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YLAB:物联网大环境下的常见定位方式有哪些?

发布时间:2017-12-29 17:23    发布者:skylab
关键词: 定位方式 , 定位模块 , GPS模块 , 室内定位方案

物联网实现物物相连,意味着将有数以百亿计的设备将要接入网络,并且种类繁多,其中基于位置服务的物联网应用市场空前。定位技术,无论是传统的GPS定位技术还是借助于无线网络的定位技术或者短距离无线定位技术,都有其技术优势,本篇SKYLAB君就来为大家介绍物联网大环境下常见的几种定位方式。

网络配图:手机定位

GPS定位,目前市场中GPS定位是最常见的,它信号好、定位精度高、使用范围广,几乎所有需要定位的设备都会优先使用GPS定位。缺点是,不能信号透过金属和钢筋水泥混合物,因而不能在室内如地下停车场、高桥下、密集的楼房下使用。而且GPS在首次启动定位时,搜星速度慢,大约需要2~3分钟,不过现在这个缺陷也得到很好的解决了,很多GPS定位的设备都有AGPS或EPO辅助定位功能,帮助在搜星时快速定位位置,一般只需要几秒就搞定了。像SKYLAB的GPS模块,在有AGPS或EPO辅助定位的情况下,冷启动速度已经能控制在23s左右了,温启动在2-3s,热启动更是小于1s。

北斗定位,众所周知,北斗是我国全力发展的可以跟GPS定位抗衡的卫星定位方式,定位原理跟GPS是一样的,都是根据天上的卫星来确定当前的位置的。虽然原理都一样吧,但是目前在定位精度、使用范围上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现在还是主要用于军事上,民用范围正在大力推广,民用范围定位精度几米到几十米都有,北斗模块的定位芯片价格相较GPS模块要高。现在的北斗三号导航系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有独特的短报文通信功能。相较于北斗二号卫星系统,除了覆盖区域由区域覆盖扩大到全球覆盖外,在性能上、系统可靠性上,都有很大的提高。目前,SKYLAB的北斗模块(多模)的独立定位精度为3M,基于星基增强系统的情况下,定位精度能达到2.5M。

基站定位,基站定位也是很常见的定位方式了,它是基于三大通信运营商建立的基站来定位的,那么它的优缺点就很明显了,附近的基站点多,那么定位就准,如果站点少甚至没有,那就定位误差大,或者是无法定位。一般说来,不管基站点多少,基站的定位误差在几十米左右,误差大的有几百米。

WiFi定位,WiFi定位其实是室内定位方式的一种,但随着WiFi在室外的大范围覆盖,它也渐渐在室外定位技术上得到很好的应用。wifi定位的原理,这里就不细讲了,技术上的东西说深了其实更难理解,我们只要知道,一般情况下,wifi热点(也就是AP,或者无线路由器)的位置都是固定的,热点只要通电,不管它怎么加密的,都一定会向周围发射信号,只需设备能够扫到wifi,不需要连接wifi,定位端就能把检测到的热点的信息发送给服务器,服务器根据这些信息,查询、运算,就能知道客户端的具体位置了。WiFi定位的精度也是很高的,缺点是客户端必须能上网,而且附近必须有WiFi热点才行,离开大城市,这个功能就很难用到了。

蓝牙Beacon室内定位,简单来说,Beacon 就是一个小型的信息基站,可以应用在室内导航、移动支付、店内导购、人流分析、物品跟踪等等所有与人在室内流动相关的活动之中。Beacon 技术做到的是通过 Bluetooth Smart (智能蓝牙)向通信覆盖范围内的移动设备捕捉和推送信息。

蓝牙Beacon定位引擎架构

1.这些蓝牙beacon基站不断发送beacon广播报文(报文内含发射功率)。

2.搭载蓝牙4.0模块的终端设备收到beacon广播报文后,测量出接收功率,带入到功率衰减与距离关系的函数中,测算出距离该beacon基站的距离。

3.利用距离多个beacon基站的距离,即可实现多点定位的功能。

室内外一体化定位方案

室内外一体化定位方案,基于TD04的室内外一体化定位解决方案,室外依然应用成熟的GPS/BDS卫星定位+移动基站辅助定位,室内则是利用蓝牙定位技术。随着定位技术在物联网行业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新兴应用对定位的需求已不局限于单纯的室外场景,在室内定位、多种环境下的混合定位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需求。SKYLAB室内+室外一体化定位方案_TD04的出现正是顺应了多种定位技术有机结合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可以提高现有定位精度,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扩大空间定位的覆盖范围,实现从室外到室内的广域覆盖,形成全方位定位导航信号服务技术。

以上是SKYLAB君整理的几个有涉猎的常见定位方式,更多室内/外定位解决方案及定位模块、无线模块可直接访问SKYLAB官网(http://www.skylab.com.cn)或阿里店铺,也可直接拨打0755-83408210。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521467-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