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强国之路:美军宙斯盾离不开中国稀土磁铁

发布时间:2011-2-14 20:14    发布者:1770309616
关键词: 强国 , 稀土
2011年02月14日 10:02
来源:科技日报

1e693c0234a9a0d996a34083ab19a037.jpg


稀土永磁体是现代电子设备不可缺少的材料。图为钕铁硼永磁体。(资料图)

     一段时间以来,有关稀土资源的话题日益尖锐。

自我国开始限制稀土出口后,日本和欧美国家的抗议就从未歇止,随着近来我国加大稀土出口限制力度,种种叫嚣声和施压行为也愈演愈烈。

资料显示,中国稀土储量曾占全球储量的90%。经过数十年的开采,如今仅能占到三分之一左右。而许多国家坐拥丰富的稀土资源,却拒绝开采和生产;与此同时,虽然我国稀土年产量达12万吨,占全世界的97%,却始终无法掌握稀土的定价权,长期以来,珍贵的资源只能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出口。

资源流失严重,又得不到经济效益,如此现状,令人担忧。

“稀土大国”怎样才能“强”起来?   

混乱开采导致丧失定价话语权

“我国稀土的工业储量全世界第一,但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出口价格却越来越低,我们完全没有价格话语权。”在2010年院士大会期间,从事了50多年稀土研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倪嘉缵痛心地说。

记者了解到,我国于1972年开始稀土串级萃取理论及新工艺的研究,稀土分离技术在世界已遥遥领先,许多国家如果想要进行稀土分离,都必须购买我国的技术。然而,走私、外国囤货、国内开采权的混乱等,都导致我国部分丧失了稀土定价权。

我国“稀土之父”、中科院院士徐光宪曾在报告中指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单一高纯稀土产量占世界90%以上份额,但由于稀土用量不大,被认为是小产业,因此全国稀土领导小组被取消,放弃了宏观调控。又由于当时我国科学界、企业界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薄弱,本来只在包头稀土三厂等3个国营稀土大厂推广的分离技术,迅速扩散到地方和私营企业,建厂达几十个之多,生产能力达12—15万吨,大于全世界稀土需求量,造成供过于求,人为压低稀土价格。

4cdc712c4df1dfc8221e041627d22b27.jpg


白云鄂博矿区已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稀土产地(资料图)


徐光宪是最早呼吁限制稀土产量、控制稀土价格的专家之一。2005年,以他为首的15位院士,以“关于保护白云鄂博矿钍和稀土资源,避免黄河和包头受到放射性污染的紧急呼吁”为题,共同上书国务院。2006年6月26日,国土资源部决定从2007年起限制全国各稀土矿生产,稀土生产总量不得超过7.4万吨。这一决定公布后,稀土价格立即上升,并在2007年一直维持高位。但在1995年至2005年这十年中,我国稀土出口损失外汇达数十亿美元,凭空让日、韩等国廉价收购储备了可供20年使用的高质量单一稀土。

“2008年起,稀土价格大幅回落。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日本等国有了大量储备,因此看见稀土价格高了就不买,这让他们反而有了国际稀土的定价权。这个教训十分惨痛。”徐光宪说。

缺乏高技术是有资源无利益的关键因素

2009年底,美国波音787梦幻客机试飞成功,其采用的新型材料与稀土、有色金属等原材料有关。让人深思的是,美国是以低廉的价格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进口这些原材料,制成新型材料,组装成高性能的飞机,再以很高价格卖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

“我们没有使我国稀土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徐光宪曾惋惜地说。

对此倪嘉缵认为:“缺乏高技术是我国有资源无利益的关键因素。”

他表示,我国虽然是稀土资源大国,却不是稀土高技术产品的生产大国,稀土许多高技术产品和专利都掌握在国外少数公司手中,他们将这些技术视为高度机密,而我国高技术稀土产品少,长期以来只能依赖低价出口稀土矿物、混合稀土及许多初级产品,然后再高价进口深加工稀土产品。

徐光宪曾向媒体表达过一个“1∶10∶100”的观点。他说,假如稀土原矿的价值是1,那么分离产品的价值是10,而下游应用产品的价值将超过100。“现在‘1∶10’我们已经做到了,而后面的‘10∶100’,目前还没有做到。”   

139b988ea5d0bed6f02fd41732bb7b34.jpg


各种先进武器都离不开高精密的电子仪器,而后者更离不开稀土原料。(资料图)


