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互联网让新闻更具参与性社交性

发布时间:2011-7-11 13:19    发布者:1770309616
关键词: 参与性 , 互联网 , 经济学人 , 社交性 , 新闻
现在,新闻行业正在回到类似咖啡馆时代的场景。互联网让新闻更具参与性、社交性、多样性、争议性,再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胜景。这将对社会和政治产生深远的影响。在300多年前人们都是通过口碑或者信件传播新闻,传播场所为小酒馆或咖啡馆,形式为小册子,简报和大活页。
1138030434762765.jpg


咖啡馆非常适合轻松自由的对话。 1833年第一份大众报纸纽约《太阳报(Sun)》问世,这一切随之改变,该报纸通过放置广告削减新闻成本,从而让广告主获得更多受众。当时美国最畅销的报纸每天只能卖出4500份,而《太阳报》销量很快达到了1.5万份。这份便宜的报纸,加上后来出现的广播和电视把新闻从一种双向对话变成了一种单向广播,媒体由少数几家公司控制。   现在,新闻行业正在回到类似咖啡馆时代的场景。互联网让新闻更具参与性、社交性、多样性、争议性,再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胜景。这将对社会和政治产生深远的影响。
  向西
  在全球大部分地区,大众媒体方兴未艾。从2005年到2009年全球报纸发行量增长增长了6%,印度等国家需求尤为旺盛,目前每天报纸销量达1.1亿份。但这些全球数字掩盖了发达国家报纸阅读量骤降的趋势。
  在过去十年间,在整个西方世界,人们开始放弃新闻报纸和电视新闻,开始通过截然不同的方式参与活动。最出人意料的是越来越多普通人开始参与编纂、分享、过滤、讨论和传播新闻。Twitter允许人们在任何地方报道眼前发生的事情。机密文件被发布到网上,一传数千份。阿拉伯起义和美国龙卷风的手机视频被发布到社交网站上,并被电视新闻广播引用。日本地震期间的一段业余视频在YouTube上已经被观看了1500万次。众包项目把读者和记者聚到一起,一起筛选文件,其中包括英国政客的财务数字和萨拉·佩林的电子邮件。社交网站帮助人们发现、讨论并分享新闻。
  挑战媒体精英的不仅仅是普通读者。Google、Facebook和Twitter等科技公司已经成为重要的新闻渠道。名人和奥巴马、雨果·查韦斯等世界领袖开始通过社交网站直接发布更新;很多国家开始通过“开放政府”计划提供原始信息。互联网让人们可以阅读全球各地的报纸,观看全球各地的电视,英国报纸《卫报》的海外在线读者数已经超过了英国本土。互联网在短期内催生了新的新闻提供者,比如独立博客和Huffington Post等新闻聚合网站。互联网带来了全新的新闻方式,比如维基解密(WikiLeaks)给爆料者提供了匿名发布文件的方式。新闻已经不再控制在BBC 等媒体机构和国有渠道手中。
  我搭台你唱戏
  实际上每个自由派都应该庆祝这样的事情。一个参与性和社交性更强的新闻环境,加上新闻来源的多样性和广泛性,这是件好事。过去只能依靠《休斯顿纪事报》解读世界的人现在可以通过不同的来源收集信息。全球各地的独裁者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那么,很多人会问,如果记者的工作没那么稳定该怎么办?会出现两种担忧,殊途同归。
  第一种担心是失去新闻问责制(accountability journalism)。在平面媒体中,收入的减少已经导致新闻调查和以及本地政治报道的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
  但传统新闻本来在道德上就没有新闻记者想象中那么正直。英国的《世界新闻报》被曝入侵用户的手机,这是很传统的丑闻。与此同时,互联网正在催生新型的问责制。越来越多的非营利机构,比如ProPublica,Sunlight Foundation和维基解密,开始填补监管媒体没落留下的空白。这种问责制尚未成熟,但其活跃程度和实验研究比较乐观。
  第二种担忧是党派之争(partisanship)。在大众媒体时代,本地垄断者通常不得不保持相对的客观性,从而吸引更多读者和广告主。在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世界里,金钱似乎正在唤起人们的偏见,因此,保守的美国有线新闻频道福克斯新闻所得利润超过了CNN和MSNBC利润之和,后两家新闻机构则没有那么尖锐。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党派新闻受到了人们的欢迎。过去很多人,尤其是右翼美国人根本看不到反映自己观点的电视新闻,因为美国大部分电视被左倾派系控制。但随着新闻的观点性越来越强,政治新闻和事实新闻都在遭受挑战:有些保守派美国人坚持认为奥巴马诞生在美国之外,另一些人则拒绝接受加税。
  那该怎么办呢?从社会学角度讲没什么可干涉的。新闻业的转变是无法阻止的,阻止其转变的行为注定会失败。但个人可以采取措施消除这些担忧。作为新型新闻的生产者,他们可以恪守事实,保持来源的透明性。作为消费者,他们可以在口味方面更加包容,但不放低自己的标准。这场变革的确引起了人们的担忧,但互联网时代这种嘈杂、多样、吵闹、争论、尖锐的新闻环境有很多地方值得庆祝。咖啡馆回来了。欢呼吧。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70712-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