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LTE规模试验形成三大结论 测试标准直指商用

发布时间:2011-7-18 10:41    发布者:Liming
关键词: TD-LTE规模试验 , 测试标准
在工信部TD-LTE工作组、“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重大专项”,以及运营商、系统设备商、终端/芯片和测试等各环节厂商的合力推动下,TD-LTE规模技术试验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在中国移动的牵引下,十家系统设备商和三家芯片厂商正展开TD-LTE规模技术试验——
华为在深圳、大唐在南京、中兴在广州、诺基亚西门子在杭州、上海贝尔在上海、摩托罗拉在厦门、爱立信在深圳、新邮通在杭州、普天在南京、烽火在广州提供系统设备,海思、创毅视讯和高通提供测试终端,TD-LTE规模技术试验稳步进行。   规模技术试验三步展开
  根据工信部TD-LTE总体规划,2009年为TD-LTE概念验证阶段,2010年为技术试验阶段(MTNet和北京怀柔、顺义外场),2011年则进入多城市规模试验阶段。近日,记者从参与TD-LTE工作组获悉,TD-LTE规模技术试验分三个阶段展开。
  第一阶段,规模技术试验正式启动。2010年12月,工信部正式批复“TD-LTE规模技术试验总体方案”,同意TD-LTE工作组牵头在六个城市开展TD-LTE规模技术试验。2011年1月18日,工作组召开了TD-LTE规模技术试验启动会,发布《TD-LTE规模技术试验总体方案》,明确了TD-LTE规模技术试验的目标、计划安排、试验内容、建设规模、覆盖要求、规范体系和考核指标等事项。
  第二阶段,规模技术试验工作会议召开。2011年5月13日,工信部在北京召开TD-LTE规模技术试验工作会议,时任工信部副部长奚国华出席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对进一步推进TD-LTE研发产业化,做好规模技术试验,加快开发TD-LTE/TD-SCDMA/GSM多模芯片和终端,促进 TD-SCDMA与TD-LTE协调发展等重大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工信部有关司局,相关省市通信管理局、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电信研究院,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TD-LTE相关企业、TD产业联盟等单位的主管领导和项目负责人员共140多人参加了会议。
  第三阶段,规模技术试验的工程建设全面展开,测试工作同步启动。2011年3月下旬开始,TD-LTE规模技术试验六个城市的工程建设陆续展开。5月份,华为、大唐、中兴、诺基亚西门子、上海贝尔、摩托罗拉、爱立信已完成大部分网络建设,各部分测试工作已同步启动。6月2日和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司长闻库和中国移动副总裁李正茂一行赴南京、杭州,对TD-LTE规模技术试验的工作进展进行调研和指导。
  中国测试进展受全球瞩目
  从去年末规模试验启动以来,TD-LTE产业化推进和研发技术试验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TD-LTE产业群体和工作组成员单位正不断扩大。
  TD-LTE工作组人士告诉本刊记者:“我国开展TD-LTE测试验证以来,TD-LTE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产业界的广泛关注,国际上一些著名运营企业和研发制造企业纷纷来访和参观,并表达了参与TD-LTE研发和加入TD-LTE工作组的积极愿望。为了进一步壮大TD-LTE产业链,经工信部科技司同意,TD-LTE工作组采取更加开放的态度和工作方式,在原成员单位基础上,凡提交产品样机确认参加TD-LTE研发技术试验的国内外研发制造企业,均可按照自愿原则申请加入TD-LTE工作组,全面参与研究制定规范和测试验证等工作。照此原则,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摩托罗拉(系统)、三星(系统)、高通、Altair、Sequans、英特尔、诺基亚、摩托罗拉(终端)等公司已正式成为TD-LTE工作组成员或观察员单位。”
  在工信部的统一领导下,TD-LTE工作组、系统企业和芯片企业共同努力,工作日及休息日连续轮流作业,夜以继日、加班加点,采取“5+2”、“白加黑”的工作方式,大大加快了TD-LTE系统和芯片的开发完善进程。
  记者从TD-LTE工作组获悉,2010年8月至2011年5月,工作组已基本完成了华为、大唐、中兴、上海贝尔、诺基亚西门子、爱立信、摩托罗拉、普天、新邮通、烽火共十家系统企业的2.6GHz单系统测试;海思和创毅视讯两家芯片厂商则完成了自身测试及与十家系统的互操作测试,高通完成了自身测试及与两家系统的互操作测试;中兴微电子、Altair、Sequans、意法爱立信、重邮信科、联芯和展讯等其它芯片厂商正在加紧研发完善和调试测试。
