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 CEO梅德克“被辞职”细节及前景分析

发布时间:2011-1-13 12:26    发布者:嵌入式公社
关键词: AMD , Meyer , 辞职 , 梅德克
AMD周一下午宣布,该公司总裁兼CEO梅德克(Dirk Meyer)已经辞职,并退出董事会。AMD表示,该公司首席财务官托马斯·塞菲特(Thomas Seifert)将担任临时CEO。该公司将成立一个委员会,寻找新的CEO人选。

dirk meyer.jpg

梅德克现年49岁,在AMD任职超过10年。1996年,他被任命为AMD Athlon处理器开发项目技术总监,三年后被提升为计算产品部门(CPG)工程副总裁,随后于2001年被任命为CPG部门副总裁;2002年被提升为 CPG高级副总裁兼AMD执行官员之一。2004年,梅德克被提升为CPG执行副总裁,2005年又被任命为AMD微处理器解决方案部门总裁兼首席运营官。2006年,梅德克被提升为AMD总裁兼首席运营官。2008年7月梅德克接替鲁毅智成为AMD公司CEO。

消息称AMD董事会与CEO积怨已久

知情人士透露,AMD董事会最近一年来一直都对梅德克(Dirk Meyer)未能充分进军新兴移动设备领域颇感担忧。去年11月,当董事会与梅德克就AMD的发展战略进行会面后,他们的担忧进一步升级。最近,AMD董事联手弹劾梅德克,迫使其于周一闪电离职。此举令投资者颇感意外,并导致该公司股价次日大幅下跌9%。

1.jpg

知情人士称,梅德克在削减成本方面表现很好,而且开发了一系列产品,与老对手英特尔在PC处理器市场展开了持续的竞争。但是董事会却并不认可他的战略,认为他未能成功拓展平板电脑处理器等新兴半导体市场。现年49岁的梅德克被同行广泛视为半导体行业最具技术优势的领导者之一。

梅德克上周刚刚主持了AMD在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的产品发布会,但知情人士透露,他上周末已经获知董事会一致同意寻找一名新CEO的消息。这一消息的披露时间恰到好处,使得AMD董事长柯福林(Bruce Claflin)能够在本周一的例会上回答管理层变动的相关问题。他曾经对部分华尔街分析师表示,AMD正在寻找一名与梅德克具备不同风格和技能的领导者。

这一变动正值PC市场增长放缓的担忧骤起之际。这一担忧也打压了AMD、英特尔和其他相关企业的股价。与此同时,Broadcom和SanDisk等与移动设备联系更为紧密半导体公司股价则大幅上涨。

AMD上周在CES上展示了一系列全新的芯片,希望提升其在低价笔记本市场的地位,该市场目前由英特尔主导。但是与英特尔不同,AMD并未发布针对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设计的芯片。一名业内高管表示,由于梅德克未能关注这类产品,他最近曾经向其提出过警告。然而在CES上,梅德克却表示,移动设备市场虽然很大,盈利前景却不够好。“尽管有销量,但收入却较低。”他说。

尽管柯福林负责新CEO的物色工作,并且承担解释董事会决策的任务,但是一名知情人士表示,这些决策都是董事会集体的意见。AMD董事会由多名科技界元老组成,例如,柯福林曾经担任过美国网络设备制造商3Com CEO,罗伯特·帕尔默(Robert Palmer)也曾经领导过美国电脑制造商Digital Equipment Corp,克雷格·康韦(Craig Conway)则是美国商业软件开发商仁科(PeopleSoft)前CEO。

柯福林对管理层表示,董事会不准备出售公司。知情人士称,由于董事会相信临时CEO托马斯·塞弗特(Thomas Seifert)的管理能力,因此梅德克将会立刻离职,而不会留下来协助过渡工作。塞弗特目前还担任AMD CFO。

根据美国咨询公司Veritas Executive Compensation Consultants的分析,按照AMD股票周二8.36美元的收盘价计算,梅德克离开AMD所获的遣散费总额至少为2380万美元。该分析称,梅德克的遣散费中包含855万美元的现金,相当于他95万美元年薪和190万美元绩效奖金总额的3倍。AMD发言人德鲁·普莱利(Drew Prairie)表示,该公司对遣散费的价值评估为1800万美元。他还表示,AMD相信这笔费用符合行业标准。

一家高科技行业猎头公司指出了多名有望担任AMD CEO的候选人。其中一名是戴尔移动业务负责人罗恩·加里奎斯(Ron Garriques)。他在去年11月的监管文件中表示,将于今年1月底从戴尔离职,但是仍将以顾问身份为戴尔服务到2011年底。戴尔发言人称,无法联系到加里奎斯。另外一名则是苹果COO蒂姆·库克(Tim Cook)。在苹果CEO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2009年初因肝移植手术病休的半年间,他负责苹果日常业务运营。苹果发言人拒绝对此置评。

业绩增速不理想 梅德克闪电“被辞职”

