫脱硝,但是没有相关优惠支持。
  对于火电企业而言,新政策实施有利有弊。因为即将实施的新标准大幅度提高了火电环保准入门槛,国内现有的大部分火力发电机组都需要更换或重新上马脱硫、脱硝和除尘装置,新政策实施后将会大大增加火电企业的成本,从而加大其经营压力。不过从环境治理的角度来看,新政策实施后,火电企业的环境污染程度将会大幅降低,未来其节能减排压力将会减小。
  专家建议实行国家拨款机制
  “新政策初衷是好的,如何执行是个问题。火电行业本身亏损比较严重,那么脱硫脱硝最好是由国家、企业和银行共同出力完成对其的投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电力行业专家对记者指出,国家采取拨款机制对企业的脱硫脱硝实行专款专用,企业自己负担一部分,同时银行出台一些优惠信贷政策。
  上述专家也提到,最好国家的承担比例在50%左右。
  目前多数企业希望政府在接下来的火电脱硝一项中能给予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同时指出,火电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本身已经高达85%以上,如果再承担上百亿的投入,压力很大。
  而在《意见》中,国家对于脱硝也明确提出,不仅要严格落实燃煤电厂烟气脱硫电价政策,还要制定脱硝电价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发电、余热发电和垃圾焚烧发电实行优先上网等政策支持。
  同时,与脱硫、脱硝相关的产业将得到重点扶植与补贴。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用于环境保护项目,加大对符合环保要求和信贷原则的企业和项目的信贷支持。
  华电国际董秘周连青指出,国家投一部分,企业投一部分,再加上各方面的配套政策,这样就能协调企业的生存和环保之间的关系。
  环保的目的达到了,企业承受的压力也会相应减轻。
  国家给予资金的支持外,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周修杰也认为,未来新政策实施要做到既有利于环保又不至于给企业带来大的压力,不仅需要加快国内电价体制改革进程,同时也要考虑对电厂实施有差别的环保补贴,例如,对于一些脱硫脱销效果较好的企业增加其环保补贴,并调高上网电价等。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目前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国家环保部门制定更加严厉的排放标准已成趋势。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79579-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