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传感器和二氧化碳传感器在烟叶气调存储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9-4-25 16:51    发布者:凤凰火
关键词: O2传感器

烟叶的经济价值一直相对较高,中国是一个生产烟草的大国,对烟草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烟叶的储存规模也在逐渐扩大。一般在收割和烘烤烟叶后,为了去除烟叶的气味减少刺激,提升香气质量,调和化学成分,改善烟草的可燃性量,烟叶必须先醇化或发酵才能用于生产卷烟。
烟草醇化分为人工醇化和自然醇化。人工醇化速度快,但醇化效果差,目前很少使用。自然醇化是根据一定的要求在存储区内堆放烟叶,控制存储环境内的温湿度进行醇化。醇化时间一般为一年,最长为三年。自然醇化效果相对较好,但也有严重的不足,如出现烟叶生虫、发霉、板结等问题,严重影响烟草质量和品相。
事实上,每支卷烟的生产都需要相关企业投入大量资金,为了确保卷烟的稳定均衡生产,大部分资金用于增加卷烟库存。若烟叶管理完善,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如果管理不当,也可能给公司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同时,烟叶的贮藏过程也是烟叶的自然醇化的过程,保证烟叶醇化质量可以为卷烟企业提供优质烟叶,由此可见烟叶对存储条件是有很高的要求的。
微信截图_20190425111113.png
在烟叶贮藏防虫防霉中,一些研究发现,烟叶中害虫和霉菌的存活率与氧和二氧化碳浓度以及温湿度密切相关。正常空气成分是:78%氮气、21%氧气、1%其他气体和惰性气体。当空气中的氧浓度低于7%时,成虫很对处于“假死”状态;当氧气浓度低于4%时,大多数成虫已经死亡;当氧气浓度降至2%以下时,经过一段时间后,各种害虫和好氧霉菌都会被杀死。
当氧浓度为21%并且保持不变时,二氧化碳浓度越高,抑制霉菌生长和繁殖越有效。当二氧化碳浓度达到20%时,大多数霉菌死亡;当二氧化碳浓度达到50%时,所有霉菌都死亡。氧浓度越低,所有霉菌死亡所需的二氧化碳浓度越低。而OFweek Mall通过市场调查发现近年来出现的气调存储技术能够通过控制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使害虫和霉菌失去生存条件,达到杀灭昆虫和霉菌的目的,这比药物更有效。与此同时,OFweek Mall还了解到为了更好的存储烟草,在使用气调库存储的过程中需要对O2和CO2的浓度进行监测,可以使用相应的氧气传感器和二氧化碳传感器来监测O2、CO2浓度变化,使得烟草存储环境一直在一个稳定的状态下。Lox-0氧气传感器和MINIR就经常用于气调库中:
英国SST 荧光氧气传感器 (O2传感器)-LOX-02/LOX-01  介绍:
LuminOx 是应用荧光猝灭原理和出厂校准的氧传感器,用于测量环境氧分压( ppO2)大小。外加气压传感器可以让传感器输出氧气浓度值和气压值;结合了电化学传感器传统上低功耗的优势,非消耗传感原理使得它具有更长的寿命。
LOX-02..jpg
LuminOx 有氧压和温度补偿,使得它可以准确工作于宽环境范围而无需额外的补偿系统。不像其他传感器技术,LuminOx 非常稳定和环保,不含铅或其他任何有毒材料,并且不受其他气体交叉干扰的影响。
英国GSS大量程红外二氧化碳传感器 (CO2传感器)-MINIR/ExplorIR-M 描述
红外二氧化碳传感器/CO2传感器MINIR 是具有超低功耗(3.5mW)和高性能的CO2传感器,是应用于电池供电产品和便携式设备的理想选择;基于 IR LED 专利技术和创新的光路设计,使 二氧化碳传感器MINIR成为低功耗的 NDIR传感器;并可选配温度和湿度输出。 MINIR 是 GSS 公司第三代产品,是 IR LEDCO2 传感技术的领导者。
最后OFweek Mall给大家详细说一下气调技术原理:气调存储技术是通过添加N2或CO2等气体,也可以放置气体调节剂,改变储存环境的气体成分,打造低氧状态的储存环境,杀死烟叶存储中的害虫和好氧霉菌,从而提高烟叶生产的品质和水平。
相关传感器分类:
氨气传感器丨二氧化硫传感器丨一氧化碳传感器丨臭氧传感器丨氧化锆氧气传感器丨超声波传感器丨气体流量传感器丨空气质量传感器丨二氧化碳传感器丨氧气传感器https://mall.ofweek.com/1769.html丨气体质量流量计丨气体传感器丨紫外线传感器丨水质传感器丨可燃气体传感器丨酒精传感器丨微量氧传感器丨温湿度传感器丨PID传感器丨PM2.5传感器丨湿度传感器丨光纤应变传感器丨voc传感器丨氧化锆传感器丨光电液位传感器丨超声波液位传感器丨CO2传感器丨CO传感器丨UV传感器丨光纤传感器丨光离子传感器丨PH传感器丨单点液位开关https://mall.ofweek.com/2602.html丨荧光氧气传感器丨流量传感器丨光纤压力传感器丨双气传感器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562821-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