梅德克的辞职,让市场感到十分意外。但从AMD的官方声明来看,梅德克显然是“被辞职”。AMD希望通过“更换领导层将加速公司实现目标”。

梅德克的辞职,事先没有半点征兆。消息是AMD在当地时间周一突然宣布的,且指出辞职决定即时生效。

对于梅德克任职期间的表现,AMD董事长柯福林评价指出:“梅德克在AMD处于困境之中担任CEO。他成功地稳住AMD,同时做出了几个战略决策,成功与英特尔达成和解协议,以及将Fusion APU推向市场。”不过,AMD董事会显然对梅德克的表现并不满意。在声明中AMD指出:“董事会相信我们拥有创造更高股东价值的机会。这需要公司实现大幅增长,建立市场领先地位并产生更高财务回报。我们相信领导层的变动将加速公司实现这些目标的步伐。”

对于梅德克的辞职,业界的一致反应是“感到意外”。长期与AMD合作的微软官员Rahul Sood称,梅德克辞职完全是一个出人意料的消息;美国投行Wedbush分析师帕特里克·王表示,“现在AMD所有产品都按正确的方向发展,梅耶尔在这时候选择离职非常让人意外”;AMD前任董事长鲁兹本也表示,“我不清楚梅耶尔因何原因离职。是我将他选为接班人的,他的离职让我感到非常意外。”

从AMD发布的声明可以看出,促使梅德克“被辞职”的主要原因,还是业绩增速达不到董事会的预期。分析机构普遍认为,AMD董事会对公司在移动设备市场的缓慢发展速度和梅德克的目标不满。

梅德克上星期在拉斯维加斯举行的CES展中表示,公司对于平板电脑以及智能手机市场并不特别感兴趣,因为这一市场利润较低。而就是在这个市场上,其竞争对手英特尔正在甩开膀子大干(英特尔近期开始进军平板电脑芯片市场),而苹果更是在该领域成就了霸业。

尽管AMD公布的第四财季的初步财报显示,AMD第四财季营收环比增长约2%,至16.5亿美元,略超市场预期。但持续的亏损已经让AMD在竞争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去年第二财季,AMD净亏4300万美元;第三季度亏损1.18亿美元。

AMD后续发展惹质疑

梅耶尔的离职在业界引起震动,其离职原因也引来诸多猜测。关于梅耶尔的离职原因,美国商业周刊分析称,AMD过去四年中连续三年销量出现下滑,董事会希望能通过这次换人来实现公司盈利和股价的增长。但有分析人士表示,这种换人会造成AMD商业策略连续性的缺失,也会给公司后续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疑问,而不是答案。

梅耶尔现年49岁,曾是AMD的工程师和芯片设计师,并参与设计了AMD的皓龙服务器处理器,标志着AMD于2003年正式进入由英特尔掌控的利润丰厚的服务器芯片市场。此举使得AMD赢得了许多新客户,也令AMD由一个无足轻重的竞争者变成了让英特尔认真对待的一线竞争者。2008年,梅德克接替鲁毅智(Hector Ruiz)出任首席执行官一职。梅耶尔在AMD任职超过10年,属元老级员工。

此前,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这家位于加利福尼亚的芯片制造商实施了减薪措施,梅耶尔2009年的薪酬下降了14%,基本工资降至79.3万美元。

美国投资公司Raymond James今天下调了AMD的股票评级,但也有一些分析师仍旧看好AMD股票。

Raymond James分析师汉斯·莫斯曼恩(Hans Mosesmann)下调AMD股票评级至“卖出”,称AMD正处于“战略僵局”中。莫斯曼恩称,投资者“最近以来对AMD股票的热情令人感到相当困惑,原因是Llano处理器的出货时间已被推迟;与AMD现有的主流CPU产品组合相比,英特尔Sandy Bridg的表现更加优越;AMD几乎不具备有凝聚力的移动战略;微软宣布下一代Windows支持ARM处理器;以及笔记本产品将转向使用英伟达的GPU(图形处理器)。”简而言之,莫斯曼恩认为微处理器领域的“战略性战役”已从英特尔对阵AMD变为英特尔对阵英伟达。他认为,唯一能拯救AMD的方式是让该公司联合创始人创始人杰里·桑德斯(Jerry Sanders III)重掌大权,但这将是一剂难以下咽的苦药。

野村证券分析师Romit Shah在AMD宣布梅德克辞职前几小时刚刚将其股票评级初次评定为“买入”,目标价定为12美元。Shah重申了看好AMD股票的立场。他表示:“虽然这一消息在AMD公布新任CEO人选以前很可能都将是一种负累,但我们仍将逢低买入这只股票。”Shah指出,一些有利因素将对AMD业绩形成支撑,如:Ontario和Zacate等产品正处于良好的产品周期中,将可攫取一部分市场份额;AMD与苹果之间的关系正在改善;AMD在计算机图形学领域处于领导位置等。

Wedbush Securities分析师帕特里克·王(Patrick Wang)称梅德克离职令人感到震惊,但帕特里克·王仍将其目标价从7美元上调至8美元,并重申了对AMD股票的“中性”(Neutral)评级,原因是他认为AMD的“近期发展趋势表现强劲”。他说,梅德克的离职肯定会“限制AMD的上行动量”,但好于预期的第四季度初步财报令人感到振奋。

