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了解40G QSFP+光模块规范及应用

发布时间:2018-7-4 17:10    发布者:chaser12
QSFP+光模块的两个基本接口规范分别是40G-SR4和40G-LR4、40G QSFP+ PSM.40G-SR4用在多模应用中,40G-LR4用在单模应用中,40G QSFP+ PSM应用在8根单模光纤应用中。
40G QSFP 光模块.jpg
40G QSFP+ 接口规范
40G-LR4 QSFP+光模块符合802.3ba(40GBASE-LR4)标准,与LC光纤连接器一起使用,传输速率可达到40Gbps。这种光模块有4个数据传输通道,每个传输通道的传输速率约为10.3125Gbps,4个通道同时传输数据可实现40Gbps传输。40GBASE-LR4 QSFP+光模块通常用在数据中心和因特网交换点之间,与单模光纤一起使用,传输距离最高可达10km。
40G-SR4 QSFP+光模块符合802.3ba D3.2(40GBASE-SR4)标准,与MPO/MTP光纤连接器一起使用可实现40Gbps的光学连接。这种光模块也是通过四个通道进行传输,传输速率同LR4一致。在数据中心,40G-SR4 QSFP+光模块可以和多模OM3/OM4光纤一起使用,达到100m(OM3)和150m(OM4)的传输,实现两个以太网交换机间的互连。
40G QSFP+ PSM光模块,光口侧采用了8个单模光纤的PSM(Parallel Single Mode)并行单模技术,利用4路并行设计的MPO/MTP接口,实现了10km的有效传输。易飞扬40G QSFP+ PSM是一种高性能、低功耗、长时间的支持40G以太网、光纤通道和PCIe的互连解决方案。它与QSFP MSA和40GbE PSM4兼容。40G QSFP+ PSM是一个由4个全双工通道组成的组合,每个通道都有能力传输高达10Gb/s的数据,提供40Gb/s的聚合速率。
40G QSFP+工作原理
40G QSFP+ LR4工作原理
40G LR4 QSFP+光模块一般与LC接头连接,能支持的单模光纤最大传输距离可达10km。这种光模块有四个相互独立的发射和接收光信号通道,需使用MUX或DEMUX来对光信号进行复用和解复用。在接收端,四个传输速率为10Gbps的通道会同时传输。当这些串行数据流被传递到激光驱动器时,激光驱动器会使用直接调制激光器(Directly Modulated Lasers,DMLs)对波长进行控制。被直接调制激光器调制过的光信号再经过复用器,被组合在一起在一根单模光纤上进行传输。快到达接收端时,这些传输的信号再被解复用器被分解成四个传输速率为10Gbps的通道。然后PIN探测器或互阻放大器对每一个数据流进行恢复,最后蒋光信号传送出去。
40G QSFP+ SR4工作原理
40G SR4 QSFP+光模块在40G数据传输中常与MPO/MTP接头一起使用。和40G LR4 QSFP+光模块不同的是,这种光模块经常用于多模光纤的传输,能支持OM3跳线的100米左右的信号传输和OM4跳线的150米左右的信号传输。在发送端传输信号时,首先激光器阵列会将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经过带状多模光纤平行发送。接收端在接收到信号时,光电检测器阵列再将并行光信号转换成并行电信号。
40G LR4 PSM光模块主要是根据QSFP+多源协议设计的外观、光/电连接和数字诊断接口。作为一款高度集成4通道光模块,它拥有更高的端口密度的优势,同时,也为整个系统的运行节省了不少成本。这种光模块的光口采用了并行单模技术PSM(Parallel Single Mode),利用4路并行设计的MPO/MTP接口,可实现10km的有效传输。40G LR4 PSM光模块的工作原理和40G SR4 QSFP+光模块的工作原理相同,都是通过激光器阵列将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再由光电检测器阵列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不同的是,40G LR4 PSM光模块常用于与单模带状光纤接头相连,也就是说,并行的光信号是通过8根单模光纤进行平行发送的。
综上所述,40G SR4 QSFP+光模块适用于短距离的传输,在数据中心中常用来与OM3/OM4带状光缆一起连接以太网交换机。而40G LR4 QSFP+光模块和40G LR4 PSM光模块则适用于长距离传输。单就这两个光模块相比较而言,40GLR4 QSFP+光模块更具性价比。因为在长距离的传输中,40G LR4 QSFP+光模块仅仅只需要两根单模光纤,而40G LR4 PSM光模块需要八根单模光纤。
易飞扬(Gigalight)通过专有的设计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光网络器件和低成本的光通信产品,供应一系列QSFP+光模块产品。更多详情,请访问易飞扬通信官网(gigalight.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528512-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