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由科技革命想到科学素养

发布时间:2011-10-3 20:01    发布者:Liming
关键词: 科技革命 , 科学素养 , 评论 , 学术 , 洋教授
最近,关于21世纪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引起很多讨论。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统称,指引发科技范式、人类的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的革命性转变的科技变迁。新一轮科技革命,从科学角度看,可能是一次“新生物学革命”;从技术角度看,可能是一次 “创生和再生革命”;从产业角度看,可能是一次 “仿生和再生革命”;从文明角度看,可能是一次 “再生和永生革命”。
面对新的科技革命,如果我们毫无准备或行为不力,就有可能延缓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而积极应对这次科技革命,我们最需要做的是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

我国是科技大国,但不是科技强国,由公民的科技素养略见一斑。据第18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 2010年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3.27%,仅相当于日本 (1991年3%)、加拿大 (1989年 4%)和欧盟 (1992年5%)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 90年代初的水平。

“科学是国力的灵魂,也是社会发展的标志”。科学素养不高,必然带来一系列问题。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竟然相信吃绿豆、生吃茄子可以治百病,用泥鳅可以治癌症,导致盲目求医,花钱看不了病;有的人不能分辨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对膨大剂、塑化剂、瘦肉精等危害身体还茫然不知;有的人缺乏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导致创新水平下降,创新能力不足。事实充分说明,许多荒谬和无知,都缘于科学知识的匮乏。

国家的振兴,民族的复兴,离不开科学素养的提升。科学素养低的国家和民族,在这个信息社会、创新时代,以及科技革命主导公众生活的当下,必然会走下坡路。我国公民科学素养低,除了公众学科学的热情不足外,也有科普教育落后和科学知识传播不够的问题。

如今,如何提高公众的科技素养,事关公民的生活质量和创新品质,更关乎一个国家的科学发展和创新发展,应引起社会足够认真的思考。如果我们不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用科学理念、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来武装公民的头脑,而继续沿袭陈旧的形式进行科普教育,其效果是有限的。

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是一个大问题,科学工作者包括全体公民都有很多工作可做。首先,个人应学习储备一些基本的科学常识。这样既能更好地与专家的专业讲解 “对接”,也有助于自己做出正确判断,不致于人云亦云、盲目跟风。另外,可以依托互联网进行科普教育。据调查,我国有三成公民是通过网络获得科技信息的,这比5年前提高了近20%。充分利用博客、微博等载体传播科学知识,就是很好的手段。还有,在科学知识宣传的文体上,应尽量活泼些、时尚些,下大力摒弃那种 “科研式”或学术论文样的文体,让公众更易接受。这样,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公民的科学素养提高了,面对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和机遇,我们才能大有作为。

《解放日报》

另:
评论:要改良“洋教授造假”的学术土壤

在各类科研基金申请中,应取消功利的“身份”要求,给每个学者平等的竞争空间。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洋教授柯斯基被一些学者和网民质疑以虚假学术身份招摇撞骗拿课题。其专业技术职称是“副教授”,根本不是他自己声称的“教授”,更不是什么“终身首席教授”。
对此,一些人不理解:在信息时代,一个人的学术经历和学术头衔是不难查证的,为何洋教授弄一个“假身份”,却可招摇过市呢?  

     诚然,如果大学和学术机构要招聘一个货真价实的人才,要弄明白对方的学术身份是不难,问题就在于有些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动机,或不是招聘真人才,而是要一个“身份”。为了引进海外所谓的“顶尖人才”,有的学校主动参与造假,对海外人才的身份审核不严,甚至主动帮其抬高“身份”,以此各取所需——海外人才获得不菲的待遇,各种荣誉;学校获得政绩。
  新华社的报道中提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之前曾进行过一次回应,称“可能是撰稿人将 tenured(终身教职)与endowed chair professor(讲席教授)结合在一起翻译而成的,不太严谨”,由此可见,该校并非不知道其身份,很可能是故意“不严谨”混淆身份。
  “学术身份”造假,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学术不端。其具体操作是,虚构海外学术经历和学术头衔,应聘国内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学术职位,或者申请国内科研基金,入选科研或人才计划。
  这种现象有学者个体和当事机构的因素,但根源却在于目前的学术管理和评价体系——在大学和科研机构中,有多少有“身份”的人才,是评价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指标;国内的科研基金、各类政府人才计划,普遍很在乎申请者的“学术身份”。在这多种因素的“鼓励”下,学者“身份造假”也就屡见不鲜。
  要治理这种现象,首先,在各类科研基金申请中,应该取消过于功利的“身份”要求,给每个学者平等的竞争、发展空间。其次,建立学术同行评价体系,完全用学术标准评价人才,而非由大学与学术机构的行政主导评价。
  我国去年6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已指出,要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
  由此可见,国家已意识到学术行政化管理对学术环境的危害,为此,有必要尽快让《纲要》确定的改革与发展思路落地,只有改革学术管理和评价体系,让学术标准回归,才能恢复健康的学术生态,才能真正有效遏制各种层出不穷的“身份造假”。
  □熊丙奇(学者)《新京报》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5 收起 理由
隐形的猎人 + 5

查看全部评分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77356-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youyou_zh 发表于 2011-10-4 12:56:18
杯具
隐形的猎人 发表于 2011-10-5 12:46:19
有人将今年年中长江中下游特大干旱的成因归咎于长江三峡工程就足以见得国人的科学素养了。
隐形的猎人 发表于 2011-10-5 12:46:39
有人将今年年中长江中下游特大干旱的成因归咎于长江三峡工程就足以见得国人的科学素养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