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多功能智慧路灯杆方案应用

发布时间:2020-3-27 20:21    发布者:xmjxabc
关键词: 智慧路灯
一、项目背景
智慧城市要求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在这个过程中,迫切需要一个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发布的载体。路灯作为城市中密度最大、数量最多的市政设施之一,最适合作为智慧城市的载体。多功能、多应用的智慧路灯杆,可根据不同业务场景需求量身定做,集成相应功能。
二、系统目标
智慧路灯系统除了实现节能、环保、智能的照明系统外,还可承载各种应用系统:如环境监测、LED信息发布系统、充电桩、视频监控等系统,承担了基于智慧城市建设目标的物联网感知入口和服务大众的出口,成为智慧城市前端的信息中枢,也可应用于公园、小区等小范围的应用场景,形成服务闭环,实现提升管理效能和更好地服务大众的目标。


三、系统原理
1、感知输出设备:
即负责前端数据感知和相关输出的设备,包括照明灯、各类传感器、一键报警器、摄像头、音频广播、LED屏等设备。
2、通信控制设备:
即负责感知输出设备的数据采集、通信和控制的设备,按环境和业务需求可选路灯专用网关、工业路由器、RTU、数采仪等。
3、数据指令流程:
通信控制设备下端通过RS232、RS485等接口与感知输出设备连接,实现数据的采集和设备的控制。通信控制设备上行通过4G或有线与平台系统通信,实现数据和指令的实时传输。


四、系统功能
1、照明控制系统
a、单灯/等群控制
多种控制方式,可按单盏灯或群组远程开灯、关灯、调光。
b、节能控制
按场景需求定义策略,实现智能化节能效果,延长灯具寿命。


C、设备监测告警
对每一盏灯的工作状态、电流电压、故障等信息进行“在线巡测”。
d、数据分析
历史数据分析,根据业务需求分析能耗情况、亮灯率、故障率等。
2、环境监测系统
各类传感器监测数据通过通信控制设备传送到云平台,实现实时对PM2.5、PM10、噪声、温度、湿度等数据的自动采集、分析以及存储。


3、充电桩系统
与平台实时通信,实时探测与平台的连接状态、控制器状态和账户余额状态等,对异常情况进行实时的流程控制,保障系统的高可用性。
平台实时监测前端电气参数(电压、电流、电能等),可设置告警规则,监控前端设备状态,以便设备出现异常时可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4、LED显示屏系统
支持显示传感器实时监测的数据如:PM2.5、噪声、温度等,为市民提供实时的环境信息。平台支持管理播放素材,平台可设定规则推送图文、视频信息,如场所通知、政策动向、商业广告等。


5、视频监控系统
实现摄像头的统管理,管理人员可通过电脑、手机,调阅实时视频、云台控制、回放视频、及远程存储视频等。


6、广播系统
平台支持管理音频播放素材,支持智能定时播放背景音乐、电台广播 、通知信息,也支持播放实时的寻人寻物启事等。


7、紧急救助系统
与公安系统联网,市民如遇紧急情况时可按下灯杆上的求助按钮,监控中心根据视 频监控具体情况联动公安、医疗、消防等救援单位。


五、智慧路灯云平台
平台特点:
管理一张图、模块化部署、智能化运维;
功能灵活选配、联动运维、分权管理、扩展性强。


六、智慧路灯网关
1、TG452 一代智慧路灯网关
Flash + 超大内存设计,可扩展内存;
防浪涌系统,电源转换系统,交流/直流电源控制和计量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网络路由和交换系统,以及灯控系统等;


可接入照明、安全监控、无线覆盖、广播、信息发布、环境气象监测、应急报警、市政设施监控、充电桩等信息采集传感器及传感设备的电源远程监控及能耗监控;
特制金属外壳,适应各种恶劣环境、高温潮湿环境,可持续有效联网,稳定无间断连续工作。
2、TG464 二代智慧路灯网关
支持人脸识别、视频深度分析、支持路灯集中控制让灯杆更智能,接入设备控制更精准;
4路PoE供电,部署简单,高性能的工业级ARM高端处理器,Linux 操作系统,集成Python开发环境和C语言开发环境;
网关设备断线重连、断电重启时,采集数据不会丢失,网关会将之前采集到且未发送成功的数据,在网络恢复时候进行再次发送;


可外接PLC载波ZigBee/LoRa等单灯集中器,实现非智慧杆路灯的单灯集中管理;
更强的控制系统,可同时调控多个接入设备,进行远程定时、定点、定量进行控制;
边缘计算,整合数据采集、处理、执行,实时分析,安全高效;
无需驱动,即插即用。可快速集成公共广播、LED屏、视频监控、充电桩、环境传感、气象传感、5G基站等,让智慧灯杆集成更便捷。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582582-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