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钱撬动新兴市场

发布时间:2011-1-26 09:06    发布者:1770309616
关键词: 电力 , 钢铁和汽车 , 汇率和贸易 , 石油 , 铁矿石
在过去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都是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器——尤其是那些有自然资源可卖的经济体。本世纪初开始的大宗商品繁荣,推动了中亚、非洲、拉美国家的增长。
  在金融危机渐行渐远之际,全球经济的一项最显著特点是:中国已用一种新的方式,在事实上加强了与其它发展中国家的接触。
  过去两年,中国已开始调用国内银行所能获取的一部分巨额流动性,提供给其它新兴经济体的企业与政府。
  事实上,过去两年里,中国政府的两家“政策性”银行向其它发展中经济体发放的贷款,比世界银行(World Bank)类似职能的分支机构发放的贷款还要多。这两家政策性银行的任务是支持政府的发展目标。
  过去两年,中国国家开发银行(CDB)与中国进出口银行(China Export-Import Bank)合计向发展中国家发放了至少1100亿美元贷款,而世行主要贷款机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与向私人部门贷款的国际金融公司(IFC),合计仅发放了1003亿美元。
  由中国的银行发放的最大几笔贷款——例如与委内瑞拉签署的200亿美元信贷安排,或向巴西发放的100亿美元贷款——都是为了换取长期石油供应合同。但也有一些贷款是用于投资加纳和莫桑比克的基础设施项目,以及白俄罗斯的铁路。
  在中国频频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的同时,中国企业对其中许多国家的直接投资也大幅提升。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一个例子要算巴西。     
      2009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巴西第一大贸易伙伴国,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中国对铁矿石的巨大需求——为满足城市化进程对钢铁的需求,中国需要大量铁矿石。
  2011年,中国很可能更进了一步:在中国企业决定投资巴西电力、采矿、钢铁和汽车等行业后,中国很可能已成为巴西第一大直接投资来源国。据巴西官员估计,去年中国对巴西的投资总额可能高达100亿美元。
  这些新建立的金融及投资联系,刺激了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初可怕的几个月后,中国的出口引擎一直保持高速运转,去年出口增长30%。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来自其它发展中国家的需求飙升。去年,中国对印度出口增长38%,对巴西和对俄罗斯的出口分别增长了73%和69%。
  市场力量是这一新趋势背后的主要驱动因素。中国各银行在许多大型新兴经济体中发现了巨大的商机。中国出口持续强劲增长也反映出,目前一些中国企业在几个高端制造业领域——例如制造火车、或修建发电厂设备——颇具竞争力。
  在中国各银行长期贷款协议的支持下,这些企业经常可以提供比竞争对手——西方跨国企业优惠得多的条款。
  不过,与其它新兴国家新建立的联系,同样有助于推进中国政府的战略目标。随着过去几年外汇储备急剧增加,中国一直渴望找到途径,降低对美元资产的依赖——据信,美元资产占中国2.8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70%左右。
  尽管中国内部对于美国的经济政策和通胀风险普遍持怀疑态度,但事实已证明,实现储备多元化目标的难度要比预期大得多,因为美国国债市场是少数几个中国可轻松购买自己所需的巨额资产的市场之一。
  不过,由国开行签署的大宗贷款换石油交易——有些交易是直接从外汇储备拨出资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之一。鉴于许多此类贷款与大宗商品价格挂钩,而大宗商品价格又严重受到中国经济表现影响,用一位政策制定者的话来形容,这些贷款是为了“押注我们自己,而不是押注美国”。
  中国还渴望降低对美国和欧洲消费者的依赖——过去二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美欧消费者都是中国出口需求的中坚力量。
  更广泛地说,中国政府有兴趣利用自己的财力,促进中国与其它国家之间新一波自我强化的增长。正如中国购买美国国债有助于降低美国利率、刺激美国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需求那样,中国政府期望动用其外汇储备,与其它发展中国家建立一种类似的需求循环。
  关于中国与其它发展中国家之间日益扩展的经济往来,存在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中国是否会因为其汇率政策而遭遇强烈反对。最近几年,美国(主要是美国,欧洲国家偶尔会助阵)一直在游说中国加大人民币升值力度。
  但过去18个月,大量新兴经济体眼看着本币大幅升值,而人民币却保持相对稳定,这让它们国内的工业日益面临中国的竞争。
  巴西新任总统迪尔玛•罗塞夫(Dilma Rousseff)表示,未来几个月,与中国政府就汇率和贸易问题展开讨论将是自己的首要任务之一。她的语气将成为一个有趣的风向标,表明发展中国家能在多大程度内容忍被低估的人民币。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50797-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