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亚太区光伏市场前景预测

发布时间:2011-8-8 09:54    发布者:Liming
关键词: 光伏市场 , 亚太区
根据Solarbuzz最新发行的亚太主要终端市场报告,亚太光伏市场将快速成长,占全球总需求的比例预计将从2010年的11%成长到2015年的约1/4。在这区域内的前五大市场- 中国大陆、日本、印度、澳洲和南韩,总计在2011年将有3.3GW市场需求,而中国大陆和日本分居一、二位。

  各个主要亚太区域市场现正经历重要的政策架构变动。中国大陆、印度和澳洲都开始建构并网市场,日本和南韩则面对政策的转换以再度刺激其国内未来两年的需求。随着中国大陆制造厂家的产出达到全球的50%,其国内的需求也分别受到国家和省政府政策的鼓励。2011年中国光伏市场的规模最多可比2010年扩张174%。

  “亚太市场的成长预期很高,特别是在中国大陆和印度有着数GW的项目待安装。然而,最大的挑战来自在不断变化的政策和法规环境中确保这些项目的财务支持。”Craig Stevens, Solarbuzz总经理表示。”如果这些政策成功的帮助亚太区域市场成长,将会有益于减轻欧洲市场补贴削减带来的冲击。”

  以客户类别来说,公用事业类需求将引领亚洲太阳能市场需求的成长,从而取代住宅安装类成为未来最大的客户类别。

  日本太阳能发电成长受到新政策激励

  随着收购电价补贴政策的落实,日本太阳能发电市场预计在2011年至少有1.29GW的新增安装量,相当于 35%的年成长率,与目前低迷的欧洲太阳能市场形成鲜明的对比。非住宅类型的安装虽然还不是安装量最多的类型,但今年成长率却是住宅类型安装成长的两倍以上。在2010年,日本是全球第四大太阳能市场,全年安装量较过去也成长了两倍达到960MW,归功于政府重新启动全面的住宅型补贴及收购电价鼓励。福岛核灾也让日本国内太阳能电池片厂大声疾呼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法案。同时,由国外进口的组件数量也有138%的年成长率,占去年日本组件出货总量的13%。

  中国大陆太阳能发电市场已经准备好突破GW规模

  在中国大陆,大型和公用事业规模的项目随着奖励政策的增加步调,并网安装量预测将在2011年有双倍的成长。在2010年,85%的中国市场需求来自规模大于1MW的项目,而近期青海省的并网收购电价将在2011年更进一步扩大地面型公用事业项目的比重。金太阳计划和太阳能屋顶发电等各项项目仍然继续推进,督促开发商尽快完成安装。江苏省和山东省的收购电价政策也对总体需求有重大的贡献。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政策环境的改善下,以及有将近10GW项目待安装,中国光伏市场将持续强劲的成长一路到2015年。

  印度并网市场强力成长

  并网地面型项目预期将带领印度安装总量成长,估计2011年至少成长两倍。国家太阳能任务(The National Solar Mission)及Gujarat, Rajasthan和Maharasgtra等州政策引领需求成长,这三州的需求合计占印度2011年太阳能市场的70%。为达到2022年之前新增安装量超过22GW的目标,国家太阳能任务批准了2011到2012年间300MW的并网发电安装量,在2011下半年将分配另外300MW安装量。虽然第一轮项目出现了资本投入高、报酬低、管制障碍等问题,未来的项目很可能将重新架构以鼓励较高的成功率。截至2011年六月,并网项目预计至2013年前安装完成的就有1.5GW。

  南韩政策倾向可再生能源配额制

  尽管2011年由于政府回购电价方案的结束导致负成长,透过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的落实,南韩太阳能发电长期的成长潜力仍然稳定。新的可再生能源配额制预期在未来五年可以带来1.2GW的新安装量,但与过去相比这样的成长脚步非常缓慢。在回购电价和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的奖励下调后,2010年大型地面安装型的项目明显放缓,而建筑物类型的太阳能发电项目增长强劲。在南韩政府有意鼓励小型和建筑物型太阳能发电类型下,此趋势还会在未来几年继续下去。

  澳洲太阳能市场不受反复无常的政策影响继续持长

  澳洲政府的最新能源政策提出征收碳税,将在2015年过渡到“限额-贸易“体系。这项新政策紧随几个戏剧性的政策变化,包括主要补贴政策税率下降速度加快,太阳能信贷,和几个州级的回购电价方案的翻盘。尽管澳洲政府试图强势主导太阳能安装需求,2010年市场仍有 431%的成长。由于太阳能发电系统安装成本随着全球模块价格下降的降低、有认证的安装商的增加、以及零售电价上涨的预期,光伏系统的经济性已经大为改善。新南韦尔斯州占 44%的全国市场,但四月份太阳能红利计划的休止使其现在面临市场的瓦解。对澳洲而言,零散和不连贯的政策仍然是太阳能产业长期持续发展的最大绊脚石。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72544-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