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瑞达”RFID车辆稽查系统解决方案

发布时间:2011-7-12 13:46    发布者:Liming
关键词: RFID车辆稽查系统 , 瑞达
在我国不同城市里,黑车非法运营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据调查,仅北京就有超过7万辆黑车非法运营。一个月下来,其逃缴的各种税收和各项交通规费至少在7000万元以上。同时,黑车的非法运营行为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客运经营秩序,损害了合法经营者的权利。近年来,各地陆续出现的运营车辆规模性罢工,闹事等现象,给政府形象造成了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黑车的猖獗更给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如何有效的打击黑车,维护城市形象成为执法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现有执法手段主要通过人眼识别,效率低,取证难,对于做假程度高的车辆往往难以识别。而GPS定位系统在城市密集路段信号衰减严重,覆盖区域有限,通过RFID技术进行车辆稽查正好可以弥补现有系统的不足,大幅提高执法效率,也是未来城市车辆管理的发展趋势。

中盛高科长期专注于物联网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专门针对目前城市车辆现状,与英国牛津大学无线通信实验室,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共同合作研发了新一代‘瑞达’车辆稽查管理系统。通过在车辆上安装名片大小的有源远距离电子标签,后台管理中心和数据服务器适时将相应信息(如黑名单)下传至各稽查系统(如手持机读卡器或移动车载设备),当非法车辆经过时,稽查系统对比信息后会立刻自动报警,执法人员可及时实施拦截检查或通知下一路口执法人员实施拦截检查。

与之前的RFID车辆稽查系统相比,新一代‘瑞达’车辆稽查管理系统采用国外最先进的处理芯片和改进的射频发射电路,解决了射频信号不稳定,易受环境干扰的特点,通过定点,移动,人工三种方式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不停车稽查,并结合视频摄像功能方便随时取证。值得一提的是,‘瑞达’电子标签摆脱过去电子标签功能单一的特点,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创新加入验钞功能,用户只需将钞票贴上去一秒便可立辨真伪。同时还具有温度显示功能和报警功能。

案例

江苏省某市客车交通稽查系统

系统组成

系统有硬件设备和软件平台两部分组成。
20110712103818557.jpg
图1. 系统工作示意图

硬件设备

有源车载电子标签:安装在每辆合法车的前挡风玻璃上(车内),标签内存储着全球唯一对应的ID号,并可扩展存储车牌号,车主信息及运营信息,是车辆营运合法性的凭证。

手持稽查设备:配备给执法人员,在车辆拥堵,稽查车辆无法进入或秘密稽查时手持检测车辆的合法性。WinCE系统,支持二次开发和数据库导入。

车载稽查设备:车载电子标签读写器,同时结合摄像头,稽查取证一步完成,方便巡逻稽查。

定点稽查设备:安装在红绿灯等车辆密集路口,可以结合现有电子眼,GPS完成无人稽查。

电子标签发行器:将车辆相关的信息资料写入电子标签。
20110712103818254.jpg
表1.电子标签技术参数
软件系统

电子标签管理系统:对稽查信息的实时记录,下载和更新管理功能以及对电子标签的发放、注销、年检、挂失进行管理。
20110712103819363.jpg
图2.系统管理软件图
系统工作方式

每部合法运营车辆上均安装一张‘瑞达’电子标签。电子标签会不断的发射微波信号,当在附近的远距离读写器接收到信号后,远距离读写器通过GPS/GPRS与控制中心进行信息对比自动识别判断卡片的合法性(或与提前下载在读写器里的信息进行对比),如果合法,则允许放行,否则读写器即报警提醒。

稽查方式分为定点,移动,人工稽查三种。

定点稽查:通过固定在红绿灯支架或灯杆上,对过往车辆进行稽查,同时具有车流量状况监测的功能。

移动稽查:通过安在稽查车辆上方的移动稽查设备,对100M以内的车辆合法性进行检测,若有黑车经过,则立即报警,同时摄像头配合工作。

人工稽查:执法人员配备手持设备,遇到行驶的营运车辆时,只需按手持稽查设备上的稽查按键,无需拦截停车,在 1 秒钟内即可反馈该车是否为非法营运车辆。

系统突出优势

1. 执法车及营运车辆在 120 公里时速行驶时,稽查系统能在100M以内准确识别,准确率高达99.9999%。

2. 采用国外最先进芯片和改进的射频电路,识别能力强,信号稳定,1秒内可以识别2000张电子标签。

3. 该电子标签一旦被非法拆卸就会发出报警,只有被授权的人才可以将其拆卸,标签被拆卸后存在两种处理方式,一是标签报废,二是将标签重新授权,进行再利用。

4. 采用目前唯一未被破解的3D光学防伪技术,快速安全辨别钞票真伪。采用世界最先进的液晶测温技术实时显示室温,同时具有电量提示功能和呼叫报警功能,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5. 防伪性能极高,每张RFID标签都有全球唯一ID号码,而且是不可修改的,标签内部通过加密算法。

6.工作环境-25℃~70℃,防水防震,抗电磁干扰。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70782-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