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养殖鱼虾过程中PH值升降的检测原因

发布时间:2018-8-24 15:02    发布者:liao775a
关键词: 水质传感器 , PH传感器
pH值是水质的重要指标,它决定着水体中的很多化学和生物过程,因此pH值向来被认为是水质的晴雨表。pH值过高或过低对鱼虾都有直接的危害。pH值过低可使对鱼虾血液的pH值下降,削弱其载氧能力,可造成对鱼虾生理缺氧,此时尽管水中溶氧充足但对鱼虾仍会因生理缺氧而浮头,并且停止摄食。pH值过高则腐蚀鳃组织,可引起对鱼虾大量死亡。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使水中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使有机物质不易分解。pH值高于8.0,大量的离子氨会转化成有毒的NH3;低于6.0时,水中90%以上的硫化物会以H2S的形式存在,增大硫化物的毒性。pH值低于4.0或高于10.6时对鱼虾不能存活。
25.jpg
一、对pH值的调控:
pH值在7.7-8.8之间比较有利于对鱼虾的生长,因此养殖过程中必须对pH值加以监测和调控。
1.放苗前调控 放苗时如果pH值高于9.0(上午10点左右测量值)则鱼虾苗的成活率会受到很大影响,所以放苗前进行pH值的调控是养殖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调控可采用施加酸性化学物质的方法,如加入适量醋酸、柠檬酸、草酸等,也可以换水或注入新水(地下深井水更好),尽可能将pH值降到9.0以下(8.5以上),这样可确保放苗后鱼虾苗的成活率达到生产要求。
2.中前期调控 在养殖全过程的前三分之二时间里水质的各项指标一般都还比较正常,如NH3、H2S等浓度很低,对对虾的不良影响就很小,这时候可以放心大胆地将pH值控制在最适合对鱼虾生长的范围里。随后,pH值逐渐降低,如果上午10点测量出的pH值在8.0以下,则应及时进行调高。20ppm的生石灰可提高pH值0.5。
3.中后期调控 对鱼虾养殖进入中后期,水质各项指标已经很差,特别是在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NH3、H2S浓度就不可避免升高甚至超标,且pH值下降又特别快,这个时候如果不调节好pH值,即使增氧机满负荷不停地运转,对鱼虾仍会有生理性缺氧浮头的危险,给养殖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中后期的pH值调控技术要求比较高,也是决定养殖效果好坏的关键环节。
二、pH值在养殖中的变化规律:
1.天气变化对pH值的影响 晴天、阴天和雨天pH值有不同的变化,晴天白天光合作用消耗掉了水中大量的酸性二氧化碳,pH值会升高,而阴雨天情况正好相反,连续的阴雨天会使池水pH值降得很低,必须及时调节。
2.养殖全过程pH值的变化规律 从对鱼虾养殖整个过程来看,放苗前肥水阶段pH值最高,有时可超过9.6,随后会不断下降,到中后期甚至降到7.0以下,如果水质不加以调节,则pH值就会不断发生变化。
3.一天中的pH值变化规律 水中生物的光合、呼吸作用和各种化学变化均能引起pH值的变化。因此,白天光合作用越强,光照时间越长pH值就会越高;晚上光合作用停止,对鱼虾及各种生物(微生物为主)呼吸产生的酸性二氧化碳越来越多,则pH值就会逐渐下降,天亮前降到最低。如果是阴雨天,则一天中的pH值变化最小。
由于NH3、H2S的毒性与pH值的高低有密切的关系,中后期调节pH值一定要考虑全面,假如NH3浓度很高而H2S浓度很低,此时可将pH值调到正常偏低水平,这样可降低NH3毒性又确保不会造成对鱼虾生理性缺氧;如果情况恰好相反,则可将pH值调到正常偏高水平。总的原则是:既要保证pH值的正常,又尽可能地降低水体中NH3和H2S的毒性,这样就会提高养殖的产量。
S290C.jpg
最后介绍两款由工采网从国外进口专门用来检测水质PH值得水质传感器,首先美国进口的PH传感器 – S290C系列,由传感器和二次表两部分组成。可配三复合或两复合电极,以满足各种使用场所。配上纯水和超纯水电极,可适用于电导率小于3μs/cm的水质(如化学补给水、饱和蒸气、凝结水等)pH值测量的PH传感器(31PH电极) - S290C系列。
AMT-PH.jpg
再来就是从德国进口的PH传感器,这款传感器结合现有的CTD探测系统,开发了集成电子器件的ph组合式浅水传感器。该传感器由一个压力平衡的玻璃电极和一个塑料棒上的参考电极(ag/agcl)组成。它配备了一个含有大量气孔的陶瓷隔膜。这种电解质是一种KCl,含有不含银离子的凝胶,在H2S和硫化物中也可以测量。pH值较低的水传感器装备有一个钛外壳,包括电子设备,有塑料保护罩,以及一个黑洞四M级的钛合金连接器。在自己的风险下,保护罩可能会被拧下来。传感器必须由客户自己校准(根据要求校准)。所有的电极都是由湿帽提供的,包括pH4的缓冲/kcl,并覆盖测量端。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546352-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