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RISC-V产业联盟成立 致力于实现CPU自主可控繁荣

发布时间:2018-10-18 10:50    发布者:eechina
关键词: RISC-V , CPU
来源:人民网

致力于实现CPU的自主可控繁荣,10月17日,中国RISC-V产业联盟(China RISC-V Industry Consortium)和上海市RISC-V专业委员会在上海正式成立,RISC-V产业化高峰论坛同时举办。

中国RISC-V产业联盟由国内外RISC-V领域重点企业、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发起成立,目前已有50余家RISC-V领域相关企业以及10余家大学和研究机构加入。联盟将秉承开放、合作、平等、互利的原则,致力于解决中国RISC-V领域共同面对的关键问题,建立中国国产自主、可控、安全的RISC-V异构计算平台,促进形成贯穿IP 核、芯片、软件、系统、应用等环节的RISC-V 产业生态链。

产业联盟首任理事长、芯原控股董事长戴伟民博士提出,CPU的全球争霸蕴含着深刻的产业规律,而中国为了早日实现CPU的自主可控也进行了大量攻坚,取得了丰硕成果。只有自行设计微架构,并且在指令集标准的授权和发展上并不受制于人,才能实现真正的自主可控,全新、开放、免费的RISC-V符合这一标准。此外,RISC-V作为一个极简、模块化、可扩展的精简指令集架构,完美契合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对于定制化、低功耗、低成本、异构计算等发展趋势,受到全球开发者、学界、企业界的广泛欢迎,生态发展极快。中国拥抱RISC-V标准,有助于实现CPU在民用领域尤其是新兴领域的自主、可控、繁荣。

戴伟民认为,RISC-V给中国产业带来的最大机遇是一个与全球一致的起跑线;联盟及专委会的成立就是要凝聚国内RISC-V的创新力量,促进RISC-V生态培育,提升中国在RISC-V标准制定中的影响力,推动中国抓住RISC-V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建立中国国产自主、可控、安全的异构运算平台,在新的技术变革中实现产业的全面跃升。

集成电路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在集成电路的产业链中,处理器芯片(CPU)是一座必须攀越的高峰,是信息产业的基础,而指令集架构(ISA)则是处理器芯片的基础。目前,在服务器和PC机领域的处理器芯片几乎全部被X86架构(美国Intel公司)统治,以智能手机和终端设备为代表的移动领域处理器芯片则几乎全部由ARM构架(日本ARM公司)垄断。

相比于这些主流架构严格的授权使用机制,2010年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牵头创立的新型指令集RISC-V则完全不同,其创立之初就确定走开放、共享、安全的道路。全世界任何公司、研究机构与个人都可以自由开发和销售兼容RISC-V指令集架构的处理器,并可灵活修改以增加新的功能,无须支付指令集授权费用;还可通过RISC-V基金会参与指令集规范的演进,无须担心传统指令集私有方式所带来的不可控、不安全等弊端。此外,RISC-V拥有精简、低功耗、模块化、可扩展等技术优势,尤为适合物联网等嵌入式应用以及需要定制化的场景。

RISC-V生态体系正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崛起,成为半导体产业及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新兴应用领域的重要创新焦点。国内外诸多企业、研究机构加入RISC-V基金会,并围绕RISC-V指令集标准开发IP核、芯片、系统、软件等,一个新的生态和产业链正在蓬勃发展。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 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已连续多年通过专项方式支持RISC-V指令集的研究和实用化。

上海是国内首家明确支持RISC-V的地区。今年7月份,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发布了《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关于开展2018年度第二批上海市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集成电路和电子信息制造领域)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明确支持RISC-V相关设计和开发的企业。这对于RISC-V指令集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也让中国在这一领域从一开始就与国际最先进水平并行前进。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傅新华表示,上海作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起步最早、产业最集中、产业链最完整、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的地区,历来高度重视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始终将发展集成电路产业作为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点,作为承接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突破口。2017年,上海整个集成电路产业的销售规模接近1200亿元,产业相关的企业总数超过500家,从业人员总数超过15万人,成为打响“上海制造”品牌的重要名片,也是上海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重要领域。上海一直以来都大力支持、培育像RISC-V这样的新兴技术,为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立足行业特点,积极打造一批平台和服务项目。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548522-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