  七城市跑马圈地,加速竞逐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杭州、厦门,在我国经济增速和综合实力最强的7个城市,中国移动正联合我国乃至全球顶级的ICT供应商,展开紧锣密鼓的TD-LTE大规模测试,各大主设备商大多围绕各自城市展开跑马圈地。多个供应商告诉本刊记者,TD-LTE规模测试目前即将进入到新的阶段,在测试的深度、广度和精度上将再进一步。
  上海贝尔副总裁、移动网络及LTE解决方案部负责人赵群告诉记者,上海贝尔第一批成功通过由工信部和中国移动共同组织的TD-LTE终端互通性测试,被选中在上海进行TD-LTE大规模试验网部署。上海贝尔和中国移动在TD-LTE展开了一系列紧密合作,包括标准、产品规范、应用模式、概念验证的测试和试验,目前已完成核心网及部分无线基站部署,并于5月2日顺利实现First Call。目前测试第一阶段,上海贝尔将部署约110个TD-LTE基站,覆盖张江高科技园区和陆家嘴金融区。
  中兴通讯TDD产品线副总经理姚磊则告诉记者,在工信部3月24日正式宣布开始启动试验网工作后,中兴通讯为广州移动提供核心网、无线设备、终端等端到端方案;中兴采用全景组网方案,在广州13平方公里的覆盖区域内包含了2个CBD、2所高校、10个隧道、7个体育场馆、4条城中村、600多座 30层以上高楼、十几条重要干道以及珠江水域等各种典型场景。双方于4月初开通了规模外场的第一个高速数据业务,并于5月30日完成测试区域开通,6月 30日完成全网优化,计划9月30日完成第一阶段测试并进入TD-LTE规模试验网络建设的第二阶段。
  爱立信市场与战略部王世琪告诉本刊,爱立信在深圳的网络建设总体规模为100个左右的室外站和10个左右的室内分布系统;4月6日,爱立信实现了TD-LTE数据呼叫,深圳由此成为第一个开通TD-LTE业务的试点城市;目前爱立信已完成了核心网和大多数无线基站的安装,并于6月底完成了所有的建设安装调测工作,
  与此同时,大唐移动6月在南京完成了核心网测试,实现了大部分基站的开通。华为则在深圳完成了室内外关键技术和外场测试,并建设完成了85个基站,开通了近70个基站。诺基亚西门子则在杭州和厦门也成功运行了TD-LTE大规模试验网络,并实现了100Mbit/s的峰值下载和上传速率。
  测完四大领域形成三点结论
  记者从TD-LTE工作组获悉,截至2011年5月底,工作组主要针对四大部分内容展开了TD-LTE研发技术试验测试,即单系统/单芯片测试、芯片与系统互操作测试、关键技术测试、外场组网测试,并进行了及时的技术总结,形成了以下三点结论。
  其一,主要TD-LTE系统设备商均设计了全新的基站设备平台;十家系统厂商完成了室内单系统测试,测试结果良好,系统性能和算法优化显著改善;设备运行总体比较稳定,但部分系统厂商在外场测试中反映出算法性能和设备稳定性还存在差距的问题。
  其二,TD-LTE芯片的研发企业众多,新兴的芯片企业研发进度较快;不同芯片企业的测试结果差异较大,整体还需要加快研发、整合版本、优化性能和加强互操作;应加快推进终端一致性仪表开发和验证工作。
  其三,TD-LTE率先采用了MIMO多天线和智能天线相结合的先进技术,在研发实现和测试方法上均有所突破。
  中国移动设计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蒋远告诉记者,在第一阶段工作组完成四大领域测试、形成三点结论之后,六城市核心网测试基本结束,目前正进入无线网测试阶段,之后将开始终端、多天线、室内分布系统等方面的测试。而在规模测试立项之初,工作组就确定了900多项测试内容、300个测试用例,根据计划,300测试用例计划于9月末结束。
  Link:工信部高层关注TD-LTE发展
  2011年4月19日,工信部党组书记、部长苗圩率领有关司局领导到工信部电信研究院调研,并视察TD-LTE研发技术试验的工作进展。苗圩一行听取了电信研究院在推进TD-LTE国际标准、试验验证和组织产业化等方面的成果汇报,并在MTNet实验室参观了部分系统设备商和芯片厂商的TD- LTE高速无线宽带业务演示。
  2011年3月2日,原工信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奚国华率领有关司局领导前往怀柔和顺义,听取TD-LTE最新工作进展汇报,视察TD-LTE 研发技术试验的外场测试现场。奚国华详细了解了TD-LTE研发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研发技术试验和国际化发展的最新进展情况,并乘坐测试车分别体验了五家系统厂商和三家芯片厂商的TD-LTE移动路测和定点测试系统。
  2011年6月及7月,工信部科技司司长闻库率中移动及产业链各方高层考察六城市试点建设情况,目前已考察了南京、杭州、广州、深圳等四个城市。在6月2日南京调研期间,闻库指出,TD-LTE规模试验要讲科学性,也要讲效率,各参加单位要严格遵守测试规则,认真完成所有测试项目,不搞迁就通融,要真实反映试验结果;同时要注重TD-LTE整个产业链的同步、协调发展,并勉励芯片和终端制造企业抓住机遇,积极进取。

《通信世界周刊》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70988-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