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R的SiRFstarV, SiRFusion 和 SiRFprimaII将定位技术提升至新的水平

发布时间:2011-11-8 17:58    发布者:1640190015
关键词: CSR , SiRFprimaII , SiRFstarV , SiRFusion , 定位技术
CSR, Plc.(伦敦证券交易所代码:CSR;纳斯达克代码:CSRE)日前强化了其在移动和汽车定位市场的领先地位,发布了下一代SiRFstarV架构、SiRFprimaII SoC汽车娱乐信息平台和SiRFusion端对端定位平台。在每年一度的美国LOCATIONS & BEYOND峰会上,CSR向行业顶尖高管展示了其SiRFstarV和SiRFusion产品,将定位技术提升到了新水平。SiRFstarV 和SiRFusion使更多激动人心的新产品成为可能,极大地改善了大量移动室内室外定位应用程序的用户体验。SiRFprimaII则能够极大地改善主流消费者的汽车导航体验。

CSR首席市场官及SiRF 的创始人Kanwar Chadha表示:“无论是局部搜索、社交网络、移动推广或是智能移动助手,定位正在迅速发展成为一种必要的功能,使信息能够从云服务器传递给正在移动用户。无论用户身处何方,室内或室外,在开车或是在散步,更精准和更可靠的定位对于提升大量应用领域的用户体验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从1995年开始,我们的愿景是为通过不断创新将定位技术的便利带给主流消费者。通过SiRFstarV架构和SiRFusion 平台,我们正在冲破障碍,将无缝的定位和导航体验带给消费者,无论他们是在室内还是室外。我们的SiRFprimaII汽车娱乐信息系统的设计宗旨是创造每个人都能负担的,性能非凡的汽车导航、娱乐和增强现实体验。”

SiRFstarV架构

SiRFstarV架构引入了一种定位和导航的新方法。不同于仅仅依靠GPS进行定位,SiRFstarV架构从多种技术中收集实时信息:GPS、伽利略、格洛纳斯和北斗卫星(开始运作时);多种射频系统,如蜂窝网和Wi-Fi®;以及多种MEMS传感器,如加速计、陀螺仪和指南针。然后SiRFstarV架构使用SiRFusion平台将这些实时信息与星历表数据、绘图、蜂窝基站、Wi-Fi接入点位置数据以及其他基于云服务的辅助信息结合在一起。通过融合所有这些数据,SiRFstarV架构能够为室内和室外使用者提供精准的定位和导航,将定位和导航技术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CSR在峰会上现场展示了应用于初期SiRFstarV架构上的SiRFusion平台。

SiRFusion

作为一款突破性的创新技术,旨在增强支持室内室外定位和导航应用程序的用户体验,SiRFusion的自学式、端对端定位平台“融合”了多种射频信号和传感输入,能够连续提供极为可靠和精准的位置信息。当使用者穿越不同的国家、城市、社区、公园、购物广场、会议中心、机场、火车站或其他大型建筑物时,使用SiRFstarV 和SiRFusion的移动产品将能够实现室内和室外导航的无缝转换,帮助他们能够继续使用大量基于位置的服务和应用程序。与其他需要昂贵的人工测量来建立和维护的室内Wi-Fi射频定位数据库系统不同,SiRFusion平台能够通过使用人群源技术不断进行数据库自动更新。

Creative Strategies公司的董事长Tim Bajarin表示:“我们的研究清楚地表明位置技术正在迅速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因为其正在成为消费者使用和依赖的许多移动应用程序的关联要素。SiRFusion平台将会为目前尚属定位盲区的地方提供一盏明灯,并作为一种首次将定位技术延伸至任何室内场所的方法吸引广泛关注。”

SiRFprimaII

SiRFprimaII™为主流汽车市场带来了非凡的导航和娱乐信息系统特性,它整合了一个多重GNSS定位引擎,支持GPS、伽利略、格洛纳斯和北斗卫星,改善导航系统在信号受到遮挡环境中的性能表现。结合SiRFDRive®航位推算软件,无论驾驶者是在密集的城市峡谷、隧道,还是在多层停车场之中,SiRFprimaII都能为其带来无缝的导航体验。SiRFprimaII强大的全新3D图像和视频加速器、ARM Cortex™ -A9应用处理器以及其他主要组成部分将为主流消费者带来终极的导航和娱乐体验。SiRFprimaII的图像和多媒体能力的设计目的同样是将全新的概念,如增强现实技术带给主流汽车市场。车载SiRFprimaII SoC丰富的多媒体功能、触控用户界面和强大的计算能力,结合CSR的连接和音频技术,帮助OEM生产商和ODM生产商将自己有限的资源集中在以具有竞争力的价位创造高差异化、性能丰富的导航和娱乐系统。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78966-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