阚凯力:3G用户数据有水分

发布时间:2010-1-19 10:10    发布者:老郭
关键词: 阚凯力 , 数据 , 水分 , 用户
2010年1月7日,中国的3G产业度过了它的周岁生日。2009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三张3G牌照,此举标志我国正式进入3G时代。

时至今日,国内3G发牌已经一年有余,根据三大运营商陆续公布的数据,目前国内3G用户已超过1500万个,这个数字超出了业内原本预计的 1000万。同时,三大运营商共完成3G网络投资1609亿元,建设基站32.5万个,累计创造就业岗位67万多个,基本实现了3G网络覆盖主要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

一连串飘红的数字似乎说明,3G建设正进入高潮,2010年人们也许可以迎来3G大爆发。然而,当记者采访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时,他却结结实实给3G泼了瓢“冷水”。

“3G用户数字有水分”

如果卖出一个终端就算一个用户的话,那还统计什么用户数呢?直接统计终端出货量就好了。至于这个终端有没有到用户手里,有没有实际使用,没有人知道。

一年前,3G发牌后,本报记者采访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时,他便表示对中国的3G市场不看好,“几千亿投下去,根本看不到效果。”如今时隔一年,当记者再次采访他时,他依然持同样的态度,对于三家运营商报出的数字,他颇不以为然。

根据中国移动给出的数字,截至去年底,TD-SCDMA网络在全国的用户已突破500万,阚凯力对此直喊“吹牛”。“中国移动为了推广3G,曾提出三不政策:不换号、不换卡、不登记,也就是说从电信运营商这端,根本不知道这个号码到底是2G用户,还是3G用户,统计数据怎么出来的呢?”

阚凯力认为,现在电信运营商最多能根据手机厂商的出货量来统计3G用户数,但这个“水分”也很多。“比如,我一个人就可以算3个3G用户。”到目前为止,阚凯力一共有三部3G手机,两部别人赠送的TD手机,如今被束之高阁,还有一部自己买的水货诺基亚E72(WCDMA版)。“更有趣的是,三家电信运营商分别公布的数据,加总后与工信部公布的数据也不一致,说明3G用户的数字根本不可信。”

“3G没有给生活带来任何变化”

“根本没有人用,又从何谈起带来什么影响呢?”

当记者问道,3G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时,阚凯力反问记者,你周围有人在用3G业务了吗?“如果没有人使用,那会带来什么变化呢?”

“3G发展最致命的问题,不是技术,而是应用、需求和市场,从目前来看,这些都没有。”阚凯力始终强调现在并没有好的3G应用,目前各大电信运营商推出的一些3G业务,都不能吸引老百姓。他依然坚持,现在全球3G运营都不成功,日本的NTT Docomo尽管盈利了,却也是用3G网络挣2G应用的钱。

更何况,目前的3G技术很难支撑真正的互联网应用。“1个TD基站能同时让14个用户宽带上网,1个WCDMA能容纳30多个用户,1个 CDMA 2000能容纳20多个用户,而1个基站的覆盖范围起码几平方公里,这么小的容量能够让多少人同时上网呢?”阚凯力说,“肯定网络堵塞。”

现在三家电信运营商推出的3G业务基本类似,可视电话、多媒体彩铃、手机视频、手机阅读器、无线宽带上网,但实际应用效果,的确并不太理想。

“WiFi才是真正能用的无线宽带”

“即使上了4G,其无线带宽也根本无法支持人们并发同时上网,通过移动技术上无线互联网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真正的无线宽带是WiFi。”阚凯力表示,从中国启动3G建设以来,三家电信运营商态度不一,中国移动有钱但不想投入太多,中国联通想投入但没太多钱,中国电信则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想发展的其实是WiFi,而WiFi才能真正实现无线宽带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北京市六环以内方圆有1000平方公里,按照每平方公里需要30个WiFi热点计算,全市大概只要3万个热点便可以覆盖。投资是多少呢?就算1万元一个热点的话,也不过3亿元。如果是3G网络想要覆盖同样范围呢?“30个亿都不够。”

带宽也是阚凯力不看好3G的主要原因。“一个WiFi热点的半径为100米,那么方圆300多平方米内,上网人群可以共享54M带宽。3G呢?”数据显示,目前WCDMA HSPA的理论数值在每秒14M左右,CDMA 2000 Revb版本则在12M左右。

即使是已经开始的4G研究,阚凯力也不乐观。“就算4G基站建设得密集点,覆盖范围按WiFi半径的十倍1000米来计算,那么在这3个多平方公里内,WiFi的带宽总量是540M,4G呢?最多100M。”

“技术原理是不能违背的,就像人类永远无法造出永动机一样,移动技术永远无法超越固网宽带技术,”阚凯力最后说,“上帝都没有给它足够的频谱。”

来源: IT时报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7809-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相关在线工具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