Auriga分析师丹尼尔·贝伦鲍尔(Daniel Berenbaum)重申对AMD股票的“卖出”评级和5美元的目标价,原因是他认为梅德克的离职表明AMD正面临很多麻烦。他指出:“市场明显不看好AMD的执行能力,但我们的研究(以及梅德克的离职)表明,这一令人担心的事情甚至比许多人预期的更加严重。”贝伦鲍尔还指出,过渡CEO塞弗特曾担任内存芯片厂商奇梦达(Quimonda)CFO,不久后该公司就宣告破产。

FBR Capital Markets分析师克莱格·伯格(Craig Berger)重申对AMD股票的“与大盘持平”(Market Perform)评级。他猜测,梅德克离职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个:缺少用于平板电脑的芯片产品、在服务器市场上的份额被英特尔攫取、Fusion微处理器产品系列的出货时间推迟。他指出,AMD董事会可能认为该公司已在移动计算芯片领域的竞争中处于落后地位。

AMD:千年老二求翻身

本周CES上,AMD发布革命性的融合了CPU(中央处理器)和GPU(图形处理器)的APU(加速处理器,但AMD公司总裁兼CEO梅德克却闪电辞职了。而在去年年底,AMD最大的单一市场中国的大中华区总裁郭可尊也离开了AMD。

AMD其实是一家非常值得尊敬的公司,它成立于1969年,仅仅比英特尔晚一年,但是却有些生不逢时,在过去这么多年一直遭到英特尔的打压。在CPU领域,同时代的竞争对手如IBM、摩托罗拉、Cyrix、威盛等一个个被英特尔打翻在地,而AMD却一直不肯屈服,与英特尔一直缠斗至今。当然,由于美国的《反垄断法》,英特尔并不敢将AMD赶尽杀绝,但是如果AMD自己不努力,它也不会有今天的地位。

凭借着领先的技术架构和制程工艺,英特尔一直牢牢地把握着CPU行业的主导权,过去AMD一直都是疲于应付。另一方面,拥有雄厚财力的英特尔通过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intel inside”计划,在用户中建立起了强大的品牌和知名度,这也反过来“强迫”PC厂商不得不采用英特尔的处理器。由此也就形成了“马太效应”,AMD越是弱势,也就越难翻身。

2005、2006年间,AMD也打过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有两个关键词分别是“双核”和“中国”。在英特尔依然希望延续单核处理器以赚取更多利益的时候,AMD率先推出了双核处理器,并一举打破了英特尔对技术路线的垄断,从而赢得了客户的好评。另一方面,深刻了解中国本土需求的郭可尊团队积极拓展PC 厂商,而当时的英特尔有点过于托大,派了两位非本土高管担任中国区负责人,他们采取的策略引起了部分国内PC厂商的不满,由此有了联想、方正、曙光等本土厂商与AMD的全面合作,从而一举打开了中国市场。

但是,英特尔的纠错能力确实很强,不仅率先推出了四核处理器,而且依靠远比AMD先进的制程技术拖垮了AMD。在中国,本土高管杨旭的回炉很快又把市场主导权抢了回去。因此,两年之间,AMD又走了下风,市场份额又退回到10%多一点,经营业绩也出现了连年亏损。

万般无奈的AMD只得分拆芯片制造业务以摆脱财务上的困境,重新回归守势。但是,AMD仍然咬着牙做了一个非常困难但是却非常有远见的决定,收购GPU厂商ATI。当时GPU市场已经形成了Nvidia和ATI双雄争霸的局面,AMD的这次收购一下子就打破了平衡,同时还获得了GPU的技术。这几年来AMD一直潜心研究将CPU和GPU融合在一起的Fusion项目,这其实也是APU的前身。

AMD认为,随着大量富媒体内容的出现,人们对显示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而由于技术架构的不同,CPU厂商在显示技术上并不占优势——无论是英特尔还是AMD推出的集成显卡,在性能上均无法与GPU厂商的独立显卡相抗衡。通过收购ATI,拥有了显示技术的AMD就能够攻击到英特尔的软肋。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AMD就一定能够迎来好日子。在今年的CES上,英特尔同样推出了同时封装了CPU和GPU的Sandy Bridge,并且采用了最先进的32纳米制程工艺,仍然希望通过制造上巨大的成本优势一举拖垮AMD。

因此,梅德克在这个时候选择离开,更多的还是无奈之举,也许他已经意识到,即使推出了APU,仍然无法推翻压在自己身上的那座大山。而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摆在AMD和英特尔面前的共同问题,就是如何在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上遏制住ARM势力的侵袭。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够尽快解决,AMD也许连保住千年老二的地位都会成问题。如今,AMD已经挖来了前诺基亚高管邓元鋆担任中国区负责人,它在选择全球CEO的时候会不会如法炮制,以帮助AMD尽快完成在移动设备上的布局?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48865-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