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强化尾气排放规定,电动汽车兴起(上)

发布时间:2011-11-10 13:57    发布者:1046235000
关键词: 电动汽车 , 欧洲电动汽车 , 欧洲尾气排放 , 尾气排放规定
         f1.jpg

  “法兰克福车展(Internationale Automobil-Ausstellung:IAA )2011”于2011年9月13~25日在德国举行。各汽车厂商全球首发了89辆新款车,给人们留下了以汽车行业正在逐渐恢复活力的印象。其中,瞄准欧洲尾气排放规定强化,展出了多种类型的电动汽车
  电动汽车(EV)的开发热潮席卷全球。在2011年9月13~25日于德国举行的“法兰克福车展(Internationale Automobil-Ausstellung:IAA)2011”上,各汽车厂商也纷纷展出了全球首发的EV概念车,在为新车上市做准备。
  其中,作为欧洲新动向而浮出水面的,是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EV)和“增程发动机EV”。PHEV是使用家用电源为车载电池充电、可EV行驶一定距离的混合动力车,当电池余量减少时可作为混合动力车行驶。
  而增程发动机EV基本就是EV,电池余量较少时可将发动机作为发电机运行持续利用马达行驶。在本届法兰克福车展上,厂商纷纷展示了PHEV和增程发动机EV(图1)。
  f2.jpg  
  图1:一辆接一辆的PHEV和增程发动机EV
  在短距离EV开发取得进展的同时,作为长距离行驶的现实解决方案,汽车厂商纷纷致力于PHEV和增程发动机EV的开发。很多厂商都展出了预定2012~2014年上市的车辆。
  在追求理想的同时也需要现实的解决方案
  这种情况的背景,是欧洲正在制定较其他地区更为严格的汽车CO2排放量规定。具体为,规定销售车型的CO2排放量平均值,要从2006年汽车厂商平均每辆车的160g/km,到2015年降到120g/km,2020年之前降到95g/km注1)。
  注1)日本已经制定了2015年度将CO2排放量减至140g/km的标准。美国交通运输部也公布了2015年将乘用车CO2排放量减至140g/km的规定法案。
  如果不能遵守该规定,就必须支付超额罚款。例如,如果在2012~2018年间无法达成目标值,每辆新车超过目标值1g/km,汽车厂商需要支付5欧元罚款,超过2g/km支付15欧元,超过3g/km支付25欧元,超过4g/km以上支付95欧元。而且还大幅提高了2019年以后的罚款额度,每超过1g/km就要加罚95欧元。
  因此,汽车厂商开始将其作为首要课题采取CO2排放量削减措施,将全面向市场投放行驶中不排放CO2的EV。然而,因EV的充电电池因性能和成本问题,其配备量存在限制,目前的情况是充电一次的行驶距离在150~200km左右。
  各汽车厂商只追求零排放的“理想解”——EV还无法适应上述规定。因为很多消费者都要求能以与原来的发动机车相同的性能和价格,切实降低CO2排放量的车辆。而能成为这种“现实解”的,就是PHEV和增程发动机EV。
  与EV相比,这两种车型都只需配备少量充电电池即可,在短距离用途中作为EV行驶,不会排放CO2。并且,由于配备了发动机,还能实现与发动机车同等以上的长距离行驶,可消除EV的不安因素。各汽车厂商为了在开始强化规定前的2012~2014年前后上市PHEV和增程发动机EV,目前已经展开了行动(表1)。
                     f3.jpg
  丰田致力于PHEV
  其中,称得上PHEV推进急先锋的是丰田。该公司从以前开始就对EV的普及持怀疑态度。在本届法兰克福车展上也没有展示EV,而是展出了混合动力车和PHEV,摆明了认为这些车辆会是今后主流的态度。
  展示的重点是“普锐斯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rius Plug-in Hybrid)”。CO2排放量为49g/km,较现有混合动力车“普锐斯”的89g/km大幅削减。丰田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计划2012年上半年开始在日美欧销售,年供货目标为5万辆。在德国的售价为3万7000欧元”。
  同时还在美国公布了价格,为3万2000美元。日本最早将于2012年1月以300万日元左右的价格开始销售。
  推进PHEV的不只是丰田。瑞典沃尔沃(Volvo)展出了预定2012年上市的PHEV“V60插电式混合动力车”。CO2排放量为49g/km,实现了与普锐斯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相同的排量值。燃效为100km/1.9L(约52.6km/L),超过了普锐斯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100km/2.1L。配备的锂离子充电电池容量高达12kWh,由此,延长了EV行驶距离,提高了燃效性能。

来源:电子工程网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79090-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