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推两款AI芯片 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计算力远超谷歌及英伟达

发布时间:2018-10-10 21:15    发布者:eechina
关键词: 昇腾910 , 昇腾310 , AI芯片
来源:观察者网

10月10日上午举行的华为全链接2018大会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首次阐述了AI战略。徐直军宣布,一直以来华为都在研发AI芯片,在此正式发布两款AI芯片:昇腾910和昇腾310。徐直军称,昇腾910是目前单芯片计算密度最大的芯片,计算力远超谷歌及英伟达,而昇腾310芯片的最大功耗仅8W,是极致高效计算低功耗AI芯片,两款芯片预计明年第二季度正式上市。 此外,在2019年华为还将发布3款AI芯片,均属昇腾系列。

徐直军在现场透露,华为昇腾910将在2019年2季度上市。根据现场的介绍,这款属于Max系列的昇腾910,采用7nm工艺制程,最大功耗为350W。在现场的PPT中,华为将其和谷歌TPU v2、谷歌TPU v3、英伟达 V100进行了对比。“可以达到256个T,比英伟达 V100还要高出1倍!”徐直军说。

1.jpg
【华为昇腾910】
架构:达芬奇
半精度(FP16):256TeraFLOPS
整数精度(INT8):512TeraOPS
128通道 全高清 视频解码器 -H.264/265
最大功耗:350W
7nm

2.jpg
【华为昇腾310】
架构:达芬奇
半精度(FP16):8TeraFLOPS
整数精度(INT8):16TeraOPS
16通道 全高清 视频解码器 -H.264/265
1通道 全高清 视频解码器 -H.264/265
最大功耗:8W
12nm FFC

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还表示:“在华为内部,最讨厌两个字,就是转型。什么叫转型?是从一个战略转到另一个。华为没有这么做,华为没有转型,只是在前进。”

针对此前关于华为发布两款AI芯片、将于2019年第二季度正式上市的报道,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表示:华为两款AI芯片均不会单独对外销售,而是以芯片为基础研发的模组、一体机、加速卡等产品销售。

10日得大会中,徐直军结合当下人工智能的发展态势,主要谈了三个观点:

第一,人工智能将是一种通用技术。用AI的技术和理念去解决现在和未来的问题。这是未来我们能够构建竞争力的关键;
第二,AI将会改变所有行业;
第三,AI将改变每个组织。AI将降低传统岗位需求,而提高对数据库人才的需要。

此外,还提出了10个人工智能的重要改变方向:模型训练、算力、AI部署、算法、AI自动化、实际应用、模型更新、多技术协同、平台支持、人才获得。

华为最早公开对AI的“野心”可以追溯到2016年任正非的一次内部谈话。当时,任正非在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座谈会上做了一次内部演讲,首次系统谈到了华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战略。

任正非提到,不做小商品赚钱,是“趁着这几年有的是钱,要大力投入”。

诺亚方舟实验室是华为于2012年设立在香港的实验室,主要从事人工智能学习、数据挖掘研究等前沿科技领域,这也可以视为华为正式投入AI基础研究的先导信号之一。

当下,国内外科技巨头则开始纷纷抢占先机展开布局。目前的GPU芯片市场上,英伟达市场占有率高达70%,是当之无愧的芯片领域霸主;谷歌在2016年推出了专为机器学习定制的专用芯片TPU,已经被其应用在了AlphaGo、搜索、翻译、相册等背后的机器学习模型中,今年2月,谷歌云TPU 宣布向外部用户开放。

国内竞争态势也愈演愈烈。2018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李彦宏发布了百度自主研发的 AI 芯片“昆仑”,并宣称这是中国第一款云端全功能AI芯片,也是目前为止业内设计算力最高的AI芯片;而在今年9月的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宣布成立芯片公司平头哥半导体有限公司,打造面向汽车、家电、工业等诸多行业领域的智联网芯片平台,阿里巴巴还将在明年4月发布第一个神经网络芯片。

内外夹击之下,华为AI布局特点明显:一开始大都基于自身业务、解决内部实际问题,而不是纯粹的探讨技术“无人区”,先聚焦在企业内部的服务当中,试图通过从自用到赋能,来完成AI从人才到技术再到平台和产品的布局。其动作和谷歌、微软以及国内的BAT相比,稳健很多。

这些原则之下,就是华为人工智能的聚焦投入:要急用先行小步快跑,要聚焦在确定性业务、人工消耗大的项目,不要铺开一个很广泛的战线;不要遍地都是智能化,这会形成全面开花没有结果的盲动,就有可能满盘皆输;先纵向打好歼灭战,旗开得胜后再横向扩张。

任正非提出,即便未来AI泡沫破灭,也能实现华为AI大发展的策略。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548149-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