建立稀土储备体系已成当务之急

2010年10月8日,国土资源部公布了2010年省级稀土等矿产资源开发整合重点挂牌督办矿区名单,徐光宪随即建议我国建立稀土储备体系,以防将来受制于人。

据报道,美国的稀土储量居世界第三位,但产量为零,所需稀土资源主要从中国进口;日本没有稀土资源,却是储备稀土资源最多的国家,其90%的稀土供应依赖中国。

“伴随着中国稀土的大量流失,中国稀土大国的地位将受到威胁。”徐光宪表示。他举例说,包头的白云鄂博主东矿稀土利用率不到10%,浪费了10%至15%,保留在尾矿中的仍有75%至80%,同时对钍的利用率为零。而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该矿将在30年内耗尽。“我国每年对于稀土的需求量大约为5至6万吨,占全国开采总量的一半以上,如果按照目前的开发速度,几十年后,中国将由‘稀土大国’变成‘稀土紧缺国’,这对于我国高端技术的发展极为不利。”他说。

同时他指出,目前稀土价格只有1985年的一半,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发达国家将本国的稀土资源封存起来,享用中国的高质量廉价稀土。几十年后如果我国的稀土资源紧缺,将可能面对成百上千倍的稀土价格。

由此,徐光宪强烈呼吁国家严格控制稀土开采量,建立稀土储备制度,并拨出一定经费用于在价格低迷时收购稀土作为战略储备,借以收回稀土的国际定价权。

稀土——二十一世纪黄金

“几乎没有人不承认稀土在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曾任国务院稀土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的熊家齐,在2010年3月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稀土元素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15个镧系元素,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2个元素——钪和钇的统称,其用途广泛而重要。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长久近日发表文章指出,不仅在高科技产业,而且手机、电脑硬盘、显示器等大量生活日用品的生产都离不开稀土。因此,稀土又被称为“21世纪黄金”。

450ff27ca801fc983a2efdd1f2e111fd.jpg


爱国者-3防空导弹(资料图)


据介绍,稀土是制造精密制导武器、雷达和夜视护镜等各种武器装备不可缺少的元素。美国“爱国者”导弹之所以能精确拦截来袭导弹,得益于其制导系统中使用了大约4公斤的钨钴磁体和钛铁硼磁体;美国“宙斯盾”系统的spy-1雷达也使用了由中国稀土所制成的磁铁。没有这些元素,这些武器就要“失明”。

2009年底,美国波音787梦幻客机试飞成功。其主要结构由碳纤维合成材料与钛材料制成,在远航时能节省20%的燃料,排放的温室气体也更少。这款飞机采用的新型材料与稀土、有色金属等原材料有关。

节能混合动力车的发展也与稀土元素息息相关。英国《独立报》2010年1月发表的文章介绍,丰田的普瑞斯混合动力汽车年产量将达到100万辆,而生产每辆普瑞斯汽车需要16公斤稀土。熊家齐介绍说,一辆普瑞斯汽车对稀土的应用可能包括:稀土储氢材料电池,稀土永磁材料电机,含有稀土元素的尾气处理催化剂、氧传感器、橡胶轮胎,稀土材料陶瓷,以及为减轻汽车重量和放射紫外线所使用的稀土合金和玻璃等。
稀土元素中的镝和铽非常紧缺,因为它们是绿色能源产品的魔法配料。极少量的镝能够使电机中的磁铁变轻90%,铽则可以使灯泡节能80%。

如今,作为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以稀土功能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行业已备受市场瞩目。在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三大领域,稀土功能材料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稀土永磁、发光、催化、储氢、抛光材料等,必将成为未来新材料领域的明星。(本报记者付毅飞整理)


643358c7c16b2751c9ef6237c71e7952.jpg


35f28a650e3c892f1668a1d613d891d1.jpg


中国国内的稀土萃取车间及对外出口的稀土原料(资料图)


836a99c01fc7db616adab4e491cbdf40.jpg


08113d0d8cde9bc8f31eaf5bfb2b6d17.jpg


中国目前从单纯出口稀土原料,进步为出口永磁体等稀土制品,但在生产含稀土的高精密仪器产品领域仍较为落后。(资料图)


14f323f3963886770932807eadc226e3.jpg


a98c88665f859b475dc63524920eebc0.jpg


美国稀土矿藏分布图与全球各国稀土蕴藏量示意图(资料图)

37b0c8787b9c7ecac02277ad1b89dd89.jpg


799c351964fcf1e9f286255e320c23d0.jpg


稀土矿的开采,对环境破坏严重,除中国外多数国家均已停止大规模开采。(资料图)


63c2f55f8599004186432f3ae78d135e.jpg


8492f99b42586b73013637edabba851c.jpg


稀土目前是三基色荧光节能灯和LED节能灯的关键材料(资料图)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53619-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隐形的猎人 发表于 2011-2-14 23:43:16
卖了白菜价还觉得很光荣,悲剧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