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发布第八代智能英特尔酷睿处理器家族的新成员U系列和Y系列

发布时间:2018-8-29 10:54    发布者:eechina
关键词: U系列 , Y系列 , 酷睿
英特尔今天发布第八代智能英特尔酷睿处理器家族的新成员 —— U系列(原代号为Whiskey Lake)和Y系列(原代号为Amber Lake)。这两个系列首次针对轻薄笔记本电脑和2合1产品的连接能力进行了优化,同时具备卓越的移动性能和超长续航能力。

英特尔公司客户端计算事业部副总裁兼移动客户端集团总经理Chris Walker表示:“第八代智能英特尔酷睿处理器再次扩大了我们在卓越性能方面的领导地位。现借助千兆位Wi-Fi,我们可以让PC连接更快、提供更加直观的语音体验,并显著延长电池续航时间,满足下一轮移动计算的需求。”

全新第八代智能英特尔酷睿U系列和Y系列处理器闪亮登场,显著提升当前笔记本电脑和2合1产品的连接能力、性能、娱乐体验和工作效率:

  • 连接速度:第八代智能英特尔酷睿U系列处理器首次将集成千兆位 Wi-Fi 用于轻薄型主流笔记本电脑,可将连接速度提升高达12倍。
  • 性能:基于新处理器的PC性能比5年前的PC最高可提升2倍,且日常网页浏览和少量内容创建方面的效率比前一代提升两位数。

连接能力和性能的巨大飞跃有助于让人们更加专注,无论在家、办公室还是移动中,都能够创建精彩内容并保持连接。消费者现在能够在一分钟内下载自己最喜欢的节目和电影3,并以6.5倍的速度创建、编辑和分享4K/360视频内容4,轻松畅玩和视频分享《魔兽世界:争霸艾泽拉斯》和《坦克世界》等大型游戏。

此外,对于市场上一部分最轻薄的笔记本电脑和2合1产品来说,第八代智能英特尔酷睿 Y系列处理器为它们提供了快速连接选项,包括快速Wi-Fi和LTE能力以及前所未有的卓越性能,相比前一代产品实现了两位数的提升6。紧凑的外形与超长的续航时间,助力用户加快创新。

U系列和Y系列处理器具有全新升级的平台功能,可以让您与PC更加智能的交互,比如 U系列支持多家语音服务,Y系列改进和提升了触控与手写等自然输入选项。

以下为新品处理器其他特性:

第八代智能英特尔酷睿 U 系列处理器(i7-8565U、i5-8265U、i3-8145U)

最新的第八代智能英特尔酷睿 i7、i5 和i3(U系列)处理器性能卓越,在 15瓦散热设计功耗下,拥有高达四核八线程处理内核,适用于主流笔记本电脑和2合1产品。

其主要产品性能包括:

•        英特尔首次在该系列处理器上使用集成式千兆位Wi-Fi和英特尔Wireless-AC实现超快速连接,让分享、视频直播和下载速度更快。搭配英特尔LTE调制解调器选项使用,消费者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够实现快速连接。
•        通过与PC生态系统合作,英特尔力争打造具备卓越性能的高能效平台。搭载全新U系列处理器后,不仅笔记本电脑和2合1产品的性能得到进一步飞跃,借助旨在实现 19 小时续航的功率优化型系统,一次充电续航时间可长达16小时。
•        用户可以通过Amazon Alexa和Microsoft Cortana,让自己的生活更加轻松便捷。语音服务可以直接控制家中的照明和温度、播放音乐、创建清单并购物,无论用户在家里还是在路途之中,这一切都可以轻松实现。
•        从Amazon Prime Video、网飞、爱奇艺、Sony Pictures ULTRA和Vudu等内容提供商那里秒速下载和观看高品质4K UHD付费内容。
•        搭载全新U系列处理器的设备可支持Dolby Vision HDR成像和 Dolby Atmos 音效,您的PC设备将化身为一款超强多媒体娱乐终端。
•        在移动时畅玩《魔兽世界:争霸艾泽拉斯》和《坦克世界》等热门游戏。请访问 www.gameplay.intel.com 获取您采用英特尔处理器PC的完整游戏名单和优化设置。

第八代智能英特尔酷睿 Y系列处理器(i7-8500、i5-8200Y、m3-8100Y)

首批第八代智能英特尔酷睿 i7、i5和 m3(Y系列)处理器针对移动性进行了平衡,可在超轻薄设备中提供人们期望在英特尔处理器中获得的卓越性能以及快速的Wi-Fi与LTE连接。

其主要产品性能包括:
•        利用英特尔Wireless-AC支持的千兆位无线流媒体传输、分享或下载,以及借助采用英特尔Gigabit LTE调制解调器的Modern Standby和eSIM支持体验无缝的可靠连接。
•        改进的触控和手写交互让您充分发挥创造力,精确地构图、加深阴影和上色。
•        超轻薄设计:厚度不到7毫米,重量不足1磅,适合在家庭、办公室及移动时使用。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546517-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