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导航市场2011年将达到顶点 平板电脑将进一步加剧该领域的竞争

发布时间:2011-1-21 14:20    发布者:嵌入式公社
关键词: GPS , PND , 导航
作者:DANNY KIM

据IHS iSuppli公司,2011年初导航领域中的产品形式竞争加剧,集成了GPS功能的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销量上升,削弱了专用便携导航设备(PND)的需求增长。

形式之争

在本月于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2011年消费电子展(CES)上,多家厂商展示了一系列充当移动导航设备的平板电脑。平板电脑代表另一类可以容纳基于位置服务(LBS)和导航应用的平台,给传统PND带来新的竞争。

许多导航与LBS应用厂商已经开始把iPhone iOS应用移植到iPad,图形分辨率会有所变化,性能有所增强。预计Android应用开发商也将开始把其智能手机应用移植到平板电脑上面。在CES上,许多厂商展示了如何把平板电脑用作车载信息娱乐设备,推出了更多的连接与集成解决方案。

为了支持导航等全移动应用,平板设备必须支持无线广域网(WWAN)技术(即3G和4G技术)。IHS iSuppli公司估计,目前约有80%的媒体平板包含嵌入WWAN功能。迄今为止的多数平板都是苹果iPad驱动的,厂商最近在CES推出多款基于Android的平板电脑——最突出的是Verizon推出的与其LTE网络配合使用的平板电脑,预计将形成双马竞争的局面,促进创新和市场接受。在Wi-FI-only平板与移动热点配合使用的推动下,支持导航的平板也可能更快增长。但IHS iSuppli公司预计,厂商在采用这种配置方面将很保守。

IHS iSuppli公司预测,2011年出售的智能手机中,将有超过1.35亿部具备导航功能。这个数字可能高于实际的智能手机导航用户数量,并将扩大导航软件的总体有效市场(TAM)。

2011年,全球使用中的导航手机将超过1.48亿部,2013年将达到2.693亿部。

在这些支持导航的平台用户中,2010年off-board导航用户估计占40%左右,2012年其份额将开始下降,让位给on-board/混合导航。对于移动导航软件/服务与解决方案提供商,谷歌将凭借其基于广告的商业模式开始主导智能手机off-board导航市场,而诺基亚预装式Ovi Maps将成为智能手机on-board导航市场中的领先者。同时,苹果的iPhone将继续支持越来越多的第三方导航应用厂商。

PND势必走下坡路

PND市场在2009年初经济危机袭来以前非常火热。显然,与昂贵的车载工厂原装或售后安装的解决方案相比,消费者更为青睐成本较低的PND解决方案。

PND目前处于其寿命周期中的成熟阶段,从2012年开始将进入衰退期,预计2011年全球PND市场将微增1.2%并达到顶点。但是,从2012年开始,全球PND市场将开始萎缩,尽管中国和其它地区的市场持续增长。这些地区包括东欧、拉美、中东和非洲等,如图7所示。

7.jpg

2011年PND市场将加快整合速度,两家出货量最大的厂商——TomTom和Garmin,合计占有60%以上的全球市场,在欧洲、中东和非洲(EMEA)美洲占70%以上。由于价格变得更加容易承受,发达西方国家的多数PND买家将购买TomTom和Garmin的产品。

对汽车的影响

智能手机是当今高科技产业中最令人激动的领域之一,正在对许多产业产生巨大影响,包括汽车产业的信息娱乐领域。

PND等专业设备正在失去市场,而互联多功能计算平台则越来越受欢迎,为车内环境提供更多的使用方式。汽车厂商应该跟上流行的大量市场移动平台,并继续争取此类设备与车载系统兼容。这些消费电子设备已经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应用与服务,未来基于智能手机的平台可以扩展成汽车音响本体的硬件/软件架构基础。

汽车厂商也应该关注便携设备服务领域的商业模式。订阅模式面临挑战,具有附加值的高档服务正在使用非传统的商业模式,如freemium。许多智能手机应用对于高档功能正在采用应用内(in-app)购买方式,而免费功能也向用户提供很大的价值。为了提高高质量免费功能的投资回报,重要的是搞清楚如何吸引到相当数量的用户以发布广告。

最后,随着移动设备在车内的使用越来越多,语音驱动的人机界面变得更加重要。用于提供服务内容的蓝牙,以及onboard和off-board VR系统的语音命令,语音到文本转换,都是汽车厂商必须提供的技术,以满足使用车载移动设备的要求。

Danny Kim是IHS公司的汽车资深分析师及全球经理。如欲进一步了解该主题,请登录IHS iSuppli公司的Portable and LBS Portal。关于该服务的更多信息,请访问:http://www.isuppli.com/Automotiv ... rtable-Devices.aspx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50421-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